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說過:&34;
播下一種優良習慣。
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習慣有關。
最近朋友圈都被高考狀元刷屏,在眾多高考狀元的學習秘訣裡,有廣泛閱讀課外書的,有上課認真聽講的,還有培養興趣愛好的...
河北高考狀元孟祥熙,在他小的時候,他的父母主要是培養他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進入初中後管理上就不多了。
的確,將孩子領上正確的方向後,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後面的管理就會輕鬆很多,可見,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是多麼重要!
每個孩子天生都愛學習。
學生階段是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習慣的培養,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或者像上面那位孩子一樣,雖然很聰明,但就是不愛學習的,往往缺乏良好的習慣。
尤其是新入學的孩子,更應該重視習慣培養,以利於為後繼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
第一:生活老師。由學校老師或志願者擔當。生活老師職責:帶領養成愛整潔乾淨愛勞動習慣,培養基本生活文明禮貌、禮儀。最好每周或每月清理衛生一次,不少於30——60分鐘,學生、老師或志願者共同參與。在老師或志願者缺位情況下,要求獨立完成洗臉洗衣,否則,班主任老師有權罰站,或寫出深刻檢討書。
第二:監護人。監護人職責就是:不但引領傳遞知識技能,還要春風化雨,傳遞優良審美、道德價值觀。一方面共同航模動手製作,一方面貼心心理輔導、精神滋養。日久生情、日久見人心,建立充分的思想感情交流,成為學生受尊敬的志願者,監護人培養建立,自然水到渠成。換句話說,誰能夠付出更多,更受學生歡迎,誰就是理想的監護人,生活引路人,學生知心大夥伴。
第三:小型家庭圖書室。真正的教育其實是自我教育,也就是重新發現認識自我的過程。而自我的建立與發現,需家長、老師、志願者通力合作,善於以優良精神資源或人生榜樣,發掘引導力爭,家庭圖書室,力爭500——1000冊,2年內完成,將更多孩子吸引過來,遠離電腦遊戲和電視。
第四:與學生合作共同制定短期或長期目標,比如保持良好衛生習慣至少3個月,獎勵圖書2本;全年三好學生,獎勵寒假一天看電影、逛書店、泡圖書館、博物館、肯德基美食或短途旅行一次。只要有夢想,哪怕小小夢想,都傾情助力實現。並向學生說明:不再捐款捐物,必須依靠個人雙手,勞動贏得尊嚴,也不贊成其他公益組織輕易捐款捐物。
第五:無償提供收納箱,衣架或衣櫃等物品,將小家或自己的房間,收拾得更整潔漂亮,目的在於:保持造就整潔的生活環境,起碼文明教養。
每個成功的學生背後,都有一個成功的家長。
教育就是習慣培養,尤其是小學階段。
孩子需要養成的好習慣很多,上面的習慣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習慣,在孩子12歲以前養成,會為孩子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長要有耐心,堅持做下去,這樣孩子上了初中後就會很省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