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隻瞎老鼠在池塘邊遇到一個怪東西,
誰也不知道那是什麼,
於是每一天,不同的老鼠輪流去「觀察」,
並回來報告同伴他們的發現,但是每一次的答案都不叫人滿意。
最後一天,輪到到白老鼠去了,他從怪東西的上下左右全跑了一遍,最後才下了一個結論,這個怪東西是……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繪本故事——《七隻瞎老鼠》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講師吧!
曉湖老師
7歲男孩的媽媽
逸仙繪本故事會講師
美國正面管教認證家庭講師
國家認證三級心理諮詢師
資深育兒類圖書編輯
本周的繪本故事分享是《七隻瞎老鼠》。
在本期活動流程中,不僅會呈現《七隻瞎老鼠》全篇,
還會給大家進行
能力拓展:能夠大膽複述故事,增強表達力、表現力
繪本拓展:理解什麼是以偏概全
《七隻瞎老鼠》的作者楊志成先生,
曾經改編中國民間故事《狼婆婆》,
榮獲1998年凱迪克金獎;
這本《七隻瞎老鼠》又再度得獎。
這是中國人在國際兒童文學出版舞臺上的驕傲。
為什麼是老鼠而不是別的動物呢?
楊志成說:
「因為這個故事是要去摸象,
最後一位要到高處去摸,
所以當時的第一個想法是要畫猴子。
但是後來覺得老鼠和大象的比例更加懸殊,更加適合當主角。」
至於為什麼是七隻老鼠?
他解釋說「這樣的話有很多細節可以和孩子說,比如一周七天,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對應一種顏色的老鼠,還有就是白色的光可以分出來七種顏色,也是小朋友會喜歡的細節。」
它們在池塘邊遇到一個怪東西,每一天,不同的老鼠前去「觀察」,回來報告同伴自己的發現,但是每次的答案都不同。
老鼠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當讀者從黑色紙面上看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下一頁是老鼠們腦海中的想像,二者的鮮明對比十分有趣,荒誕卻又現實。
最後,聰慧的白老鼠「從左到右從上到下」跑了一趟,我們隨著它的感知,終於看到了一整隻大象躍然紙上,有沒有一種撥雲見日,開了「天眼」般,豁然開朗的爽快!
作為一個毫無懸念的故事,如何做到讓人愛不釋手?
有書迷評論說:
看到《七隻瞎老鼠》就仿佛看到了「高手做的黑板報」。楊志成用剪紙、拼貼等元素,讓原本有些老氣的故事煥發了全新的生機。
加之黑色背景,畫面的呈現極為簡單明了,讓想像力衝破邊線。
只是講完故事,就結束了嗎?
看一看,想一想……
也許,你只恨不得再看一遍,再想一想,或者再給孩子再講一遍。
回味無窮……
《七隻瞎老鼠》改編自家喻戶曉的「盲人摸象」,
作者以全新獨特的視角,編寫出讓孩子也能讀得懂的哲學故事,
以小見大,其中值得挖掘的點還有非常多,留待日後品讀。
經典的圖畫書總是常看常新,
簡單的故事,無限的遐想,這不僅是對小朋友的啟發,更是大朋友的警醒,畢竟大人們會因需取捨而致一葉障目。
繪本不僅是孩子的繪本,更是大人的繪本,家長的繪本。
經典的繪本之所以深刻,它傳達著一種兒童觀,一種教育觀,甚至是一種世界觀。怎樣看待兒童,怎樣對待教育,怎樣認識世界。
繪本閱讀能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從小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對其一生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繪本閱讀對語言發展的作用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也是普遍認同的繪本閱讀的最大價值。
有助於孩子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
每本書都是一個生活習慣,每頁都有重複,但都很生動。
雖然我們成人覺得有點乏味,但對於寶寶來說裡面有他們喜歡的小動物,而且情節簡單他們可以理解,所以他們就會喜歡。
///
促進幼兒想像力
繪本以圖畫為主,通過豐富的圖畫幫助孩子去理解文字和故事,與其他兒童文學形式相比,集圖像和顏色於一身的繪本給幼兒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是發展幼兒想像力不可缺少的書籍形式。
有助於增進親子感情,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0到6歲是培養兒童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關鍵期,該階段的閱讀方式應以親子閱讀為主,這不僅是兒童吸收知識的主要途徑,而且也是一種情感需求。
逸仙教培產業園
逸仙教育始創於1997年,歷經23年的市場打磨和文化沉澱,時至今日,逸仙教培產業園已發展為集學前教育、K12教育、素質教育、國際教育、高端外語培訓、職業教育、教培人才輸出與服務等幾大領域為一體的面向全年齡段的一站式教育產業集群。
作為紮根錫山區的大型綜合類教育園區,逸仙教培產業園秉持「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的宗旨,努力為錫山區廣大少兒和成人提供一個全面高端的一站式學習平臺,為錫山區的繁榮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