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9月30日電(記者 徐小勇 奚金燕 林波)雖然地處東部沿海,寧波卻有著外人不知道的「痛」:知名高校少、科研院所少,引進高層次人才有著先天的不足。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人才的價值不言而喻,圍繞高端人才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劉奇在今年8月13日召開的全市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人才歷來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城市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實力決定一座城市的發展高度。
為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挾技而來,寧波深入實施重大工程「引才」、建設創業創新平臺「聚才」、發揮企業主體「用才」、推廣「媽媽式」服務「留才」,練好「內功」做實「人才文章」,實現了人才經濟的噴湧而出。目前寧波人才總量達到了173.9萬人,其中,近幾年每年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000多人,目前總量達6642人,比2011年底增長160%,實現了3年翻一番。
實施重大工程「引才」
吳珂是誰?他是目前中國海外留學華人中唯一的加拿大兩院院士。就是這麼一位拔尖人才,去年選擇了在寧波大學全職任教。這不禁讓不少業內人士納悶,在國際上大名鼎鼎的教授為何會選擇牽手年輕的寧波大學,秘訣就在寧波市的一項項「人才計劃」之中。
在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立平看來:「一個人才就能帶動一個產業;有什麼樣的科技人才,就有什麼樣的優勢產業;有什麼樣的人才集聚,就會有什麼樣的城市特色。」
為了招引高層次人才,2011年,寧波開始實施「3315計劃」,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進並重點支持一批高端團隊和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寧波創業創新,對入選的高端團隊給予500萬元-2000萬元資助,對海外高層次人才給予一次性100萬元資助。
截至去年底,已有84個高端團隊和269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他們共創辦企業168家,有110家已實現銷售,去年實現銷售22.8億元、利稅4.1億元,有16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7家企業將在三年內啟動上市計劃……可以說,一批企業已經步入了成長的快車道。
趁著良好的勢頭,今年,寧波又出臺了被稱為「史上最強」的人才發展新政策25條,進一步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對新引進的海內外頂尖人才領銜的重大項目,給予最高1億元項目資助,對其領銜的團隊核心成員給予薪酬補助;對「3315計劃」人才創辦企業成長發展較快的,再給予最高500萬元資助。
寧波人才新政的政策紅利不僅釋放了創業創新活力,也傳遞出招賢引智的「寧波信號」。
在原有面向海外引才為重點的「3315計劃」基礎上,寧波又在人才發展新政中提出了實施「泛3315計劃」,重點面向國內引進信息經濟、港航物流、金融創投、文化體育、教育衛生、時尚創意、科技服務等城市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和團隊,對入選的個人給予50萬元資助、團隊給予100萬元-500萬元資助。
「泛3315計劃」與「3315計劃」相得益彰,形成了姊妹篇。
建設創業創新平臺「聚才」
對人才而言,什麼才最具有吸引力?寧波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認為,平臺是集聚人才最有效的載體,要搭建好人才事業發展平臺,提升高層次人才的承載能力。
近年來,寧波在大力支持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兵科院寧波分院等人才高地建設基礎上,加快打造具有寧波特色的「兩城兩園多點」人才集聚平臺。
加快建設寧波新材料科技城、國際海洋生態科技城,努力形成人才和創新要素集聚的「雙子星座」。2014年寧波新材料科技城引進高端團隊17個、各類人才5000餘人,其中海外人才210多人。
加快建設「千人計劃」餘姚、寧海兩個產業園,吸引「千人計劃」專家前來「二次創業」。2012年成立的餘姚園區已吸引了32名「國千」、14名「省千」前來創業創新,註冊落戶項目46個,已有14個項目建成投產,初步形成了新裝備、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等5大主導產業集群;今年初成立的寧海園區已引進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寧波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寧波國際生物醫藥研發培訓中心等24個重點項目,初步形成了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加強與大院大所合作,引導各地合作共建研究院、產業園等各類創業創新平臺,近年來引進了寧波智能裝備研究院、摩米創新工場、西電產業園、浙大工研院、復旦大學研究院等高端產學研用平臺400多個;積極支持企事業單位建設國家級學會服務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大力度推動市場化主體建設「量化金融小鎮」、「基金樓宇」、「機器人小鎮」、「海藍寶」眾創社區等新型平臺,目前寧波已有27家市級眾創空間和創客服務中心,吸引了眾多懷惴創業夢想的年輕人一展才華。
發揮企業主體「用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建築工程樁基施工中原先的預製樁錘擊和靜壓工法越來越不適應城市的發展,他開發的『靜鑽根植樁』正在徹底改變管樁行業,我們企業也因此實現了年產值超10億元、邁入國內行業前十的目標。」在浙東建材集團總裁邱風雷眼中的「他」,正是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集團副總裁張日紅。
在日本工作了18年的張日紅,是行業內知名的混凝土製品專家。2009年,張日紅博士加盟浙東建材集團,短短幾年便成功開發出「靜鑽根植樁工法」,徹底解決了灌注樁泥漿汙染問題,形成了新的樁基產業鏈,並獲20多項國家專利,使其所在的浙東建材集團順利推出竹節樁和複合配筋樁產品,如今已投入量產,年產量可達300萬米。
像這樣鼓舞人心的人才故事,正在四明大地之上接連上演。如果說數十年前,寧波還憑藉東部沿海地緣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近年來寧波在新一輪發展布局中,已經把高層次人才和「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的強大引擎。
據了解,入選寧波「3315計劃」的84個高端團隊和269名海外高層次人才中,有60人、154人分別入選國家、省「千人計劃」。「3315計劃」人才累計獲批專利1376項,其中發明專利佔56.1%;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551項,填補國內空白326項;科研成果轉移轉化項目238項,科技成果轉讓金達3.5億元。
「人才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後續的推動作用是非常強的。」但在寧波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看來,人才以用為本,引進人才是前提,用好人才是關鍵,「要真正發揮人才作用,最重要的還是依靠企業,光是靠政府推是有限的,人才最終還是要用於企業,由企業來引進、培育和使用,企業才是真正的驅動器。同時,對企業來說,好的人才對本地企業的刺激,猶如『鯰魚效應』,能夠帶動眾多民營企業提高技術含量、生產工藝和管理經驗。」
2009年,位於寧波江北投資創業中心的江北留學人員創業園掛牌成立,這是寧波市首家「政府指導、企業化運作」的留創園,由寧波藍野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4家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江北區中部科技創業服務有限公司進行管理,打破了傳統的「政府建園,企業入駐」模式,建立了以企業為主導的新模式,注入了市場機制和創新活力,為創業園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據介紹,該園區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已入駐企業15家,聚集人才600餘人,其中留學生和外籍人才40餘人。目前,已形成了以牙科設備的研發製造銷售為主體,牙科文化和牙科教育為兩翼的產業格局。
寧波市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藍野模式的成功充分證明了創業園區的企業化運作是高效的,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支持企業建設人才開發平臺引進用好人才,鼓勵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設立國家級學會服務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企業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各類特色小鎮、眾創空間等新平臺,引進一批高層次全職人才和兼職人才,以人才引領企業突破核心技術,加快科技創新,實現轉型發展。
推廣「媽媽式」服務「留才」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然而能否真正留住人才,關鍵還在於人才發展環境是否足夠好,是否讓人才舒心。
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寧波創業創新,難免有點「水土不服」,初期的困難大多集中在啟動資金、住房、家屬就業和子女入學等方面,「這就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銀幫助人才解決回歸後最初的困難。」寧波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說。
為此,寧波成立了首期規模3億元的寧波海邦人才基金,1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5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以及人才銀行、科技銀行等融資平臺,加大對人才的資金扶持。在住房保障上,實施「三年萬套」人才房建設計劃,2011年以來全市累計建成1.2萬套;在就業入學上,寧波市出臺高層次人才配偶就業子女入學暫行辦法,多渠道幫助解決家庭和生活難題。
在此基礎上,寧波全域推行對人才的「媽媽式」服務,以貼心優質的服務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努力打造適合人才成長發展的「生態圈」。
「保姆式」和「媽媽式」的人才服務有何不同呢?「保姆式服務是被動的,經常是『點到為止』;媽媽式服務是主動的,是設身處地為海外人才考慮,全面化解人才在資金、住房、家屬就業和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後顧之憂。」寧波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立平如是說道。
據了解,目前,寧波已經整合25家市級部門服務資源,組建運行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服務聯盟,市縣兩級聯動,直接對接寧波市81890求助服務中心、8718中小企業公共服務諮詢平臺、生產力促進中心等民生、企業、科技服務平臺,形成矩陣式服務的合力,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體化、一站式優質服務。今年初,還組建了「3315計劃」首批22名助創專員隊伍,對人才創業項目給予「一對一」和組團式跟蹤服務,讓寧波真正成為了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娘家」
有優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更有貼心的「媽媽式」服務,海外高層次人才加速集聚寧波。去年一年,寧波成功引進了1400多名海外高層次人才,今年上半年又引進了830餘名。截至目前,寧波全市人才總量達173.9萬人,比2011年底增長59.4%,其中,海外留學人才6642人,比2011年底增長160%,實現了3年翻一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