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形成周期是66天!讓大腦基底核儲存新的迴路,養成好習慣

2020-11-05 關愛多動症兒童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是什麼?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有多重要,相信每位家長都知道。


可是,好習慣不是那麼容易養成的,而想要改掉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培養出新的好習慣,更是難上加難。


很多家長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方法,大多是靠再三提醒和催促,讓孩子反覆練習,但大多數人都發現效果不好。


而且家長多半聽過「21天習慣養成法」,但事實上,這個數據並不是非常科學,更不適用於每個孩子。


一個習慣平均需要多少天才能養成?

為什麼舊的壞習慣那麼難拋棄?

為什麼新的好習慣那麼難養成?

如何才能拋開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大腦中得到解答。



2

大腦結構造就習慣

習慣是行為和想法長年累月重複而形成的結果,是普通腦細胞之間不斷互動產生的副產品。


腦科學家把腦細胞之間的這種接觸稱為「突觸」,腦細胞之間的互動越頻繁,突觸就變得越強大,形成交流的腦細胞仿佛生長在了一起,而且這種結合往往會維持一生。


從大腦結構來講,我們的大腦是自下而上進化的,我們平時所進行的思考、想像、決策等行為都是在最上層的大腦皮層中進行的。


相反那些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作出的決定,都是在大腦底層最中心,一個叫做基底核的很小的區域產生的,它就是大腦中控制習慣的區域


腦細胞之間的交流如果多到一定程度,基底核便會為它們貼上「習慣」的標籤,一旦被基底核定義為習慣的腦細胞就永遠成了習慣,除非是刻意改變。



為什麼習慣很難改變

基底核會做兩項工作:

1、為某些腦細胞打上「習慣」的標籤。

2、向這些被打上標籤的腦細胞發出執行習慣的命令。


當基底核發現可以執行習慣的時機,便會發出「開始」的信號,大腦前額葉進一步將指令發出,組成這一習慣的腦細胞便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習慣。


大腦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大腦是非常「懶」的,無時無刻都在去想著怎麼去節省能量。因此大腦會將某一個特定的行為儲存在基底核中,來減少大腦皮層區域的能量消耗。


習慣具有高效率和低能耗兩大優點,讓大腦非常喜歡,當我們想要放棄或改變某個已養成的習慣時,大腦就會抵制,這也就是為什麼人想要改變一些不好的舊習慣時,往往非常困難。


習慣的形成周期

Phillippa Lally 和來自倫敦大學的同事Lally et al. (2009)進行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對96名實驗對象養成習慣的時間進行了統計。


結果表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的時間從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起來為66天。


3

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習和生活更加高效、有序?家長不妨參考以下幾種科學方法。


01

讓大腦基底核儲存新的習慣迴路


我們可以看到,習慣養成不僅僅是孩子態度問題,更多是由大腦決定的。


孩子能不能專心聽講不走神,能不能按時寫作業不拖延,能不能好好收拾自己的學習用品和玩具等等,不是靠家長「催、吼」就能見效的,要靠孩子的大腦給自己發出命令才能更好的執行。


通過腦電生物反饋訓練鍛鍊「上層大腦」,主要是前額葉皮層及神經元網絡,通過多點位的訓練綜合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和執行力。


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養成高效用腦的習慣,培養專注學習、快速完成作業的習慣,做事細心、不拖延。


02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好習慣需要有好能力的支撐,很多時候孩子沒法堅持一件事,不是不願意做,而是能力不足、沒有方法,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們可以從心理認知的專業訓練方法入手,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等從多個角度,設置對應的訓練,如行為矯正訓練、時間管理訓練、作業管理訓練、生活管理訓練等等。


這麼做能幫助孩子掌握不同任務的高效解決方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每做一件事都有跡可循有方法可依,那麼孩子就可以更輕鬆的培養出做這件事的習慣,便於保持。


03

提升自控力


習慣和自控往往不分家,我們會發現自律性強的人,通常更容易養成好習慣,不論是運動、飲食、還是學習、工作。


強大的自控力除了鍛鍊大腦外,也可以採取輔助訓練來幫助孩子提升,比如專業的習題訓練和情緒管理訓練。


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來搭配訓練方案,改善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增強孩子的學習動力,能夠自覺主動且合理地安排學習任務和娛樂生活。



如果家長想要確切了解孩子的問題,以及對應的專業訓練方法,在文章下或後臺留言,專家老師免費為您提供專業指導!

相關焦點

  • 先抓好習慣,才有好成績!讓大腦基底核形成「習慣迴路」,高效學習習慣更容易培養出來!具體方法看這2條
    ★ 大腦是如何建立「習慣迴路」的?在大腦的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有一塊橢圓形的神經組織中心,高爾夫球大小,名叫基底核。基底核控制著人們的自動行為,比如呼吸、吞咽,或者受到驚嚇時的自動反應。
  • 21天能不能養成一個好習慣?別傻了,從原理上一次性給你講明白
    你覺得養成一個好習慣,需要多長時間?市面上有很多關於XX天養成好習慣的課程,有說10天的,還有說一個月的,其中最讓人信服的是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這背後主要是一個美國的醫學博士麥克斯威爾·馬爾茨提出的,在他的研究中,他發現改變心理意象需要至少21天。
  • 好習慣是怎樣養成的?
    所以,如果養成一個好習慣,孩子如同穿上一身鎧甲,能讓學習生活更加高效,甚至改頭換面。而一個壞習慣則像一個阻力器,讓孩子不斷倒退。既然習慣的力量這麼強大,那今天就來說說習慣到底是怎麼回事?01習慣是怎麼形成的?
  • 知道但就是做不到,養成一個習慣是有多難?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個區域叫「新皮質」,專門管理那些複雜的思維,決策等工作,也就是當你奮發立志說:「今年我要讀100本書!」時,就是由這個區域經過邏輯,判斷而得出的結果;若你長時間努力不懈的堅持閱讀,這個行為產生了固定節奏,這時「新皮質」就會判定:「這件事夠穩啦,那以後我就不管囉」 (像不像專門甩鍋給你的主管?)並將這件事交給「基底核」接手。
  • 《習慣的力量》:初入職場不適應?巧用習慣迴路,改變學生思維
    我們總會說習慣很重要,卻不懂為何如此。直到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恰恰是因為習慣存儲的位置,會對大腦產生巨大的影響。現代神經學家發現,在大腦深處、靠近腦幹,也就是脊柱和大腦結合的位置,有一個原始的組織,叫做基底核。
  • 團 | 好習慣養成磁力牆貼 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習慣」,好習慣,受益一輩子
    習慣的兩面性教育,就是形成習慣美國麻省理工的科學家安•格雷爾做過一個大腦基地核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們訓練一隻小老鼠走迷宮,直到它變成一種習慣。後來,他們開始改變獎品出現的位置,慢慢老鼠就被消除了這種習慣。
  • 苦難化在心裡,成了一種力量|基底核|耳朵|大腦|大腦皮層
    很多疾病的發生和不良習慣有關。耳屎挖的太乾淨,外界的有害物質容易進入耳朵,造成外耳道乾燥,引發耳朵瘙癢。生活中有無數的過敏原,會引起人體出現過敏的可能,但每個人的過敏原不一樣。窮人不懂借力,富人善用槓桿。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很快就會觸碰到天花板。越是抗拒誘惑,心裏面就越是想。
  • 教你2個策略,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今天給大家分享2個策略,讓你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首先,要明確一點,壞習慣是無法根除的,因為人類運行某個習慣是在潛意識層面發生的。這個習慣就跟埋藏在大腦深處的一個定時炸彈一樣,只要條件滿足,它就有可能被激活。
  • 教你2個策略,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這個習慣就跟埋藏在大腦深處的一個定時炸彈一樣,只要條件滿足,它就有可能被激活。所以,要想拆除這個炸彈,我們要做的不是刪除,而是要替換,用一個好習慣去替換這個壞習慣。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查爾斯-都希格提出,養成習慣,一定要建立一個習慣迴路。什麼是習慣迴路?簡單來說就是,讓習慣的三要素形成一個閉環,也就是,讓線索-行為-獎賞三者閉合成環。
  • 空中學堂|如何養成居家生活學習好習慣?一份來自腦科學的建議
    火箭要儘量輕負荷容易理解,習慣養成中為什麼也必須輕負荷呢?這與我們的大腦工作原理有關。我們的大腦中有兩個重要區域與習慣養成有關,一個是前額皮層,另一個是基底神經節。其中,前額皮層是一部分非常「聰明」的腦區,負責計劃、決策與監控,它決定我們想要選擇一個什麼樣的習慣去培養,也決定我們應該終止一個什麼樣的壞習慣。
  • 培養習慣的秘訣丨一個人+一個老鼠的故事
    研究人員苦思冥想,是不是尤金損壞的大腦中正在形成新的模式?他們開始懷疑尤金的大腦內有什麼在起作用,而這與他的有意識記憶毫無關係。一個老鼠試驗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0世紀90年代做過一個試驗。隨著老鼠跑得越來越快,大腦工作得越來越少,基底核這一微小、原始的神經結構似乎取代了大腦的工作。基底核是回憶行為模式以及依此行動的核心,換言之,基底核甚至在大腦其他部分沉睡時都在存儲生物的習慣。下面一張圖展示了一開始老鼠大腦中的活動,在接觸整個迷宮的過程中都很興奮。
  • 解剖學-大腦的三核結構基底核知識點匯總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三核,大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手機或者電腦,然而我們人類的大腦也具有「三核」結構,這裡的三核指的是紋狀體、屏狀核以及杏仁體,三者合稱基底核。今天中公衛生人才網就為大家總結基底核知識點,請大家重點記憶。
  • 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左手大拇指在上情商高,好習慣養成僅需66天
    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左手大拇指在上情商高,好習慣養成僅需66天最近有很多人都在科普冷知識,讓我們發現了大千世界自己忽略掉的小小細節。想了一下,這應該是大家都比較有肯恩做的事情,就像是qq密碼之類的,只要錯了我就會從頭再來,這是不是也叫做強迫呢,你有沒有這樣的習慣呢?你是那99%還是1%呢。第二個冷知識,現在我們雙手十指交叉,看看你的大拇指,據說左手大拇指在上的人情商比智商高,右手大拇指在上的人智商比情商高。嚇得我立馬做了這個動作,發現我是右手在上,可是我的學習成績為什麼還那麼不好?
  • 可利用「習慣迴路」培養
    多數父母知道孩子有不良習慣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要如何"除掉"孩子的不良習慣,但是教育的結果往往不盡人意。無論是壞習慣,還是還沒養成的好習慣,都需要"習慣迴路"的指引。而好習慣的養成,重點就在形成"習慣迴路"。
  • 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習慣?背側紋狀體和習慣行為、目標導向行為相關
    」說的就是,很多習慣從小養成便會成為天性,因為習慣會使一切自然發生。那麼一個良好的習慣,無論是學習上的,還是行為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是怎麼形成的呢?,抑制邊緣下區,可阻止大鼠習慣行為的形成。,包括學習、生活、行為等方方面面,我們不僅要從讓孩子堅持、重複練習某一件事,還應該從大腦入手,提升負責習慣行為形成的大腦區域的能力!
  • 21天養成一個習慣,僅需堅持21天?
    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它不是你的最終目標,而是你如何使用時間的過程。然後,你在過去的每一天都將成為過客。終點只是暫時的一瞬間,過程是一個充實的旅途。所以不能為了理想中的目標過度憧憬完美,也不能因為理想中的目標而過度暗淡現狀。
  • 「21天養成習慣」騙了你多少年?
    用時最短的參與者只用 18 天就養成了習慣(量表上選擇想都不想就去做了的選項),用時最長的參與者直到第 84 天都沒有成功養成習慣。然後他們找來統計學的教授幫忙根據前 84 天的數據算了算那些未能形成習慣的人還需要多少天才能形成習慣,用時最久的居然還要堅持 170 天才能養成習慣。統計學教授還順手算了養成習慣所需要的平均天數是 66 天。
  • 好習慣如何養成,所謂「21天習慣養成法」別再上當了!
    在職場中,有良好習慣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例如,有些人習慣性新知識,有些人習慣性寫反省,所有的習慣性都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財富。好習慣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養成好習慣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容易。我在朋友圈裡經常看到這樣的人,他們把臉換成了「不瘦20斤不換臉」,一年過去了,他們還是沒有換臉。
  • 藉助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堅持寫作的好習慣,搞定作文難題
    不用說每天早起了,就是每天早睡,堅持每周看一本書,每天儘快完成作業,堅持每天練習半個小時英語口語……這些很日常的習慣都做不到。感覺想要讓孩子養成一個新的好習慣,或者鍛鍊一個新的技能,有種難如登天的無力感。
  • 習慣心理學: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
    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決於好習慣的多少。人生仿佛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把高效能的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快車。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