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堪稱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不朽豐碑,令人高山仰止,仿佛唯有宋詞能與之爭輝。李白和杜甫兩位頂級詩人,猶如兩個武林高手,他們以筆為劍,在詩壇上佔據無人能夠撼動的地位。年輕時喜歡李白的詩歌,那種飄逸灑脫的情懷,總能讓人熱血澎湃,恨不得站在瀑布之上,觀賞「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景象。
隨著歲月流逝,社會閱歷也逐漸豐富,經歷酸甜苦辣之後,仔細品讀杜甫的作品,會覺得越來越有味道,他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不愧為備受追捧的「詩聖」。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去世於公元770年,僅有五十八歲的壽命。假如他從十八歲開始寫詩,創作生涯也就四十年。
根據史書記載,杜甫留存至今的詩歌大概有一千五百首,平均每年將近四十首,屬於非常勤奮的詩人。更重要的是,杜甫的詩歌質量很高,《唐詩三百首》當中,收錄了杜甫三十八首詩,數量上穩居第一,詩仙李白都要稍遜一籌。但凡對詩詞有一點了解的朋友,基本上都能吟誦出杜甫的詩句。
《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絕對是家喻戶曉。還有那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三歲孩童都會背誦。俗話說,古代文人大多鬱郁不得志,才華橫溢的杜甫也不例外,一心想報效朝廷,卻始終沒有機會。
杜甫年輕的時候,也曾放蕩不羈,追隨偶像李白的步伐,到各地遊山玩水。後來,杜甫看到黎民百姓生活不容易,他的思想開始轉變,寫詩風格也發生變化。骨子裡憂國憂民的情懷,在作品當中表達得淋漓盡致,比如那句振聾發聵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足以看出杜甫的格局。
唐肅宗乾元二年,此時的杜甫年近五旬,因仗義執言,結果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內心相當憋屈,請假前往洛陽散心。一段時間後,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途徑奉先縣。想起少年時期的好友衛八處士,此時就住在奉先縣城裡,杜甫暫時停住腳步,順便到衛八處士家裡做客。
或許你感覺很奇怪,為何會有人叫「衛八處士」。處士指的是隱居不仕的人,也就是說,杜甫的這位姓衛,在家中排行第八。昔日好友多年未見,早已不再是曾經的少年,衛八設宴款待杜甫,必然少不了美酒佳餚,酒足飯飽之後,多愁善感的杜甫寫下一首詩。
《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未及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這首詩基本沒有生僻字,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表達出詩人對友情的看重,以及對人生多離別的感嘆。「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那是的他們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轉眼間兩鬢斑白。接下來的「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說明兩人二十年未見,雖然物是人非,但友情絲毫沒有減少。
想當年,杜甫和衛八分別的時候,衛八還沒有成家,如今已為人父,兒女成群。「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這四句詩,彰顯了衛八熱情好客,酒逢知己千杯少,連喝十幾杯,一點醉意都沒有。最後兩句「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說明杜甫只能短暫停留,明天就要啟程。
相聚時間太短,還有很多話沒講,一旦這次分別,估計此生很難相見,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緒難斷。雖然杜甫的這首詩略顯冷門,但充滿真摯的情感,中年人讀後不禁落淚,容易對過去的人和事產生思念之情。各位看官,你有沒有那種多年未見,友誼卻不減半分的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