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學堂|如何養成居家生活學習好習慣?一份來自腦科學的建議

2020-12-15 北京市第十二中學

在這個超長假期裡,同學們有了更多可以自主安排的學習和生活時間,那麼,你有沒有想過要利用這段時間來培養一些好習慣呢?大家一定也有著自己的規劃和安排。北京十二中心理教師李春花博士從腦科學角度給出了專業性的建議。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1. 習慣的重要性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英國作家王爾德說:起初是我們養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了我們。我國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世界知名自我啟發大師博恩崔西在他的著作《焦點》一書中說:一個人的所有行動全部,或至少有95%,是由他本人的習慣所決定的。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擁有好習慣是擁有成功、幸福人生的起點,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是青少年的重要功課。 

2. 養成好習慣難在哪裡

你想把英語學好,於是,在每天的常規學習之外,增加了一項:每天多學1小時英語。但是,只有頭幾天做到了,慢慢地卻堅持不下去了。當人們無法讓改變的效果持久時,往往會從多方面尋找原因,尤其會怪罪於自制力,這當然不是毫無根據,但是一味怪罪不僅於事無補,甚至有些時候未必妥當。如果我們在同一個問題上反覆受挫,可能需要尋找更為深層的原因。

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以至於他一直在思考破解之道,直到有一天,在觀看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騰空而起的瞬間,獲得了頓悟,那就是:「培養習慣的過程」就如同火箭發射的過程。發射火箭時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穿過大氣層。穿過大氣層需要巨大的能量,這是因為火箭會被地心引力拉回地面。但是一旦進入太空,脫離了地心引力的影響,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能夠前進。穿越大氣層的過程就如同習慣養成的過程,之後輕鬆在太空遨遊就像是習慣養成後的狀態,地心引力就是我們的惰性。要讓火箭擺脫地心引力,需要的兩個最主要條件,一個是動力足夠大;一個是負荷足夠小(這樣阻力才會小)。因此,人徵服惰性、建立好習慣也必須有兩個條件:

第一,動力足夠大。這個容易理解,只有特別願意做,才能做得好。第二,負荷足夠小。火箭要儘量輕負荷容易理解,習慣養成中為什麼也必須輕負荷呢?這與我們的大腦工作原理有關。我們的大腦中有兩個重要區域與習慣養成有關,一個是前額皮層,另一個是基底神經節。其中,前額皮層是一部分非常「聰明」的腦區,負責計劃、決策與監控,它決定我們想要選擇一個什麼樣的習慣去培養,也決定我們應該終止一個什麼樣的壞習慣。基底神經節是大腦中比較「頑固而低級」的部分,它意識不到只有前額皮層才能產生的高層次目標,但是它可以高效率地重複既定的行為模式,節省精力。

這本來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搭配,如果前額葉能及時分配任務,監控進度,基底神經節就能很好地通過不斷重複,將一個行為鞏固下來,變成好習慣。另一方面,一旦基底神經節偷偷開啟了一個壞行為的重複模式,前額葉就及時發出警告,進行制止,或者用其他好的行為進行替代。這時候,一個壞習慣就被及時消除了。

但問題是,前額葉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所以會消耗太多精力、遭受太多壓力,從而非常容易疲勞,導致無法很好地監控一件需要長久堅持的好事情,或者無法及時有力地阻止基底神經節開啟的壞行為。這樣,就會導致好習慣無法形成,壞習慣無法消除。

大腦的這種工作原理提醒我們:與其依賴前額皮層的高度自制,加重它本就沉重的負擔,不如一次規劃一些小的工作量,調動基底核的自動接管。據此,研究者提出了「微習慣策略。」

3. 微習慣,小支點撬動大夢想

什麼是微習慣?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我們的夢想,制定一個小目標,然後一直堅持下去。如果你想培養一個好習慣,微習慣就是它經過大幅縮減的版本——把「每天跑步一小時」縮減成每天10分鐘,把「每天寫3000字」縮減成每天50字,把「每天學1小時英語」縮減成5分鐘;每天寫作100字,等等。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根據我們的夢想,制定一個小目標,然後一直堅持下去。每天只用幾分鐘時間,就可以完成。正因為小到不可思議,所以它幾乎不可能失敗。微習慣為什麼很小,卻很有用?首先,來看看習慣在大腦中的地圖。每一次微小的成功,對剛搭建起來的神經通路都是一次鞏固,鞏固次數越多,成功的「路徑」就越明顯。路徑越來越通暢,效率也就必然越來越高,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也就越來越少。其次,因為目標實在太小,完成起來毫不費力,就容易讓人體驗到成功。越是成功,人們會越忍不住會超額完成,超額既讓任務量縮減,也讓成就感增加。■微習慣培養四步法:

步驟1:選擇習慣,增強動力。精心挑選對自己最有意義的習慣去培養,並不斷挖掘它的內在價值。高一的謝琦同學選擇將每天學英語當作要培養的習慣,這不是一個隨意的決定。她尋問自己,為什麼要學好英語,不斷追問自己,並誠實回答。為什麼?因為學好了英語,不但英語考試可以得高分,更為將來出國留學積累了條件。為什麼想出去?因為我希望自己有機會接受不同的教育、見識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文化,為什麼這一點很重要呢?因為這些會增長我的見識,幫我成為更好的自己。這麼看來,學英語是件極有內在價值的事。步驟2:確定合適的量。把想做的事情分解,直到它能夠在幾分鐘內完成。謝琦想學好英語,分解到每天背10個單詞,或讀2個句子。在正式確定要堅持的微習慣之前,可以先用一周來嘗試。看看是不是每天都能輕鬆完成目標?最艱難的一天,還能不能完成?如果答案滿意,就可以堅持。步驟3:規劃時間。規劃一個執行時間,並有彈性地去執行,謝琦可以「每天早上,醒來就做」,也可以「一天一次,完成就好」。步驟4:記錄強化。記錄一方面可以評估堅持狀況,方便做改進,另一方面留下堅持的痕跡會帶來更大的動力。記錄內容包括每天打卡,寫周記、月小結。可以紙筆,也可以用手機APP記錄。■微習慣培養3策略:

策略1:微量開始,超量完成。因為是從簡單的事情開始,慢慢就會越做越好,越做越想做,每天都超量會帶來成就感。策略2:服從計劃,不好高騖遠。如果目標是每天一分鐘,即使昨天已經超額到一小時,明天也依然以一分鐘而不是以一小時來要求自己。否則你會因為達不到一個小時的量而失望,這樣反不利于堅持。策略3:一次一個。不要同時開始多個微習慣,那會帶來較大的負擔。從一個開始,當你不再牴觸情緒、完全認同行為和身份、行動時無需考慮、不擔心遺漏的時候,這個微習慣已經養成。可以開始下一個微習慣了。4. 習慣養成中的注意事項

關於習慣的養成時間

養成一個新習慣需要多長時間?比較流行的說法是21天或者30天,有一定道理。但是養成不同類型的習慣所需要的時間其實並不相同。一項發表於2009年的《歐洲社會心理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同行為習慣所需時間從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來說,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為66天。通常來說,習慣行為有這樣三種程度不同的種類。程度一是行為習慣,包括閱讀、寫日記、整理、記筆記、聽英語、戒手機等,養成這種普通的行為習慣所需時間在一個月左右。程度二是身體習慣,包括運動、早睡、早起、減肥、不吃垃圾食品等,相比普通行為習慣,身體習慣帶來的變化更難改變,大約需要三個月左右。程度三是思考習慣,包括積極正向思考、換位思考、深度思考等,因為思考習慣與性格有關,對變化產生的抵抗也最強,形成習慣所需的時間也最長,大約在六個月左右。以長期的眼光培養習慣

在農業中,不同農作物的生長期完全不同,有些是短期就可收成的,有些是中長期才能結果的。一位智慧的農民,會播下不同生長期的種子,以獲得豐富的結果。就以農夫為例吧。很久以前,村莊上有兩名農夫。其中一名農夫只種植馬鈴薯、蘿蔔、菠菜、茄子等30-90天就能收穫的蔬菜。這些蔬菜的收成既能填飽農夫家人的肚子,還能有少部分剩餘的拿去換點別的。另一位農夫也一樣種馬鈴薯、蘿蔔、菠菜和茄子,不過,他只用60%的時間種植這些蔬菜,另外,他用30%的時間種植南瓜、洋蔥、哈密瓜等需要半年才能收成的蔬果。最後,他用剩餘10%的時間種植花數年才能結果的桃子、蘋果等。五年後,兩名農夫家的餐桌上的菜色就完全不同了。只注重眼前收穫的農夫家的餐桌上,都是短期蔬菜,食材沒有變化,營養也不均衡。而考慮了均衡收穫的農夫家的餐桌上,則更為豐富。兩位農夫家的餐桌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大的區別,就在於兩人的「眼光」不同。同時種植不同生長期的農作物,才能獲得豐富的飲食。如果具備這樣的眼光,就會播下不同的種子。習慣也一樣,有馬上就可以看到效果的習慣,也有三年五年十年才能看出效果的習慣。希望各位同學能夠與第二位農夫一樣,擁有長遠的眼光,幫助自己培養各式各樣的好習慣。若要得到這樣的結果,就必須得弄清楚你想在三年、五年之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達成什麼夢想,取得何種成就。如果長期的培養目標明確,自然就知道目前應該培養怎樣的習慣。習慣培養要趁早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杜克大學的實驗研究都發現,壓力會促進人們更加依賴習慣性行為。溫迪伍德(Wendy Wood)博士在自己發表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研究中指出:「遇到壓力時,人們無法輕易做出決定,意志力會減弱或令人感到不知所措。當你沒有精力做決定時,往往會重複平時的做法」。這就意味著,對於生活在當今社會的每個人來說,儘早建立好習慣、克服不良習慣對於個體適應的意義尤為巨大。因為這是一個生活、學習和工作節奏比任何時候都快的時代,人們的壓力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對於中學生來講,學校生活是有序、平穩的,個體在這一階段雖然也要承受來自學業和自我成長等方面的壓力,但是比起將來走向社會將要承擔的工作、生活和人際壓力,仍然要輕得多,因此,積極利用這段時間,多培養幾個讓自己受益一生的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李春花老師的建議讓你對如何養成好習慣是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呢?春光易逝,不負韶華。讓我們用思考和行動為特殊時期的特殊成長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吧。

相關焦點

  • 【大樹學堂】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導讀孩子愛玩手機、沉迷網路遊戲、愛吃零食、挑食怎麼辦?
  • 居家學習生活亦可豐富多彩——給因疫情宅家的學生和家長几點建議
    「通知」強調「堅持國家課程學習與疫情防控知識學習相結合,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鍛鍊身體、開展課外閱讀;堅持學校教師線上指導幫助與學生居家自主學習相結合,限時限量合理安排學習。要注重疫情防護知識普及,認真學習防疫阻擊戰中湧現的先進事跡。」提醒廣大教師、家長和學生在防控疫情嚴峻形勢下,把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學、適度安排學習、生活和鍛鍊,讓居家學習生活豐富多彩。
  • 有趣、科學、可操作性……貴陽市幼兒園小班「空中遊戲」錄製有講究!
    在試錄教室裡,來自貴陽市實驗幼兒園的老師張永琴正在一遍遍地完善自己的腳本,她將給孩子們帶來一個叫《花樣擦地板》的遊戲,一個短短15分鐘的遊戲,是她與團隊教師們修改了數10稿、考量了多方要求後,花費了6天時間設計出來的,其中張永琴不僅親身示範了擦地板遊戲的玩法,鍛鍊孩子們的自理能力、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同時,在擦地板過程中,還讓孩子們學會了思考怎樣才能快速且有效地擦地板
  • 幼兒園整理的《兒童好習慣養成標準表》,建議家長人手一份!
    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的好習慣,起床後要整理被褥  2.如廁習慣  ?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知道及時如廁  ?自覺排隊如廁,不打鬧,不逗留,文明如廁  ?大小便後能及時衝廁  ?知道吃有營養的食物,不吃垃圾食品,不暴飲暴食4.生活技能  ?學會穿鞋帶,繫鞋帶等生活技能,保持衣服整潔  5.衛生習慣  ?主動整理玩具,保持環境衛生。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能夠做到進餐前擦桌子,進餐後掃地,收拾碗筷等清潔工作。  ?
  • 初中生應該養成的20個學習好習慣
    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便不用藉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也就是說,教育孩子養成一種好習慣至少要21天的時間。但是,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一種壞習慣,要糾正孩子的這種壞習慣,需要花費的時間卻比21天要多。還有一個研究發現,孩子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關鍵期的問題。
  • ​居家學習生活亦可豐富多彩——給因疫情宅家的學生和家長几點...
    由於疫情原因,學校實施了延期開學,學生宅在家裡開展自主學習生活。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門積極行動,提供了網上學習資源,學生們開始了「停課不停學」的居家學習。如何讓居家學習生活豐富多彩?筆者談幾點建議。一、增強衛生保健意識1.學習防範新冠肺炎和有關傳染病知識。
  • 疫情防控期間居家學習生活10條建議來了
    針對疫情期間中小學生的居家學習生活給全國廣大中小學生提出了建議↓↓↓給全國中小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居家學習生活的建議今年春節假期,同學們的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精心策劃的旅行計劃被迫調整,期盼良久的親朋好友聚會遺憾取消,連平日裡最基本的戶外活動都變成了奢望
  • 讓大腦基底核儲存新的迴路,養成好習慣
    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成長有多重要,相信每位家長都知道。可是,好習慣不是那麼容易養成的,而想要改掉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培養出新的好習慣,更是難上加難。為什麼新的好習慣那麼難養成?如何才能拋開壞習慣養成好習慣?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大腦中得到解答。
  • 21天好習慣夏令營 幫助孩子養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
    與之相反,在優渥的生活條件下,再加上爺爺奶奶輩的溺愛,城市裡的孩子往往容易患上「城市病」:害怕吃苦、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感恩、生活習慣糟糕……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治好「城市病」,養成好習慣呢?商報21天好習慣夏令營或許可以幫到您。 21天效應可以產生「化學反應」 在去年暑假商報21天好習慣夏令營中,有一對年僅7歲的姐妹花。
  • 疫情期間家長孩子居家學習生活的20條建議來了!
    為此,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針對疫情期間中小學生的居家學習生活,給全國廣大家長朋友提出了以下建議: 建議 1:積極進行自我調適,不向孩子傳遞負面情緒。
  • 斯坦伯格鋼琴分享:如何讓兒童在鋼琴學習中養成好習慣
    斯坦伯格鋼琴分享:如何讓兒童在鋼琴學習中養成好習慣作者簡介:沈苑,廣東石潮州市橋東韓山師範學院音樂系講師在兒童學鋼琴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要注重培養兒童的好習慣,因為好習慣對兒童的學琴有著很大幫助,甚至養成好習慣要比學彈鋼琴本身更重要,它能對兒童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 學習圍棋,可以養成這些好習慣
    很多家長送孩子學圍棋,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喜歡,更因為,圍棋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圍棋可以讓孩子培養以下4種好習慣:1、學習習慣2、生活習慣3、思維習慣4、遵循規則的習慣1、學習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
  • 初學者學習鋼琴要養成哪些好習慣
    當孩子們第一次開始學習鋼琴的時候,要格外重視這個基礎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有許多常見的壞習慣。一旦孩子們養成了壞習慣,後面想甩掉都會很艱難。那麼,初學者學習鋼琴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呢?一、嚴格讀譜讀譜是對剛開始學習音樂的孩子的基礎教育。樂譜的作用相當於音標,掌握了樂譜,才能讓音樂的道路更加順利。二、科學的指法每次演奏時,都必須使用相同的指法,這樣就可以更快地增強手感,更快地演奏音樂。
  • 「空中課堂」,我做主!——濟外小學部第二周「空中課堂」改版啦!
    為落實山東省教育廳《關於規範延遲開學期間普通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見》及市、區有關文件通知精神,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我校學生的居家學習生活快樂而充實
  • ...家教學堂」(七)丨抗擊疫情,愉快寒假小建議:製作學生居家課程表
    廣西「網上家教學堂」(七)丨抗擊疫情,愉快寒假小建議:製作學生居家課程表 2020-02-11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魏坤琳:終身學習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自認知科學的建議
    大多終身學習者常用大腦,卻不懂大腦。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教你科學用腦,告訴你大腦的三大規律,並提出學習建議:1)學會對付偷懶的大腦;2)善用好奇心助力學習;3)成為學徒。事業有成的「聰明人」幾乎都是終身學習者,但想成為 21 世紀的終身學習者,面臨兩個困境:信息過載和學習方式陳舊,那該怎麼辦?
  • 學習圍棋,可以養成哪些好習慣?
    很多家長送孩子學圍棋,不僅僅是因為孩子喜歡,更因為,圍棋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圍棋可以讓孩子培養以下4種好習慣:1、學習習慣這在無形之中,讓孩子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在圍棋的學習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培養成靜心思考、學以致用的習慣。
  • 腦科學可以如何改變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1-9年級"行為好習慣"+"學習好習慣"一覽表+特級教師建議
    小學階段,重要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更是習慣的培養。下面的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養成一覽表非常實用,值得老師及家長永久收藏。生活習慣●合理有效安排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習慣養成時間表為了讓孩子們早日養成好習慣,我們還整理了一份實用的好習慣培養時間表,指出了各個年級應該重點培養的好習慣,非常實用,值得收藏!
  • 如何讓孩子養成整理玩具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沒有養成整理玩具的習慣,家長每天要幫孩子收拾玩具,即花費時間,又可能引發矛盾,如何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呢?首先,要把玩具分類擺放好。每個玩具都有固定的擺放位置,存放玩具的容器可以是大盒子、大筐子,開口要比較大,方便孩子拿出玩具,而不需要把所有的玩具都倒出來。還要把孩子經常玩的玩具放在外側,以便孩子取出和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