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歷史上誕生過諸多名人賢士,是同時代芸芸眾生中的佼佼者。這些人大多選擇葉落歸根,以他們身後的榮耀為家鄉增添了一抹又一抹的亮色。
1、孫子秀
孫子秀(1212—1266),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市)人,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歷任吳縣主簿、金壇知縣、徐州知府、太常寺丞、少卿、右司農、臨安知府、開府儀同三司;為官清廉,頗有政聲。孫子秀墓位於寧波餘姚市梁弄鎮賀溪村。
2、金忠
金忠(1353—1415),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自幼博覽群書,通曉兵法;偶入北平燕王府,初任衛兵,後轉為長史文書;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其與姚廣孝為主要謀劃者,成為朱棣主要謀士,官至王府長史;朱棣稱帝後,升任工部右侍郎,輔佐太子朱高熾;在朱高熾保住太子之位、朱瞻基冊立皇太孫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死後追贈榮祿大夫、少師,諡號忠襄。金忠墓位於寧波鄞州區象坎山。
3、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浙江餘姚人,清初思想家、歷史學家;19歲時入京為曾為東林黨人的父親復仇,刺傷仇人,隨即加入「復社」;清軍南下時,組織義軍抵抗,被南明政權任命為左副都御史;南明政權覆亡後,隱居著述,對清廷的徵辟堅辭不就;所著《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影響深遠。黃宗羲墓位於寧波餘姚市陸埠鎮十五岙村。
4、萬斯同
萬斯同(1638—1702),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清初史學家;早年與其兄均從教於黃宗羲,博通歷史,對明史的研究尤其深入;入清後,以明遺民自居,拒絕出仕;後為完成父親編纂明史遺志,以布衣入京參與明史修撰,為全書主筆,但不取俸祿。萬斯同墓位於寧波奉化區蓴湖鎮東烏鴉冠山南麓。
5、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但旋即辭官,不再入仕,專注於學術研究;在學術上深受黃宗羲、萬斯同影響,以搜集古典文獻及碑石拓本為樂,著有《天一閣碑目》。全祖望墓位於寧波海曙區恆春街。
6、吳錦堂
吳錦堂(1855—1926),浙江慈谿人;早年務農,後為商鋪學徒,漸成商鋪分店代理,顯露經商才華;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赴日經商,獲利豐厚,成為日本關西實業界十巨頭之一;多次向清朝政府捐獻錢款,得賜二品花翎道銜和三品京堂候補銜;在神戶創辦中華中學、同文學校,教育華僑和華人子弟;1911年加入同盟會,並對同盟會給予資助。吳錦堂墓位於寧波慈谿市觀海衛鎮白洋湖畔。
7、陳漢章
陳漢章(1864—1938),浙江象山人;自幼即勤奮好學,曾師從國學大師俞樾;先後就任於北京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稱北京大學)、北京高等警官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著述頗多,手稿達600餘萬字。陳漢章墓位於寧波象山縣東陳鄉東陳村。
8、周淡遊
周淡遊(1882—1919),浙江奉化人;在日本東京警監學校學習時,經同學陳其美介紹,結識孫中山、廖仲愷等革命黨人,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奔走於江浙地區,聯絡各地革命黨人,積極準備起義;武昌起義成功後,任浙江軍政府參議員,繼續為革命黨的後勤和財政工作嘔心瀝血。周淡遊墓位於寧波奉化區錦屏山。
9、王任叔(巴人)
王任叔(1901—1972),浙江奉化人;少年時期即顯露出文學才華;1915年入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學習,畢業後先後執教於鎮海、鄞縣小學;1922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24年10月任《四明日報副刊《文學》主編;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機要科代理科長,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7月參與營救「七君子」活動;抗戰期間在東南亞從事進步活動;1948年8月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第三室綜合研究組組長;1950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印度尼西亞大使;1954年4月後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總編輯、社長兼黨委書記。王任叔墓位於寧波奉化區大堰鎮大堰村。
10、卓愷澤
卓愷澤(1905—1928),浙江奉化人;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學;1923年考入北平華北大學,期間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2月轉為共產黨員;1924年任中共北京地委候補委員;1925年10月協助趙世炎編輯《政治生活》;1926年1月兼任共青團北京地委書記,7月任中共上海閘北區委書記;1927年2月任共青團江浙區委委員,5月出席共青團四大,當選中央執行委員,9月當選中共浙江省委委員,11月任共青團浙江省委書記;1928年3月任共青團中央特派員兼共青團湖北省委書記,4月19日在武昌被捕,4月26日英勇就義。卓愷澤墓位於寧波奉化區松岙鎮山下村夾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