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1743年)確實可以堪稱中國古代史上最熱的夏天,我國著名的氣候學家竺可楨認為,在1900年以前中國古代史上總共出現了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而乾隆八年這場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正是出現在第四個「溫暖期」。
關於這場高溫,史書以及很多地方史都有記載,且看看這些記載: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師威暑。」《續東華錄》
天津:「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續天津縣誌》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高邑縣誌》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浮山縣誌》
山東高青:「大旱千裡,室內器具俱熱,風炙樹木向西南輒多死。六月間,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熱死。」《青城縣誌》
看看上面這些記載,根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記載,這一年的高溫幾乎涉及到半個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整個華北地區異常炎熱,可以說是超級酷暑。
從上面這些地方史記載描述來看,連鉛錫這些重金屬都被烤融化了,隔著屋子裡的東西都被烤的熾熱難當,很多人想逃難都被渴死在半路上了,可見當時有多麼悽慘。
所以這一年的夏天高溫是十分炎熱,可以說已經算是熱災了。在古代酷暑炎熱過度可以稱為熱災,相對應的有熱災那在冬天就有霜災,但是就歷史記載來看,這兩種災害在中國歷史上其實發生還是比較少的,在歷史總災害中佔比在1%左右。
但是就是這麼比較少見的熱災就被我們的十全寶寶乾隆皇帝趕上了,而且還是在乾隆剛繼位不久。
當然熱歸熱,古人也是有避暑方式的,比如清代人當時已經應用上了存冰的技術,然後將冬天凍好的冰留到夏天做「空調房」,但當時存冰的成本比較高,所以這只限於上流社會貴族階級的人才有資格在炎熱的夏天享受著「空調房」的待遇。
很明顯這個夏天雖然很熱,但是乾隆卻無所謂了,因為這一年夏天乾隆還寫了一首詩來憐憫百姓:
冰盤與雪簟,瀲灩翻寒光。
輾轉苦煩熱,心在黔黎旁。
乾隆是一邊在享受著他的「空調房」,一邊悲天憫人發表感慨,這首詩的大意就是雖然我現在很涼爽,但是我很憂心我的黎民百姓。
但是乾隆也只限於坐在「空調房」裡憐憫憂傷百姓,清政府在這場熱災中並沒有太大的作為,因為熱災不同於其他災害,比如水災還可以修堤築壩預防一下,但是面對熱災清廷顯得十分無力,除了派欽天監祈雨之外,以及收斂這些死難者,可以說清政府幾乎算是毫無作為。
當時赤旱千裡,水成為了最寶貴的資源,很多村鎮水井都枯竭了,而清政府卻並沒有對百姓飲水資源進行解決,反而任由市場上的無良商人,藉機屯水,大肆上漲水價發國難財,導致了當時的水比油還貴。
根據當時歷史資料記載,一碗水已經可以賣到至少十文錢以上,這是什麼概念,換算一下大概就相當於合現在的人民幣10多塊錢,要知道10多塊錢可只能買到一小碗水,估計水量也就在二三百毫升左右,這可只是普通的井水,我們現代的純淨水也賣不到這麼高的價格,因此可以想像當時已經熱到什麼程度了。
按道理清政府應該籌調水源先解決百姓飲水問題,但是清政府並沒有這麼做,因為這些王公貴族還都擔心自己飲水不夠,所以哪有空去管百姓喝不喝得上水。
那麼這一年最熱的夏天到底有多少度呢?很多人都以為乾隆時期沒有溫度計,所以只有史書記載的有多慘,並沒有具體的溫度,其實這是錯的,溫度計是公元1593年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所發明,中國早在清初時期就已經有歐洲傳教士將溫度計流傳進入中國。
所以根據歷史資料記載,這一年夏天的最高溫度達到了約合現在換算值44.4℃,是中國目前有史記載以來的最高溫度。
那麼這個數值是誰記載下來的呢?其實是歐洲來華的傳教士,是由當時法國的傳教士A.Gaubil(中文名宋君榮)帶來了歐洲的溫度計,他在北京監測到了這一年北京夏天溫度最高的一天達到了44.4℃,而且根據宋君榮的記載1743年7月20至25日這些天中北京氣溫均達到了40℃以上,到了25日達到最高點44.4℃。
根據宋君榮給他在歐洲的親友的信件中記載,這一年的高溫從5月份就開始有了苗頭,到了7月13日開始爆發,清朝社會當時很多窮苦人民和肥胖人群因此而死,這些人往往都是突然死去,而後在路上、街道或室內被發現,歐洲傳教士就帶著信徒為之禱告。
根據官方史籍資料記載,這場熱災從7月14日至25日,致使北京近郊和城內共有11400人死於炎熱。看好了這還只是北京地區,其他各省地區加起來還不定死了多少人,而且這還是官方公布的數據,很有可能真實數據要比這個還要高,所以這場熱災真的是十分嚴重。
根據現代中國氣象局研究,乾隆八年的這場高溫遠比我近現代1942年和1999年的華北夏季極端高溫還熱得多,1942年夏季最高溫度達到了42.6℃,1999年夏季最高溫度達到了42.2℃,遠不及乾隆八年夏天這場高溫,而乾隆八年夏天這場極端高溫從1743年至今已經270多年時間中還沒有被超越,保持著這270多年歷史上最高溫度紀錄。
從這些都可以想像當時有多麼的熱,而當時因為熱死的窮苦百姓非常多,真的是慘不忍睹。
其實即便是現代我們真有一天夏天超過了乾隆八年44.4℃這個記錄,我們也不用像乾隆時期的人那麼擔心了,畢竟我們現代有了空調了。
我們現在都知道當室外氣溫達到40℃的時候,人在室外進行工作或者活動就會產生生命危險,當溫度到這個臨界點的時候,我們現代人都會停止工作去休息。而乾隆時期的人可不會這樣,窮苦人不出去幹活一樣會餓死,因此這些窮苦百姓即使明知道外面再熱也要出去勞作,最終就熱死了。
所以想一想我們現代即使出現這個情況也會比那個時代要好得多,畢竟我們現代人有空調,還有政府的救助,而當時的清政府在面對這種熱災的情況下只能是束手無策,乾隆皇帝都只是坐在舒適的皇宮中寫兩首詩就算體恤黎民百姓了。
因此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我們現代人要比古代人舒適安逸得多,生存的安全係數也更高的多了,看看古代人就應該要珍惜現代的幸福生活啦。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