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身材保持的很好,問她秘訣,一定是有一個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一個孩子學業成績優秀,肯定也離不開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都說:「習慣改變命運」,因為我們每個人有多達40%-50%的行為取決於無意識的習慣,幾乎點去了我們行為的一半。
習慣是如何如何形成的呢?我們可以掌控習慣嗎?
《掌控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書中給了我們解答。
詹姆斯•克利爾是美國著名習慣研究專家,習慣學院創辦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他於2017年初創辦了著名的習慣學院,該學院後來成為許多渴望培養良好生活和工作習慣的組織和個人的首選培訓平臺。眾多財富500強公司和成長中的初創企業選派其領導人和普通員工來這裡參加培訓,總共有10000多名領導人、經理、教練和老師從習慣學院畢業。
他為記錄本人針對習慣所做實驗的的個人網站jamesclear.com有近50萬訂閱用戶,每月訪問量達到了數百萬。
《掌控習慣》一書中,我們給了我們認知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哲學、生物學等各方面的權威講解,提煉了四個步驟,並總結了相應的4大定律;雖然這本書具備科學依據,但不是學術研究論文,是一本操作手冊。
1、 什麼是習慣
《掌控習慣》一書中說:習慣是一種固定程序或定期實施的行為,且在許多情況下,是自動執行的。
1898年,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做了一上實驗,他把貓放在名為拼圖拿的裝置裡,設計了一些讓貓可以通過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比如拉動繩圈,按下槓桿,或者跳到平臺上」便可逃離的門。
桑代克每天仔細跟蹤觀察每隻貓的行為模式。一開始,它們會在盒子裡亂跑,漸漸地,它們學會了將按下槓桿的動作與逃離盒子並獲得食物的獎勵聯繫起來,經過20-3次嘗試,這種行為變成了自然而然的習慣性動作,貓能在幾秒鐘內逃走。
所以,行為科學家賈森•赫雷哈也說:「習慣是解決我們環境中反覆出現的問題的可靠方法。」
2、 習慣循環
所有習慣的形成,都會經過「提示」「渴求」「反應」「獎勵」這四個階段。
最簡單的做法是,給自己的行動設置具體的執行時間和地點,即:我將在某時某地做某事。
比如:我要在早晨6點半,坐在書桌前看書;我要在中午12點去廚房做飯;我要在晚上8點陪女兒閱讀……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讓時間和地點變得顯而易見,以至於只要反覆去做,積累到一定次數後,就會具備在恰當的時間做該做的事的衝動。
如果想要提高某種行為發生的概率,需要讓它具備吸引力。
比如孩子想要看動畫,你告訴她,如果做完數學作業就可以看半個小時。因為看動畫是孩子喜愛的事,為了可以看動畫,做數學作業也會對她產生一定的吸引力了。
在心理學上,這叫「喜好綁定」,是戴維•普雷馬克教授的研究成果,即利用「高頻行為強化低頻行為」。
養成新習慣的最關鍵步驟之一就是不斷重複,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兩分鐘規則。
比如培養孩子的閱讀,讓孩子看一個幾百字的小故事;讓孩子按時做作業,從做兩道數學題開始;每天練習舞蹈,每天練習兩分鐘基本功……
從每一個簡單可行的小事做起,慢慢的堅持,最終就會變成我們的習慣……
一旦我們體驗到做一件事所享有的樂趣,就很可能願意重複去做這件事,也就是所謂的即時滿足。
很多人對此有質疑,覺得這是在尋求及時行樂,覺得不符合長遠利益。
作者在這裡說的是:重複有即時回報的行為,這會讓我們感覺愉快、精力旺盛。
這四個步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沒有終點,當我們想要提高時,就可以按這個步驟循序漸進地發展。這也是持續不斷進步的秘訣。
3、 習慣是自我提高的複利
只要願意堅持下去,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變化,會隨著歲月的積累,複合成顯著的結果。
作者說:如果一年內每天都能進步1%,到完成時,將進步37倍。
德國修士作家坎普滕的託馬斯也說:一個人如果每年根除一種惡習,那麼他用不了多久就成為十全十美的人。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一個微小的習慣開始,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