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各部分題目,很多考生認為數量「太難」、資料「太煩」,言語「靠語感」,常識「靠積累」,但是判斷推理部分的題目可以依據一些原則準確的確定答案而不浪費太多的時間,同時他的題目數量佔比也是非常可觀的,因此判斷推理是每一位考生考試得分的重要部分。但是近幾年考試這部分的難度也在逐漸增大,尤其是其中所佔比例較大的可能性推理部分,更是考生的重災區。現在中公教育針對重災區之一——易錯點「另有他因」,給各位考生一些區分的小技巧,希望能夠在考試中確保拿分。
中公教育結合例題為大家講解選項中你以為的「另有他因」
例:有研究機構調查了大學生食用泡菜、酸奶等發酵食品的情況和他們的社交焦慮症發病率,發現食用發酵食品可以顯著減少社會焦慮症的發生,可能原因在於發酵食品中含有能夠促進消化吸收和改善腸道環境的益生菌,通過改善消化功能來促進情緒健康。
以下各項中,能夠質疑上述研究結論的有:
A.社會焦慮的發病與個性、性別、年齡等也有關係
B.不少情緒健康的大學生從來不吃泡菜、酸奶等發酵食品
C.某國大學生的泡菜消費量和社會焦慮症發病率均全球第一
D.那些情緒越健康的人越喜歡吃發酵食品
這道題目答案是C,當然題目論證主線不難發現,是食用發酵食品可以顯著減少社會焦慮症的發生。其中B項「情緒健康的人不吃泡菜等發酵食品」並不能說明吃發酵食品與社會焦慮症之間是否有關聯,屬於無關選項;C項以某國的數據指出泡菜消費量高的同時發病率也高,建立起泡菜與發病率之間的聯繫,直接質疑了題幹的結論,當選;D項對於結論的因果關係進行了倒置,能夠削弱題乾結論。而最值得注意的是A選項,很多考生會認為是指明了患病的其他原因,屬於另有他因,能夠進行削弱,但是題乾結論是食用發酵食品可以顯著減少社會焦慮症的發生,A選項只能說明發病與其他因素有關係,但是和其他因素有關並不能排除食用發酵食品的作用,故屬於不能質疑的選項,不能選擇。
「另有他因」是常見的削弱選項,簡單來說就是用另一個原因來進行否定、削弱,但是考試中總會出現一些幹擾選項,看著像是,但實際上卻不是。可能性推理加強、削弱都是針對於論證主線的,也就是說與論據、論證、結論有關,在滿足這個前提之後才能夠對於論證主線進行加強削弱,而這一點是很多考生會忽略的,也是弄錯「另有他因」的主要原因,希望各位考生能夠在複習備考中重視這點,那麼就能多拿一點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