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願意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如果你認為這樣很容易,你就不配做一個職業經理人,這說明你不通人性;如果你認為無法做到,那你也不配做一個職業經理人,這說明你很懦弱。——傑克·韋爾奇
績效評價,本質上是對人的評價,是一件非常扎心的事情,非常不好搞。
說到績效評價的分制,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感覺很詫異,這個還需要討論麼?從小學一年級開始,100分制就開始深刻的影響了我們的人生。考得好皆大歡喜,考不好雞飛狗跳。然而,績效管理用百分制這還真就是個問題。
1、百分制不適合用作績效評價
100分制用在學生生涯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用在績效考核裡,卻存在一些明顯的弊端。用的不好,還會衍生一些無可救藥的問題。
有一家公司,績效管理制度寫非常清楚,90~100分對應的績效等級為A卓越,80~90對應績效等級為B優秀,70~80對應C合格,60~70對應D待改進,60分之下對應不合格。但是績效成績出來以後,發現幾乎所有人的得分都在90以上,只有一兩個人得分為70多,在評定績效等級的時候就變得非常尷尬了,總不能大部分都是卓越吧?
再做進一步的討論的時候,我們發現,在評價定性指標的時候。有的人手鬆一些,所有的人都是98、99分,有的人手緊,大部分都是在80分左右。在看到的一個指標的分數,就不太容易理解到這個指標得了78分是完成得比較好,還是比較差了。
於是,大家得出了一個樸素經驗,定量指標比較容易得高分,定性指標則比較容易得低分,定性指標慢慢的就被趕了出去,只使用能夠量化的指標了。
總結一下,100分制導致了以下問題(不絕對,個別問題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明確規則來有所改善,但問題很難杜絕):
1、100分制下,單個指標的得分沒法一目了然的看清楚是較好,還是較差;
2、100分制下,實際的有效得分區間其實僅僅有10分左右,也就是大部分人的得分差距都在10分之內,剩餘的分值空間只是擺設。
3、不同的評價者對於好、中、差尺度不一,容易變化,無法縱向、橫向對比。
4、對於管理者而言,1~2分的差距難以準確衡量,不容易合理解釋原因,過於精細的計算不符合管理實際。
5、定性、定量指標的衡量標準無法統一。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大概可以做出一個結論:常見於學生時代的百分制,可能並不適用於企業績效管理。
既然如此,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在這條道路上進行了很好的探索,比如騰訊、阿里等等。但是,由於大家對此的關注度很低,因此網絡上相關的闡述很少,容易被人忽略。
2、五分制是更好的選擇
1)、大多數企業的績效等級一般都會分為五檔,五分制與其剛好對應:
A:優秀,也有稱作卓越的,該績效等級一般僅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屬於員工中的明星,在總人數中佔比0~5%之間。
B:良好,該績效等級屬於明顯比普通人的業績好的情況,屬於好學生的範疇,在總人數中佔比10~20%。
C:常態,該績效等級的人數最多,處於普通人的範疇,大概佔比60%~70%。
D:待改進,仍處於合格的範疇,但是業績表現不理想,需要儘快予以改進提升,大概佔比10%左右。
E:不合格,該部分人群績效變現不符合崗位需要,需要予以轉崗、淘汰,大概佔比0~5%。
對應五檔績效,那麼如果採用五分制的話,正好與績效等級實現了一一對應,達到了簡單明了的效果,而不需要像100分制一樣進行複雜的轉換。
2)、五分制體現了績效管理的激勵作用。
績效管理首要的目的是激勵,在100分制中,往往大家會將目標值對應的得分定位100分,然後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差距進行扣分。這種扣分的做法很難體現績效的激勵作用,而比較容易引發被管理者的對抗心理,帶來績效考核就是剋扣人的感覺。
五分制中,達到目標對應的是3分,做的越好,分數可以越高,做的越差,分數就可以越低,而且向上、向下的分值空間是一樣的,激勵的作用就會比較明顯的體現出來了。
3)、五分制符合管理者的直覺,簡單易用。
績效評價實質是對於業績的評價,背後是對人的評價。老話說,人分三六九等,但從來沒有去把人分成100等的。因此,5分制的跨度較為符合管理者直覺,也很好用。
4)、五分制有利於統一打分尺度。
無論是定量指標還是定性指標,目標值對應的永遠是三分,好的加分,差的減分,大家就不會因為定性指標多而感到吃虧。
對於管理者而言,只要找一個中值標杆出來,比標杆好的就加分,比標杆差的就減分,按照排序對照績效等級進行參照,就不會出現手鬆、手緊導致的整體得分偏移問題。
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單個指標,還是整體得分,被考核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是做的較好還是較差了。
即使是管理者整體的打分出現偏差,人力部門通過簡單的數學換算,就可以很容易的調整轉換。同時,考慮組織績效的聯動關係,如果部門負責人得分較高,部門內員工整體需要調高分數的,同樣通過係數換算,可以很容易的調整了。
3、五分制下的打分規則
1)、最高5分
不管做得再好,單個指標的得分都是有上限的,最高也只能是5分。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單個指標對整體績效得分的影響過大,導致一俊遮百醜現象,這也正是平衡記分卡的核心理念所在。
當然,實踐中能拿到五分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單個指標如果有10個人,可能有1個人,也可能1個人都沒有。
2)、最低1分
與得分有上限相對應,下限也一樣存在,最低是1分,再查也不能比這個更差了。
需要注意的是,5分制最低得分沒有從0分開始,一方面3分作為中值,向上、向下的區間一致,有利於評價結果的正態分布。第二因為0不能作為分母使用,會導致計算公式錯誤的問題,所以要從1開始。
3)、目標值對應3分。
具體在上下限之間打分規則,根據定量、定性指標,以及定量指標的性質特點會有所不同,以後有機會我們再展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