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呱呱墜地的小精靈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成年人,每個人的一生都經歷著各種能力的學習和提高,其中語言能力是人類使用頻率最高,也是最早學會的一項技能。
江蘇的方方和妻子小涵今年年初迎來了家裡的第一個小寶貝媛媛。方方夫妻兩人沒有跟老人同住,照看媛媛全由夫妻二人合作完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夫妻倆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當他們試圖跟孩子說一些常用生活用語的,孩子會有特定的反應,這讓夫妻倆興奮不已,於是開始早早地教孩子說話,可是幾個月下來,媛媛還是什麼都不會說,只能用皺眉、眨眼、伸手等簡單的肢體語言回應大人,這讓夫妻倆很不解。
為什麼媛媛一早能聽懂爸媽的話卻遲遲不能開口叫人呢?孩子什麼時候能聽懂大人的話?這跟孩子是否能早早學會說話有什麼聯繫嗎?其實這些問題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會有一個大概的時間節點可供各位寶媽參考。
四歲以下的孩子各類行為大致時間節點都有哪些?
1、半歲以上的孩子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
有研究表明,半歲以上的孩子就具備簡單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對於一些熟悉的或是簡單的指令可以做出相應的肢體回復,例如開心就咧嘴大笑,對大人的呼喊目光注視等等。
2、孩子在一歲左右會學會簡單的語言表達
孩子的身體和大腦發育在12個月左右就足夠支撐孩子學習語言表達。這個時候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可以說出簡單的例如「爸爸、媽媽」等字詞的發音了。
3、10-15個月的孩子會漸漸學會走路
一歲左右的孩子一般就慢慢學會走路了,有些孩子先會走路後會說話,有些孩子反之,也有同時進行的情況。不過大多數孩子都能在15個月左右學會走路,個別可能會推遲到兩歲。
4、3-4歲的孩子就可以實現長期記憶
很多人長大後會偶爾想到小時候的事,這些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歲時,這說明3-4歲的孩子就具備長期記憶的能力了。
對不會說話的孩子,家長應怎樣「聽」懂孩子的訴求呢?
1、對6個月以下的孩子靠「排除法」
六個月以下的孩子往往不具備表達能力,遇到令自己不舒服的事時往往只會哭。作為家長要面面俱到,不要只考慮孩子是否餓了,而應該從飲食、排便、衣物、疾病等多個方面逐項排除,直至孩子不再哭鬧。
2、對半歲到一歲半的孩子採用「觀察法」
半歲以後孩子往往就會逐漸具備表達需求的能力。此時,孩子的需求不再只局限於吃飽穿暖,孩子還會開始對喜歡的事情感興趣。例如有的孩子很喜歡花花綠綠的彩色物品,就會伸出小手指一指,或是把頭用力地扭向某個方向。再大一點的孩子會通過簡單的語言表達,但是往往不夠清楚,此時家長要學會傾聽和觀察,成為孩子的「翻譯官」。
3、對兩歲以上的孩子採取「基礎保護法」
兩歲大的孩子大多都會自己行走和說話了,這個時候正是他們探索新奇世界的時候。好奇是孩子們最突出的特點,這個時候家長不應該再對孩子管得很嚴,應該在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的前提下允許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開闊視野,認識世界。
對於孩子家人來講,寶寶的第一次開口說話,是令人印象深刻,值得紀念的。但是對於性多新手父母來講,孩子小的時候聽不懂大人說的話,也不能表達自己的需求,常常會讓大人感到束手無策。
這就需要大人多多觀察孩子,注意細節,只有這樣才能養出聰明健康的好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