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海新城規劃範圍:東到牛山,南至吹臺山,西到華亭山,北接景山。其中,核心區範圍東到廣化南路,南到南過境路,西至站西路,北到六虹橋路。 |
溫州網訊 甌海設區近20年來,發展很快,但一直「有區無城」。日前評審通過的《甌海新城規劃研究》有效破解了這一尷尬,並醞釀一場大的革新,一個面積是現在甌海中心區7倍的「甌海新城」冉冉升起。
舊貌換新顏不是那麼簡單,專家們針對未來新城的交通、市政、產業、實施等專題進行了詳盡而仔細的討論,目前,這項規劃的主要軀幹已經「挺直」,更具體的「細枝末節」正被一一完善。
◆新城之結構
一軸兩核三區
從甌海中心區到甌海新城,意味著一個新都市的誕生。
去年9月,甌海新城進行規劃研究,原規劃用地規模為7.19平方公裡的中心區範圍,擴至50平方公裡。規劃範圍東到牛山,南至吹臺山,西到華亭山,北接景山。其中,核心區範圍東到廣化南路,南到南過境路,西至站西路,北到六虹橋路,總用地約18平方公裡。
根據規劃,未來的甌海新城將形成「一軸兩核三區」的總體結構:以甌海新城綜合發展軸為「一軸」,包括商貿軸、休閒軸、景觀軸、文化娛樂軸;以站前商貿中心和甌海行政中心為「兩核」,雙核聯動;「三區」指的是,新城核心片區(18平方公裡),含行政中心、商貿中心、2.5產組團、居住組團等多個組團,新城居住片區(14平方公裡),含新橋組團、潘橋組團、牛山組團等組團,新城物流產業片區(6平方公裡),含物流組團、工業組團,不包括沿山村鎮及滯洪區。
甌海區城市中心區建設開發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打造中的甌海新城將成為集行政辦公、商務商貿、生活居住、文化休閒、交通樞紐、產業物流等六大主導功能為一體的城市新區,居住人口50萬,成為甌海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1650」新格局下,它的功能定位不僅如此,還將成為溫州大都市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溫州重要的交通樞紐及門戶地區。
◆新城之便捷
快速軌道交通帶來發展契機
交通是市民日常出行的「第一腳」,新興都市對交通線路組織有著很高的要求,對此,甌海新城規劃提出的交通發展目標是:區域內任何一點10分鐘內駛入快速路系統,區域內任何一點20分鐘內駛入高速公路系統,區域內任何一點30分鐘內到達機場、火車站等主要交通樞紐等。
根據《溫州市城市快速軌道線網規劃》,甌海新城內未來將有兩條軌道,分別為軌道M1線和S1線。按照原來設計的線路,M1線和S1線分別有1個平行換乘站和1個垂直換乘站,從這裡到溫州南站、甌海大道、廣化路等都十分方便。不過,考慮到新城核心區內缺少南北向的軌道線路來緩解交通,設計院的專家對M1線甌海新城段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案,將M1線甌海大道段線位南調至中央大道,廣化路段線位西移至東三路,站點設置也相應進行調整,並且與S1線垂直換乘站由六虹橋南站西移至溫州西站站,而且將S1線與M1線在溫州南站的平行換乘站,這樣一來,就串聯了甌海新城的兩大核心,不僅大大提高兩大核心區之間的快速可達性,也緩解了新城主要發展軸上的交通壓力。
溫州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此項目的工程師說,甌海新城目前的「基底土壤」跟當年的日本新橫濱模式十分類似,新橫濱的兩次快速發展靠的就是高鐵和軌道的強力拉動,如今它已經成為橫濱市中心以外的重要副中心,因此我市的快速軌道交通線網經過甌海新城,對其發展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良機,應當科學規劃。
◆新城之閒適
慢道出行,水上巴士
路從花影過,人自柳蔭來。一方面快速交通生成的客運能力延伸新區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慢行交通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平衡著「速度」與「效率」之外的「閒逸」。在甌海新城規劃中可以看到,我市去年出爐的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已然得到切實的踐行。
規劃顯示,要以甌海新城良好的水系綠帶布局為支撐,將新城慢行休閒系統分為兩個層次,分別是慢行休閒廊道及濱河慢行帶,打造「綠色交通出行」。在這個區域,只有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通行,將設置遊步道、人行道、人非共板混行道、自行車專用道以及相關慢行交通設施,通行過程中,行人能夠欣賞沿河、沿山的秀美綠化景觀,享受愜意、舒適和安全。
此外,慢行系統還包括水上觀光巴士線路,利用區域內良好的水系,擬在此設計5公裡7個站點2段的特色水街,市民能在此面朝水景「破浪而去」。我們最關心的是,具體水上線路怎麼走?怎麼停靠?採用什麼樣的遊艇?規劃人員表示,這需要對具體河道的多次現場查勘和反覆對比擇優,最終的線路方案仍然在「打磨」中。
◆新城之綠意
八大公園、十大景點
山、林地、河流,三種基質構成了甌海新城的原生態背景,也是未來新城居民生活舒適度的源動力。規劃試圖「引山理水」,形成甌海新城的「綠色地圖」,佔城市建設用地23%。記者了解到,甌海新城綠地系統主要包含以下幾部分:低密度建築覆蓋的生態型文化休閒用地、山體林地、沿河濱水綠地、防護綠地、組團綠地等,令新區人的生活充滿清新。
甌海新城八大公園是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重要章節,甌海追求綠意的腳步並沒有停留在規劃的圖紙上,相關工程的建設已經起步。八大公園的近況是,站前公園今年春節已投入使用,半塘河公園將於今年六月開門迎客(本報曾作報導),甌海區行政管理大樓前的市民公園計劃明年6月投入使用;此外的生態之心(文化休閒公園)、溼地公園、秀嶼公園、橫嶼山公園、塘河民俗園五大公園也已進入規劃設計階段。
杭州西湖有新老「十景」,吸引遊人萬千。甌海新城也欲打造自己的「新城十景」,挖掘本地人文底蘊,目前草擬了半塘觀魚、景山覽勝、無量問禪、會昌競渡、仙門煙樹、樓橋撫月、秀嶼耕硯、桐嶺尋遺、岷崗枕流、中央夢圓十大景點。
◆原來的村莊
分成三類統籌建設
這不是在一片白紙上重新畫畫,這些地方原本有自己的「底稿」。為了順應新區發展,原來此地的村莊命運如何?其實,新規劃對於舊區的村莊發展提出了指引,將現有村莊分成三類進行統籌建設,這也與周邊區域的城鄉一體化進城息息相關。
一類是搬遷村莊,對於山上的村莊,規劃搬遷至甌海新城,從而深化溫州西部的城市化進程,考慮情景住宅的建設,將部分村莊整體搬遷,騰出土地建設情景住宅,涉及到桐嶺村、田平村、金堡村、安下村、東耕村、焦下村。
第二類是限制發展村莊及中心村,對處於甌海新城南部沿山「生態敏感區」範圍內的村莊,近期限制其發展,鼓勵遷入中心村集中發展。根據現狀村莊的布局,社會經濟條件及發展腹地分析,規劃確定丁岙村和泉塘村為中心村,其餘村莊為限制發展村莊,每個中心村人口規模控制在5000人左右。
第三類就是就地改造。主要包括位於甌海新城核心區範圍內及北側的村莊,這些村莊可就地進行改造。 記者 金思斯
◆相關連結
1950年~1958年:甌海隸屬永嘉縣;
1958年:甌海劃歸溫州市管轄;
1981年:設置甌海縣;
1992年:撤縣設區;
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明確區政府將由將軍橋遷往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