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到了炎炎夏日,人們都不會再想出門了,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一樣,到了夏天溫度至少飆升到三十六七度,一出門就一身汗。所以大家都窩在家裡,吹著電風扇或者空調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到了太陽落山後大家都出來三五成群的擼個羊肉串,喝口啤酒,日子過得美滋滋,不過古人就沒有那麼幸福了。
古代沒有電,更別提什麼電風扇和空調之類的解暑裝備。熱起來怎麼辦呢?普通的老百姓只能用扇子自己扇風咯,到了晚上熱得睡不著便只能將窗戶都打開讓風都透進來,沒有風的地方就另說了,總之習慣了日子也能過得下去。
不過在乾隆八年的夏天是例外,這一年別說晚上睡覺能不能睡的舒坦了,根據史料記載光是在京師附近便有超過了10000人因為炎熱而導致死亡。《浮山縣誌》有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實際上熱死在京城附近的都是從天津、山東等地方逃難過來的路人,根據史料記載從五月開始就已經酷熱難當了。土石被烤焦,連屋頂的瓦片都被酷熱的太陽烤紅了。《天津縣誌》記載: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高邑縣誌》向朝廷上書:「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這就更誇張了,連礦石都熱的融化了,可想而知溫度有多高。放個雞蛋在外面,三、二、一就熟了。
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年像乾隆八年一樣有那麼多的史料記載天氣能達到如此炎熱的地步,因此這一年的夏天也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
那麼這一夏天的天氣究竟有多熱呢?據《北京志氣象志》記載,1743年,法國一位傳教士哥比(中文名宋君榮)在北京建立了測候所,正好趕上了這一年的高溫。
主要測了7月13日~25日的天氣情況,這12天平均氣溫超過了40℃,最高溫度曾達到了44.4℃,這樣的高溫就算是有電風扇也無救啊。
不過當時京城很多地方都有大冰窖,根據《大清會典》記載,當時的紫禁城內便擁有5口大冰窖,總計藏冰量可達到10萬塊以上,冰窖裡的冰都是在冬天的時候從冰河中一塊一塊的鑿下來的,然後置入冰窖中保存。
不過這樣炎熱的天氣許多冰肯定都融化了,因此能使用的應該是少量,這些剩餘的自然都是分配給皇上用的。而這場「炎災」充其量對乾隆的影響是多給全國各地發放「高溫費」,後來因為炎熱的天氣還導致了一系列的荒災。
乾隆最後也坐不住了,《清實錄·高宗實錄》有記載:「諭、京師自五月杪以來。天氣亢旱。且溽暑炎蒸。甚於往歲。明系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憂惕。莫釋於懷。皆因朕躬之闕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他反思是自己工作沒有做好,因此今年才會如此炎熱的。這自然是封建迷信,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年夏天的酷熱,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