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半年沒有更新讀書筆記了。
最近幾個月忙的不可開交,看書思考的時間也明顯少了很多。剛開始時效率比較高,但慢慢的覺得熱情在消失、幸福感在下降、靈感在退化。看來,讀書、學習、思考已經成為了我身體的一部分,也是我放鬆休息的樹洞。
人生是一場不斷間歇性衝刺的馬拉松,可持續性是最重要的。正好借著這本書《掌控習慣》,恢復一下自己的讀書、寫作習慣吧~
這本書比較好讀,邏輯很清晰、用語簡樸、案例也多。推薦看看原作,一下午能看完;實在懶,也可以直接參考這篇讀書筆記吧~
養成好習慣大有好處,無需多言了。0.99的365次方=0.03;1.01的365次方=37.8;就是這個道理。此外,習慣成自然,不佔用大腦的額外帶寬和精力,能讓我們事半功倍。
在具體分析如何掌握好習慣的「術」之前,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後的「道」:身份認同。
我們都更看重結果,相對忽略了過程,但更加忽略了身份。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想要改變習慣時,都會把注意力放在想要達到的目標上。乍一看無可厚非,實則事倍功半。
「不用了,謝謝,我正在戒菸。」 看似可貴,但潛臺詞是 「我仍然是個吸菸者。」
事半功倍的做法是改變「身份」:「不用了,謝謝,我不抽菸了。」
結果 → 過程 → 身份,事倍功半。
身份 → 過程 → 結果,事半功倍。
這裡的過程,正是「習慣」。所以,想要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重要的是「身份」這個道。
這個對我的啟發很大。過去,我總是為了結果而尋求改變,很艱辛、過程痛苦。現在,我計劃通過改變「身份」來尋求改變:
道之後是術。習慣養成有4個步驟:提示 trigger,渴求 desire,反應 reaction,獎勵 reward。
舉例:路過麥當勞甜品站(提示),流口水想吃(渴求),買了一個甜筒(反應),好滿足啊!(獎勵)。
想要養成好習慣,就正著強化這4步:讓它顯而易見、讓它有吸引力、讓它簡便易行、讓它感覺愉悅。
想要改掉壞習慣,就反著幹擾這4步:讓它脫離視線、讓它沒吸引力、讓它麻煩難做、讓它感覺糟糕。
第一定律:讓它顯而易見
養成好習慣:讓它顯而易見
先搞清自己的真實習慣:寫習慣日誌,記下當前的習慣,並留意它們
讓好習慣的提示更明確:我將於 「xx時間」 在 「xx地點」 做 「xx行為」
將好習慣一個接一個的疊加起來:做了 A 之後,我將會做 B(例如:休息眼睛後,我會做 10 個伏地挺身,然後再喝水)
設計環境,讓好習慣的提示清晰明了(例如:房間裡裝一個引體向上的杆子)
改掉壞習慣:讓它脫離視線
第二定律:讓它有吸引力
養成好習慣:讓它有吸引力
和自己喜歡的事兒綁在一起,用喜歡的行為強化需要的行動(例如:跑步時看劇)
把不常做的好習慣綁定到經常做的愛好裡(例如:想玩手機?先做 10 個伏地挺身吧)
加入有共同行動的團體,社交強化改變(例如:加入跑步群)
改變看待高難度好習慣的角度,讓其積極(例如:要上臺演講了,我這不是緊張,而是興奮了!)
改掉壞習慣:讓它缺乏吸引力
第三定律:讓它簡便易行
養成好習慣(習慣的培養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重複的次數):讓它簡便易行
減小阻力,創造好環境,讓好習慣的行動唾手可得(例如:房間裡的引體向上杆、包裡隨時帶本書)
2 分鐘規則(例如:我就看 2 分鐘書。。。唔,挺有趣的,再多看會兒吧)
把握做決策的關鍵時刻,產生正向的級聯反應/後續影響(例如:別走進披薩店、去健身房的的士已經一鍵呼叫)
通過技術,自動化的執行好習慣(例如:每月強制扣款做理財)
改掉壞習慣:讓它難以執行
第四定律:讓它令人愉悅
養成好習慣:讓它令人愉悅
好習慣後即時獎勵(例如:在家吃健康餐,則立刻將下館子的錢存到理財帳戶)
記錄好習慣(例如:打卡。但警惕手段變成了所追求的結果)
絕不連續錯過2次(例如:今天沒健身,那麼明天一定要健身,哪怕就 2 分鐘)
改掉壞習慣:讓它令人厭惡
掌控了習慣的「道」與「術」之後,還需要考慮:
個體差異:例如每個人的大五人格不同,則策略、方式都不同
持之以恆: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倦怠。在習慣成常規、變得無趣後,需要堅持
及時迭代:習慣成自然後,也會讓我們忽略小錯誤、進步停滯;此時需要反思回顧、建立新習慣、不斷超越自我
知易行難。
警惕「道理都懂,就是不做」。
本文亦自勉,希望大家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