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路之由自01,ID:luzhiyouz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一件真實的事
1992年的一天,尤金正在吃晚飯,他的妻子突然告訴他,他的兒子邁克要來了,可是尤金突然不認識自己的兒子了。
第二天尤金開始嘔吐,高燒40度,被送進急救室,被確診得了病毒性腦膜炎。之後昏迷了10天,瀕臨死亡。然而最後竟然奇蹟般地康復了。
然而回家之後,尤金做出了很多奇怪的事情。
比如:有時候在早晨,他會起床,走進廚房給自己煎培根雞蛋,然後回到被窩,打開收音機。40分鐘後,他會把同樣的事情再做一遍:起床,煎培根雞蛋,回到被窩,玩收音機。然後再重複。
這可把妻子嚇壞了,於是找了專家諮詢。
後來研究人員發現他大腦裡負責記憶的區域,被病毒完全摧毀了。也就是他的記憶被完全移除了。所以尤金只能只能記住一分鐘之內的事情。這也是為什尤金會把同一件事情做多遍,同一個問題問別人多遍的原因。
可是奇怪的是:
因為只能記憶一分鐘內事情,所以,當研究者讓他畫出家裡地圖時候,他實在是畫不出來。
可是他卻能從客廳迅速地走到衛生間走到廚房。
這又是為什麼呢?
同樣奇怪的事情也不斷發生著。
有一次妻子發現尤金出去了,於是到處找沒找到,可是當差點急哭的妻子回到家時,卻發現尤金正坐在客廳看電視。後來才知道尤金繞著妻子每天陪著他散步的街區自己走了一圈。
於是後來,自己出去散步也成為了尤金生活中的一件常事。雖然他沒有記憶,剛說出的話還會重複說幾遍,剛做過的事還會重複做幾遍。可是卻能夠自己出去散步,並準確地回到家裡。
怎麼會有人在說不出廚房位置的時候,卻可以進去翻出堅果罐子?在不知道自己家所在時,能找到回家的路?研究人員苦思冥想,是不是尤金損壞的大腦中正在形成新的模式?
他們開始懷疑尤金的大腦內有什麼在起作用,而這與他的有意識記憶毫無關係。
一個老鼠試驗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0世紀90年代做過一個試驗。
研究人員將老鼠放到了T形的迷宮中並在另一端擺了一塊巧克力。
在頭幾次的實驗中,老鼠總是到處嗅嗅,到處撓撓,似乎嗅到了巧克力味道,但是不知道怎麼找。就這樣一直探索,一直不停地都轉,最終一般都會發現迷宮中的巧克力。
科學家不斷地重複這個實驗,迷宮裡同樣的路同一隻老鼠走了幾百次。慢慢地發現,老鼠穿越迷宮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再嗅嗅撓撓了。老鼠已經將穿越迷宮路線變為自己一部分,幾乎都不需要思考了。
老鼠顱內的探測器表明了這一點。隨著老鼠跑得越來越快,大腦工作得越來越少,基底核這一微小、原始的神經結構似乎取代了大腦的工作。基底核是回憶行為模式以及依此行動的核心,換言之,基底核甚至在大腦其他部分沉睡時都在存儲生物的習慣。
下面一張圖展示了一開始老鼠大腦中的活動,在接觸整個迷宮的過程中都很興奮。
下面一張圖顯示了一周後老鼠大腦中的活動,在穿越迷宮時,大腦幾乎沒有什麼活動。
這個過程被稱為「組塊化」,也就是大腦將一系列行為變成一種自動的慣常行為,而這是習慣形成的基礎。我們每天的生活就靠這些行為組塊(數量沒有幾百,也有幾十)。
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
科學家說習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
如果讓大腦自由發揮,那大腦就會讓幾乎所有的慣常行為活動變成習慣,因為習慣能讓大腦得到更多的休息。
這種省力的本能是一大優勢。工作高效的大腦需要的空間更少,人的頭部也會更小,這樣的孩子在出生時更容易,因此也會降低嬰兒和母親的死亡率。
同樣,這樣的大腦還能讓我們不用再思考基本的行為,比如走路以及選擇吃什麼,所以人就有更多的腦力來發明長矛、灌溉系統,最終發明出飛機和電視遊戲。
我們大腦中的這個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迴路。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
習慣迴路中的暗示,涵蓋幾乎所有事物,比如從視覺方面,到特定的地點、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某種情緒、一系列的思緒或者特定人的陪伴。
習慣迴路中的獎賞涵蓋了可以給感官帶來快樂的食物、藥物或情緒上的高潮,比如表演帶給人的自豪感或者沾沾自喜的感覺。
習慣迴路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
其實上面說了那麼多,最主要的還是為了說這個:
你可以利用習慣迴路來改變自己的壞毛病,也可以利用它形成好習慣。
比如:你有這樣一個壞毛病,在與別人討論問題時候,當一聽到有人提出與你相反意見時,你會立馬進行反駁,好似自己的信譽受到了攻擊。即使你知道自己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可是你還是很難改變自己。
此時你可以使用習慣迴路的三步,來改變自己的壞習慣。
第一步,暗示;
此時你要在心裡想像一個場景,越具體越好。
比如:當對方說如下話語的時候,「我有個不同的觀點」,「你說得不對」,「好像不是這樣的」…
這個畫面感,要閉著眼睛想像,越真實越好。
這樣,確保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暗示起作用。
然後,暗示才能起到引起自動行為模式。
第二步,慣常行為;
這一步一定要簡單,因為只有簡單,才容易被暗示快速調起。
比如,你可以說「我理解你的意思是…」
這樣,你一聽到「我有個不同的觀點」或「你說得不對」或「好像不是這樣的」這些話語的時候,就會脫口而出「我理解你的意思是…」
然後你就會順著這句話去理解對方的意思,而不是直接反駁。當你真的去理解對方意思時候,也就會變得更理智了。
第三步,獎賞;
每次成功做到了解別人不同觀點後,你一定會得到收穫。可能是讓自己的方案變得更加完善了,即使經過分析之後發現別人觀點是錯誤的,你也會得到他人更真誠的合作。
慢慢地,經過多次之後,這個迴路就會建立起來,你就會改掉了之前的壞習慣,培養了一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