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小醫育兒,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你都是老娘們了,還怕看?」「你是比別人多長了一個嗎?」「你跟一6歲孩子較什麼勁呀!」「你還委屈?」「就你金貴怕人看!」
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當你聽到一個人這樣對你叫囂、大罵,你是什麼感覺?
雖然我們作為有良知的吃瓜群眾,確實不應該胡亂站隊、火上澆油,應該本著事實,有事實擺事實,有理說理。但就憑剛才那些侮辱人的言語,我就可以斷定這位媽媽已經教育失敗了。
說說事情始末,12月10日有網友爆料稱,北京一女子在飯店上廁所時,一6歲小男孩和小夥伴也想上廁所,於是在門外問是否有人,但女子大聲回答有人後,男孩依然和小夥伴一起闖了進來(因為飯店廁所門鎖有些問題,門沒有鎖緊),之後男孩不僅沒有歉意還對女子嬉笑,於是女子感到被冒犯,就和男友一起與小男孩媽媽溝通要求男孩道歉。沒料到,反被男孩媽媽破口大罵。具體罵的內容就不再贅述了,前文已經寫過。
目前,網絡上大家對此事討論很多,很多人認為家長做法不妥。
網友1:孩子家長處理問題不當。網友2:家長應該誠懇道歉,畢竟沒有人會拿這樣尷尬的事情給小孩子過不去,拉著孩子們清楚了當面道歉,告訴孩子這種事情不可以做,雖然還小不太懂事但這種教育是從小抓起。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事情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不應該聽一面之詞。
網友1:文章說了孩子母親有道歉,但是女孩一直認為不誠懇,視頻,對話都是女方片面之詞,女孩說孩子敲門問有沒有人,先是敲門,就說明孩子還是有點禮貌的,沒禮貌或者故意就應該是直接開門了......事實到底是怎樣不只片面之詞,孩子還沒發聲,誰能保證女孩說的就是真相。網友2:想說,有點小題大做,男友一定非得去質問小孩,大人的思維去要求小孩幹嘛,如果小孩什麼都懂,他也不會有意或無意去冒犯,也許是態度問題,如果雙方好好說話也不至於,也許小孩吵鬧本身事前影響了兩位用餐,才會出現後面的事。
1、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教養
一件事情,我們確實不能只能片面之詞,但是無論如何,請先給孩子樹立好「教養」兩個字。犯錯不可怕,就怕犯錯後還不知悔改,甚至還要強硬地反咬別人一口,家長就是這樣的態度,怎能教育好孩子?
俗話說得好,窮養富養,不如教養。一直在講,孩子一定要有家教,你不捨得教育他,以後學校、社會甚至公安局一定會好好「教育」他。
其一,別人如廁時,即使門沒鎖緊,你應該擅自推開嗎?其二,即使沒聽到廁所中別人的回答,誤闖了之後不應該主動道歉嗎?其三,確實6歲孩子可能不懂事,可能不知道如何向人道歉,但作為媽媽難道不應該教孩子如何道歉嗎?其四,即使不滿意對方,應該當著孩子的面、當著公眾的面,向對方破口大罵嗎?我們理順了這幾個問題,就知道孰是孰非。
在一些父母看來,6歲孩子只是不懂事,但其實是教養不夠,包括孩子的母親不但沒有教孩子犯錯後如何向對方道歉,反而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出言不遜、破口大罵。護犢心切,是護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呢?
前段時間,一母親被兒子掌摑後報警,民警詢問孩子,孩子卻沒有絲毫悔意,父親也幫著說只是家事不需要警察介入,果然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看不見的教養》中寫道,所謂教養,簡單說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你都選擇了做更好一點的人。
我們作為家長,無論何種境遇,都要教會孩子努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犯錯不可怕,只要家長及時幫助孩子糾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成長為品行端正的人。
6歲男孩媽媽不但不應該辱罵對方,反而應該耐心地跟兒子講道理,告訴他為何那位被誤闖廁所的女士會感覺被侵犯,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做確實不對,再在孩子主動認錯後,慢慢引導孩子去真誠道歉。
2、護犢護犢,不是護了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一個孩子如果在公共場合被人批評不禮貌或者沒教養,甚至被認為冒犯或者侵犯了別人,你不應該首先感到很羞愧嗎?我也是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女兒在地鐵或者高鐵吵到別人休息,我都會感覺非常抱歉,而且當時就會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嚴重的話,我會讓女兒向乘客道歉,然後回家後也會再好好教育一番。
坦白說,每個父母都不是聖人,孩子也不可能完全不犯錯,所以當孩子犯錯時沒必要去刻意掩蓋,甚至反過去跟對方「據理力爭」。其實,孩子犯錯時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幸虧孩子還小,TA還有很多的改錯的機會。你試想,如果這個男孩已經十多歲甚至更大,是不是事情的嚴重程度就會更大了,而且估計對方都已經報警了。
因此,對待這樣的事情。作為媽媽,作為家長,應該改正心態,當孩子犯錯就讓孩子真誠和對方道歉,既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對錯,也讓孩子學會了如何道歉。即使孩子確實是無意冒犯了別人,被別人誤會了,我們也可以好好和人談一談,至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是學到了如何與人正確溝通,維護自己的尊嚴。
然而,這位媽媽的做法不僅沒有給孩子樹立好的教育示範,反而害得孩子在眾人面前失去最後的一絲尊嚴,甚至還讓孩子學到了「惡語相向」和「潑婦罵街」,孩子以後處理問題也可能跟媽媽一樣。你說這是護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3、性別教育要趁早,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從小就要告訴孩子,男女有別。有些大人總覺得孩子小,覺得不好意思或者沒有必要給孩子講男女有別。所以時不時就會有媽媽或者奶奶帶著兒子或者孫子進了女廁所或者女浴室的報導。陪伴孩子,是家長的責任,但適時退出異性子女的敏感生活區域是大人應有的自覺。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從小沒有性別界限,一定會害了孩子。
本次事件中,6歲男孩的媽媽就覺得孩子闖進女廁所是一件小事,對方完全沒必要跟一個小孩子較勁,可以看得出,也許生活中這位媽媽也沒有做好孩子的性別教育。
0-2歲:幫助孩子建立身體隱私概念。不隨便觸摸孩子生殖器,不穿開襠褲,不隨便大小便。
2-4歲:支持孩子的性別探索。通過繪本了解身體、認識身體,不吻孩子嘴巴。
6歲:懂得性別的界限。不能在家光著身子,換衣服、上廁所要關門,進父母房間要敲門等等。
6歲以上:教孩子樹立正確的性質價值觀。尊重別人的隱私、別人的身體,不能隨意觸碰或偷看別人的隱私部位;父母可以當著孩子面談論愛,但不能談論性;出門在外儘量讓孩子自己坐一個位置,不抱孩子。
對於北京女子被擅闖廁所男童媽媽辱罵的事情,你怎麼看?期待你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