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入學季,有關學齡前兒童「天價入園費」的新聞又開始滿天飛。什麼「沒有最貴,只有更貴!」「一年學費20萬」等等關鍵信息直讓人「一聲嘆息」。有人說:「想當初我光著屁股玩兒三年,現在還不是成人成功了嗎?」。也有人對此言論不以為然,認為:「教育要從小娃娃抓起,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來,「起跑線」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賽跑時起跑的標誌線,而如今卻成了國內許多家長重視孩子啟蒙教育的專屬詞彙。無獨有偶,在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起跑線」也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備受關注。在我看來,被片面、過分解讀的「起跑線」產生的負能量不可估量。
首先,「起跑線」不是「衝刺線」。看著孩子即將步入小學,一些家長想著在學齡前教育上「火力全開」,遊泳、英語、繪畫、舞蹈、音樂、中文、數學……一個也不能少,課內課外都不能少。就這樣,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就此被壓抑和侵佔,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能力培養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無限冀望。而按照終身教育的理念,孩子從小到大的學習就好比一場長跑比賽。起跑固然很重要,卻不是最終衝刺獲勝的關鍵,因為最後贏的選手往往是耐力超前,懂得均衡發力的人。如果我們只想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那也很可能讓他「累倒在起跑線上」。
其次,「起跑線」也不應該是「財富線」。以市場角度看,優質稀缺幼教資源「價高者得」本無可厚非。但一些幼教機構刻意誇大其在孩子「起跑線」上的助跑作用,在教學模式、設備和課程方面標榜「最貴的就是最好的」,直接讓「起跑線」成為孩子家長的「財富線」。試問,月收費動輒七八千萬甚至數萬元,張口閉口就是「國際學院」的那些所謂高端幼兒園真的就是品質一流嗎?從近年來頻頻曝出的幼兒園問題來看,「高價低品」「高價次品」的情況也不在少數。所以,價格貴未必有貴的道理,盲目跟風,互相攀比的擇校心理不可取。而與之相對應的,一個公正、客觀、權威分辨幼兒園品質的綜合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家長冷靜的思考判斷,也需要有關部門更加完善的管理。
此外,「起跑線」也不是「分數線」。道為體,術為用,學術先需明道,方能大成。孩子在成長之初就獲得健全人格、樂觀心態、旺盛求知慾、學習能力遠比掌握一項具體技能、技巧、技術重要。如果片面的啟蒙教育量化為識字量、英語單詞量、獲獎數量等具體指標,這樣的教育註定是無比乏味的。如果教育本身得不到孩子認同和主動參與,或者孩子根本就不願以這種方式「起跑」,又何談重要的學習能力培養,何談教育的初衷呢?
「贏在起跑線」其實不靠譜!(央廣網評論員 李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