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有多重要,相信每位家長都知道。
可是,好習慣不是那麼容易養成的,而想要改掉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培養出新的好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很多家長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方法,大多是靠再三提醒和催促,讓孩子反覆練習,但大多數人都發現效果不好。
而且家長多半聽過「21天習慣養成法」,但事實上,這個數據並不是非常科學,更不適用於每個孩子。
一個習慣平均需要多少天才能養成?
為什麼舊的壞習慣那麼難拋棄?
為什麼新的好習慣那麼難養成?
如何才能拋開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大腦中得到解答。
2
大腦結構造就習慣
習慣是行為和想法長年累月重複而形成的結果,是普通腦細胞之間不斷互動產生的副產品。
腦科學家把腦細胞之間的這種接觸稱為「突觸」,腦細胞之間的互動越頻繁,突觸就變得越強大,形成交流的腦細胞仿佛生長在了一起,而且這種結合往往會維持一生。
從大腦結構來講,我們的大腦是自下而上進化的,我們平時所進行的思考、想像、決策等行為都是在最上層的大腦皮層中進行的。
相反那些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作出的決定,都是在大腦底層最中心,一個叫做基底核的很小的區域產生的,它就是大腦中控制習慣的區域。
腦細胞之間的交流如果多到一定程度,基底核便會為它們貼上「習慣」的標籤,一旦被基底核定義為習慣的腦細胞就永遠成了習慣,除非是刻意改變。
為什麼習慣很難改變
基底核會做兩項工作:
1、為某些腦細胞打上「習慣」的標籤。
2、向這些被打上標籤的腦細胞發出執行習慣的命令。
當基底核發現可以執行習慣的時機,便會發出「開始」的信號,大腦前額葉進一步將指令發出,組成這一習慣的腦細胞便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習慣。
大腦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大腦是非常「懶」的,無時無刻都在去想著怎麼去節省能量。因此大腦會將某一個特定的行為儲存在基底核中,來減少大腦皮層區域的能量消耗。
習慣具有高效率和低能耗兩大優點,讓大腦非常喜歡,當我們想要放棄或改變某個已養成的習慣時,大腦就會抵制,這也就是為什麼人想要改變一些不好的舊習慣時,往往非常困難。
習慣的形成周期
Phillippa Lally 和來自倫敦大學的同事Lally et al. (2009)進行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對96名實驗對象養成習慣的時間進行了統計。
結果表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的時間從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起來為66天。
3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習和生活更加高效、有序?家長不妨參考以下幾種科學方法。
01
讓大腦基底核儲存新的習慣迴路
我們可以看到,習慣養成不僅僅是孩子態度問題,更多是由大腦決定的。
孩子能不能專心聽講不走神,能不能按時寫作業不拖延,能不能好好收拾自己的學習用品和玩具等等,不是靠家長「催、吼」就能見效的,要靠孩子的大腦給自己發出命令才能更好的執行。
通過腦電生物反饋訓練鍛鍊「上層大腦」,主要是前額葉皮層及神經元網絡,通過多點位的訓練綜合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和執行力。
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養成高效用腦的習慣,培養專注學習、快速完成作業的習慣,做事細心、不拖延。
02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好習慣需要有好能力的支撐,很多時候孩子沒法堅持一件事,不是不願意做,而是能力不足、沒有方法,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可以從心理認知的專業訓練方法入手,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等從多個角度,設置對應的訓練,如行為矯正訓練、時間管理訓練、作業管理訓練、生活管理訓練等等。
這麼做能幫助孩子掌握不同任務的高效解決方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每做一件事都有跡可循有方法可依,那麼孩子就可以更輕鬆的培養出做這件事的習慣,也便於保持。
03
提升自控力
習慣和自控往往不分家,我們會發現自律性強的人,通常更容易養成好習慣,不論是運動、飲食、還是學習、工作。
強大的自控力除了鍛鍊大腦外,也可以採取輔助訓練來幫助孩子提升,比如專業的習題訓練和情緒管理訓練。
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來搭配訓練方案,改善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能夠自覺主動且合理地安排學習任務和娛樂生活。
如果家長想要確切了解孩子的問題,以及對應的專業訓練方法,在文章下或後臺留言,專家老師免費為您提供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