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症狀反應。臨床先辨六經八綱,繼辨方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的延續,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
分享一下近期學習仲景醫學、思考中醫的心得:
中醫學的兩大進步:
第一是:醫巫分家
第二是:張仲景將經方醫學內容去臟腑化,回歸經方本真
第一個我這麼說,估計大家沒有多大異議,第二個將前人經驗整理、去臟腑化,並結合自己經驗,論廣湯液經,張仲景做到了。他將臨床醫學用描述性的語言展示給後人,所以大家都認為他很偉大。但是大部分人卻不願意接受這一事實:「恢復經方本真——八綱辨證,中醫學需要更多的客觀臨床描述,而不是所謂的文化、理論解讀。」
還是自學成名,講求臨床實效的嶽美中前輩說的好,他這麼評價張仲景醫學:「察症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劑而不言藥性,準當前之象徵,投藥石以祛疾,直逼實驗科學之堂奧。」
當然後世給中醫學穿戴文化外衣,傳承了文化的中醫學,似乎漸漸忘卻了實證的中醫學,這也難怪在仲景之後,再也沒有一本可以和仲景醫學相媲美的醫著了。
幾千年中醫發展史,超不過仲景醫學,值得每一位中醫人反思其原因。
仲景傳承了經方,那麼什麼是經方?
仔細研讀一下內容,深深體悟,便會慢慢明了。《漢書 藝文志》:「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物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馬培鋒備註:標紅部分,可以幫助大家參悟經方醫學的八綱)。
背景:
2020年1月1日,微信裡收到的第一條信息就是吃了一副藥痔瘡不出血了。
讓節日值班的我心裡非常高興,增加了對經方的信心,檢索了一下方藥,複習了一下病歷,原來是小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再早以前也用一個方劑治療過痔瘡出血,三個月的痔瘡出血,也是吃了一袋經方以後就沒再出血,隨訪了兩個月都沒有出血,回過頭來查了一下以前的方子(具體文章見經方人公眾號),當時用的是小柴胡湯合苓桂術甘湯,小柴胡湯合方治療痔瘡出血,且都有桂枝、茯苓。
經方辨證依據症狀反應!有了方證就有了經方使用的依據,這兩例醫案的依據全是腹診,腹診是仲景症狀學描述的一部分,由腹部診察而得。
簡要醫案及討論
塗某,男,30歲
初診日期:2019年12月31日下午
痔瘡出血、時好時壞1年,近3天沒每次解完大便都有出血,伴肛周墜脹不適。口渴不欲飲,手足不涼,大便幹,黏。
脈滑右側反關脈,舌體胖水滑,舌底蒼紅。
腹診:腹部平,腹力3/5,右側胸脅部按之抵抗,雙側肚臍下左右1、2點壓痛。
腹診圖:
辨六經為:少陽病合併瘀血
辨方證為:小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
處方:
柴胡15克,黃芩10克,清半夏10克
生薑10克,人參10克,炙甘草10克
大棗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
桃仁12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
7劑 顆粒劑 1袋 水衝服 每日2次
吃藥1袋後,今日上午微信回復如上,除了沒有出血,肛周墜脹不適也明顯緩解。
解讀:
腹診指導經方應用,胸脅苦滿少陽病,但見一症便是,用小柴胡湯,肚臍下壓痛,是瘀血,結合舌提示水飲,予血水同治的桂枝茯苓丸。
讓我們共同努力,實事求是,始終理會《傷寒論》,深研仲景醫學,做一代經方傳人。
馬培鋒
副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層次人才,中國農工民主黨員,中國卒中學會會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青年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身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張錫純學術思想研究委員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溫熱病分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王清任學術思想研究會常務委員,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濁毒症專業委員會青年學組副組長,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屆眩暈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針灸學會常務理事,滄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胡希恕經方醫學滄州傳承基地負責人。
滄州市中醫藥學會張仲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馮世綸經方傳承班21期學員,王寧元傷寒派腹診學員,黃煌國際經方學院第四、第五期學員。建立「經方人」微信公眾號、「胡希恕經方醫學傳承群」,多次為學生、鄉村醫生講解經方,傳播仲景醫學,推廣經方應用。中醫師承指導老師,滄州市首屆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
獲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河北省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在研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一項,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主編著作2部,發明專利1項。
專業特長:應用經方、針灸及中西醫結合方法診療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病,中風、失眠、頭痛、癲癇、面癱、帕金森病、腦脊髓病變、周圍神經系統疾病、胃腸道疾病、咳嗽、婦科疾病等。
聯繫電話:18031783310(微信號同)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來自網絡或相關書籍,文章中已有說明,為了交流,不涉及任何商業利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創聲明:本文系筆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