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寶爸寶媽看來,孩子到了上學的時候才能夠真正聽懂家長說話,其實,並不是如此,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聽懂家長的話,只是家長感受不到而已。孩子大腦的發育是分階段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聽力都是需要慢慢發育的。
不同階段孩子的相關能力表現都是有所差別的
3個月左右,孩子就可以回應大人的聲音。其實,在孩子出生後,孩子就可以咿咿呀呀說一些讓人聽不懂的話,但實際上,所有的「語言」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只是一種無意識的反應罷了。等到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孩子才能夠有意識地「咿咿呀呀」,回應大人發出的聲音。
5個月左右,孩子就可以感知到父母的喜怒哀樂。這個時期的寶寶,聽力已經開始發育了,他們能夠根據家長的聲音進行基本的判斷,能夠感知到父母的情緒變化。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一定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
1歲的時候,孩子就能夠聽懂一些簡單的話並說出一些簡單的詞。這個時期的寶寶,語言功能開始發育,理解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強,他們能夠基本理解一些父母的話,能夠對一些簡單的指令做出正確的回應。當然,這個時期的孩子也能夠說一些簡單的詞語了。
如果說孩子出生後,家長感到最激動的時刻,那麼一定就是孩子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寶爸寶媽在孩子小小一團的時候,就致力於引導孩子說話,但總是不得章法。那麼,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引導孩子說話有什麼技巧呢?
引導孩子說話的幾個技巧!
其一,實物引導。這種引導方式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直觀的方式。家長可以用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實物引導孩子,例如小兔子玩偶、水果等等,這既可以引導孩子說話,也可以讓孩子對事物有正確的認識。在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家長不要太過心急,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實物進行引導,不要用一些孩子難以理解的實物,以免孩子對說話產生牴觸。
其二,語言重複引導。孩子語言發育是比較緩慢的,他們對言語的接納度在不同時期是有所差別的。在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他們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明晰家長的意思,為了深化孩子的印象,家長可以重複所說的關鍵詞,讓孩子對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比如:寶寶想吃糖嗎?這個糖可甜了?寶寶嘗一口糖嗎?長時間的語言重複,孩子就會形成固有的印象。
其三,獎勵引導。獎勵引導可以說是一個「萬能鑰匙」,無論是什麼問題,它都能給出合適的答案。在引導孩子說話的過程中,使用獎勵機制,也會事半功倍。比如:寶媽可以藉助汽車這一玩具,引導孩子說出汽車這一詞,孩子說出後,家長就可以把汽車當作獎勵給孩子玩。在這種機制之下,孩子學說話的效率就會變得越來越高。
其四,遊戲引導。孩子都很貪玩,這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有時候貪玩會讓家長很是氣憤,但是有些時候玩耍對孩子的發育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對語言方面的作用。家長可以讓孩子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孩子的語言功能就會發育得越來越好。
除了讓孩子跟其他孩子一塊玩,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做遊戲互動,比如數字傳遞遊戲,遊戲過程中,孩子就能夠說出基本數字,並對數字有了一定的認識。
總而言之,不同的孩子語言發育的時間是不同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發育的具體情況,進行孩子說話的引導。雖然孩子語言發育有所差別,但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孩子一直不說話,家長就需要到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