培養好習慣一直是那些著名的狼媽虎爸們津津樂道的培養孩子成才的王牌法寶,可許多家長照法仿效卻十分困難且效果不佳,甚至還有很大的副作用。是孩子的差別嗎?我看不是,而事實是狼媽虎爸們講的只是行為習慣,並不是好習慣的全部構成,而學神們有意無意的早已集齊了好習慣的全部,只是我們並不了解這個細節。
好習慣實際上是一個習慣體系,它不只是一個行為習慣那麼簡單,它至少還包括心理習慣、生理習慣、思維習慣這三個方面,它們共同形成一個習慣體系。這些習慣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相互制約的關係,只有形成了體系的習慣才能形成有生命力的習慣,才能自成體系變得富有活力可以自行生長發展。有足夠的韌性、靈活度、冗餘度,這都是體系結構所帶來的好處,從而是靈活可發展的,而不至於變成刻板的難以適應變化的單一死工具。這是學神們能輕鬆靈活的原因和根本,就像根、莖、葉完整的小苗才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可能。
有人說算了吧!我娃,想讓他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都那麼難!又怎麼可能再搞那麼多!
但實際上多方面成體系的發展習慣,要比只發展單一的部分習慣容易的多。這是因為單一發展總被其它欠發達部分牽制拖後腿,而且因為獨木難支不容易保持成果。而系統發展習慣體系就不同了,不但可以發展出1+1大於2的系統效果,還會因為體系效應產生內生動力。有了完整的結構和內生動力整個習慣體系就活了!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只要相應的養育方法、技術得當,它就可以自行生長和發展了。這就像汽車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比人笨重多了,但是因為自身有強大的動力,在自身重要部件完整的情況下比人跑的還快。我們不能去硬推它,我們只需要學習一些相關知識概念和駕駛技術,然後就可以讓它自己跑起來。這也像我們擁有了一顆完整的種子,能發育出根莖葉,我們不需要對它的本體下工夫(除非你要吃了它),只要提供合適的環境和養護它就能自己長成參天大樹,而參天大樹就是小苗根、莖、葉的擴大與發展。它還像找到一粒完整的晶體,只要把它放在相應的物質裡並控制好各種條件,這一粒單晶體就可以不斷的自己生長,成為一塊巨巖。它又像滾雪球,有了核心............,孩子可能是各種各樣的,他們的成長方式也可能千差萬別,但共同的是要形成完整的核心能力體系(習慣體系實際上是能力體系的一部分,是能力體系固化下來的核心結構,作為核心基礎的支撐它的設計和取材自然非常重要,我們以後可以再深入探討),這樣孩子才會有自主發展的生命力,可以自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不只是能應付學校裡的學習問題。
那麼怎麼培養體系性習慣呢?說到怎麼做,又一個細節浮現出來了。許多家長說是要給孩子養成好習慣,但實際上由於他們操作的是沒有生命力的習慣片段,他們不是在「養」而是在「管」。習慣的推動力和活力都在媽媽身上,孩子只是在他律下的服從。這種動力和活力與主體分離的習慣不但僵死不能自主發展,還會因為它的推動力來自外界隨時面臨熄火停車的危險。換句話說,拉車的馬不是孩子而是媽媽,媽媽不在車就走不了。現實中的情況就是媽媽看不到和管不了的時候孩子的這種外生性習慣就很難維持,甚至蕩然無存 反攻倒算。正確的做法是,從孩子出生到學齡前先要培養他的生理和心理習慣。所謂耳聰目明,手腳麻利,手眼協調能力強等等,這些都是說明孩子在生理上有優勢,而這些生理優勢都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孩子從出生到學齡前,這期間有許多生理敏感期。如果了解這些生理敏感期並能抓住它們,孩子就能獲得許多生理優勢。比如眼睛敏感期,如果能接受足量的自然光刺激,孩子的視錐細胞和視神經就會發育的比較好,反之就會產生弱視現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學齡前孩子弱視,幼兒園裡就戴上了眼鏡。它基本不可能是因為學習造成的,而是在視覺敏感期家長沒有給予足夠的自然光刺激,悶在家裡造成的後果。隨著我們現在居住條件的改善,這種有條件只待在家裡的孩子就越來越多了。聽覺也一樣,聽覺關鍵期沒有受到有效的聲音刺激,孩子的聽覺系統就很難有效激活,聽覺也就不會有那麼敏銳,聽覺注意力也不會好。這樣在家裡悶出來的孩子多半也缺乏身體的鍛鍊,手眼協調能力也不會好。這樣你就看吧,孩子上學後,老師講課他經常會漏掉重要的東西。看黑板跟不上,看書就更跟不上了。別人都讀到第10頁了,他還在第5頁找不到行呢!。可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家長因為沒有感受也不會感覺到生理上的差別,只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比較呆比較慢。而實際上生理的差別必然造成習慣養成上的差別,不同的習慣進一步又會造成更大的生理差別,我稱之為生理習慣。大家想一想,一個耳聰目明手眼協調的孩子,他在課堂上聽的效果好,練習又做得快,回家做作業就不會有什麼難度,他自然喜歡迅速做完作業,痛痛快快的去玩,而家長的建議也容易被接受。並且隨著成功體驗的積累,他會越發的有興趣有餘力嘗試改善效率提高成績,他自然而然的就會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且這樣的行為習慣是內生的、自律的,根本不需要媽媽們強行去管控、盯作業、盯習慣、糾錯誤。實際上盯了也沒用,臣妾做不到,能力不足的努力都是對時間精力的大量消耗,低效且難以持久。之所以小學期間還可以盯一盯,是因為小學簡單。初中高中你再試試?基本初二就要了命了!有的小學四年級就已經不行了。勤奮努力是充滿興趣和動力時的一種外在表現,而不是用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大的代價艱辛的去學同樣的東西。如果付出更大的代價、用更多的時間就是勤奮的話,那麼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他的時間、精力、體力還能這樣無限增加下去嗎?沒有效率的努力是很難持續發展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誤區!因為真到緊迫時,兔子也會奮力奔跑,烏龜又當如何? 我從小就很注意女兒這些生理方面的問題,所以她是耳聰目明的。5歲學鋼琴手眼配合好,再快的曲子她眼睛也跟得上看譜,一般孩子要學一個月的曲子她練一兩遍就能拿下。在小學嘈雜的操場上玩耍,每次都是她第一個聽到上課鈴聲跑進教室,成了大家的風向標,而有些孩子還渾然不覺的在操場上玩兒呢,上課遲到就難免了。是她比別人自覺能很好的控制玩耍的時間嗎?恐怕在孩子玩的熱烈的時候都很難做到吧!視覺方面不但眼睛好,更重要的是視覺注意力好。在很多時候她上來就抓住的重點和細節,我半天還沒有找到呢。他們眼神之快是我從小到大認識的許多學神都共同擁有的特點,到後來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她除了看英語視頻,即便是看國語影視也喜歡看字幕。起初我還以為是他長期閱讀養成的習慣,到後來我才明白是因為字幕是一下全打出來的,看字幕要比聽對白快,並且同時人家也還能把畫面細節都看的清楚。我們從這些方面就能看出這些生理能力好的孩子,肯定生理習慣就會不一樣。回頭你再看看那些沒有培養出好的生理習慣的孩子,單憑「努力」又該有多麼樣的苦。而且以我這麼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基本孩子與孩子的天生差別是可以忽略的,我們孩子起初就沒有什麼突出之處,甚至許多方面還要落後,只是我掌握了更全面的信息罷了。再說心理習慣。實際上孩子三歲之前,許多心理習慣已經養成了,所謂三歲看老。他遇事是憤怒還是平靜?他對待挫折的態度,他對情緒起伏的控制能力等等這些都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了心理習慣,這也是將來情商發展的基礎。心理習慣不但受到生理和行為的影響,反過來也會影響和塑造生理和行為的發展,並且心理習慣還對孩子的能力發揮和潛能釋放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一個心理習慣好的孩子,會更善於控制情緒發揮能力,不但易於培養出高情商,更是對生理、行為、思維習慣的塑造有巨大作用。而一個遇事就「炸」的孩子,會迅速消耗掉自己的精力和體力,對自己的思維判斷能力、行為能力、生理能力產生抑制作用,在他的迷茫狀態下,一切的堅持努力都將變得低效而盲目,並且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心理對生理、行為、思維的影響還有很多,並且它形成的神經系統架構也會不同,它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速度和模式,神經系統也會像肌肉一樣隨著習慣體系的變化而增強或者削弱,只是這個過程比較緩慢人們難以覺察。所以孩子出生後對孩子心理和生理系統的塑造,取得心理生理習慣的優勢才是當務之急,才是家長有效陪伴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傻乎乎的只是陪在旁邊算完事,更不是畫蛇添足般的教他背唐詩什麼的,到了學齡期一個能力優秀的孩子分分鐘就能把它們拿下,孩子並不能想當然的獲得什麼搶跑優勢,反而這些沒用的垃圾東西佔用了最寶貴的時間和機會,實在是無比愚蠢的行為。
孩子心理能力和生理能力在幼兒敏感期都得到很好的培育的情況下,到了學齡期由於他的能力充足,再加上從小到大家長有效的陪伴下精心塑造出的良好的思維習慣,孩子不但會有良好的邏輯,還會有很好的思考方式和豐富的觀察視角,再加上對生理和心理的良好把控能力,在實踐當中出於他自然的需要就會長出適合的行為習慣,只要稍加點撥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本不需要強逼硬管費那麼的大勁。
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之後家長的管理就會越來越輕鬆,小學三四年級後基本就不用怎麼管了,要儘量給孩子獨立處置問題的機會和對犯錯的寬容,孩子的綜合能力會越長越強,既不會遇到假學霸式的瓶頸,也不會碰到學霸走入社會時的迷茫。全面系統的能力發展才能稱之為學神,它不只是學習學校知識的能力,而是終生學習的能力。我總結的後期培養要領是:厚培其根,離之若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