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James Clear的《Atomic Habits》(中文名原子習慣)後,我認為它有幫我增加了自己生活中的條理性、對習慣的理解以及對自己的寬容。簡單總結了書中養成習慣的四個非常非常具體的方法論,如果你也對習慣或是規劃方面感興趣的話,就往下看吧
零、改變期待
我們在設定目標時,對目標的態度很重要。作者建議在設定目標之前,應了解應從「outcome-based habits」(結果導向;希望達成什麼結果)到「identity-based habits」(身份認同;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舉例:
我想瘦十斤---我想成為一個健康好看的人
我想讀十本書---我想成為有內涵,有知識力量的人
一、讓它「明顯」
1. 【基本公式】:我將要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什麼)
【引申1】:找一個「時間點」--- 在(現在的習慣)後,我將要做(新的習慣)
【注意】:
1)「新習慣」或是「做什麼」越具體越好
2)可以通過頭腦風暴,把「現在的習慣」列出來
2. 環境的重要性
1)其實我們的每一個習慣都受環境影響。我們可能無意間因為環境成了「受害者」,但我們也可以做環境的「創造者」。
2)把好習慣的「觸發器」放在最明顯的地方/把壞習慣的「觸發器」放在最隱蔽的地方
3)無論何時,儘量避免同一環境做不同的習慣
4)新環境對培養新習慣有幫助
3. 自制力
1)一旦注意到某物,你就開始想要它。(整個過程自己都意識不到)
2)自制力高的人往往是待在誘惑少的地方。
3)迴避誘惑比抵制它容易。(與其看見它然後在心裡練自制力,不如乾脆讓自己看不見它)
二、讓它「有吸引力」
1. 有些東西(比如吃東西)讓我們上癮,不見得都是我們的錯。
比如我經常會因為貪吃而自責,但其實沒有必要。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和我們的祖先沒什麼區別,卻要經受祖先沒遇到過的誘惑———商家通過再加工、包裝或是廣告把原本天然的食物變得具有前所未有吸引力。
2. 習慣是受多巴胺導向的。人們在經歷快樂時會釋放多巴胺,在「預測」到快樂時則會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預測到快樂」可以理解為知道有希望或是有獎勵在等著自己)
3. 欲望導致行為;預測驅使行動
4. 由上了解到心中有所期待的重要性,我們得出【引申2】:在做完(我需要做的事)之後,我要做(我想要做的事);
再加上【引申1】,得出【引申3】:在我(現在的某個習慣)後,我要做(我需要做的事)。在做完(我需要做的習慣)後,我要做(我想要做的事)。
舉例:在我起床後,我要喝一杯熱水。喝完熱水後,我要享用早餐。
三、讓它「簡單」
1. 若想養成一個習慣,關鍵不在於完美地執行,而是不停地重複去做。(不需要列出想養成的新習慣的每一個點,你只需要去摸索去練習去執行!)
2. 重複次數越多,越有可能養成習慣。
3. 人類的天性就是懶惰、做方便的事。所以如果想養成好習慣,儘量減少執行它的阻礙,讓它融入你目前的生活或是讓它操作起來不麻煩。
舉例:
想吃得健康:周末提前把蔬菜切好。
想運動:提前把運動裝備拿出來放在最明顯的位置。
想去健身房:找一個上班或下班回家會路過的健身房。
4. 兩分鐘原則
當你想養成一個新習慣時,它不應花費你超過兩分鐘的時間。一旦你「開始」做「對」的事,繼續做就會變得容易。當養成了兩分鐘的某項習慣後,再慢慢增加時間和難度。
舉例:
做30分鐘瑜伽---把瑜伽墊拿出來
學習---打開筆記本
閱讀30分鐘英文新聞---只看一則新聞的其中一兩段
四、讓它「有滿足感」
1. 人們會願意做能獲得獎勵的事。
2. 用一個即可獎勵來增加某個行為的執行率。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獎勵最好和你的目標方向上相一致。
舉例:
想通過運動收穫健康美麗---比起定期吃放縱餐,也許花錢做個馬殺雞或是給自己做個精油按摩會更貼合自己的初始目標。
3. 四大原則中,讓它「明顯」、「有吸引力」、「簡單」增加執行某事的可能性,而讓它「有滿足感」則是增加行為重複的可能性。
從小事開始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