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軍官兵。
參考消息網3月11日報導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戰,中國人不應該忘記,中國軍人更不應該忘記!
今年又逢甲午,面對日本挑釁頻出,中日紛爭不斷,戰鼓由遠及近,我們有必要回望當年那場海戰,思考一個東方大國海軍何以殞歿黃海,導致中國由此衰弱至歷史谷底?而那時人所稱「蕞爾小國」又何以由此步步緊逼,一再中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今天,我們能否以史無前例的革新進取精神戮力強軍,真正穿越近代以來橫亙在中國強國強軍道路上一道道無形的歷史障壁?
三大歷史積弊阻礙中國強國強軍
1867年,時為曾國藩幕客,極力推動曾國藩興辦洋務、強國強軍的趙烈文,私下推斷大清國不出50年就會滅亡。曾國藩聽了,無奈嘆道「我日夜望早死」。他不願看到國家「抽心一爛」、「土崩瓦解」的局面。1894年,大清國在甲午海戰中慘敗,次年被迫籤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泱泱中華從幾度威儀萬邦,衰落到遭受幾乎所有外來列強的欺凌;從當了日本一千多年的先生,衰落到被這個東方「蕞爾小國」打得一敗塗地。趙烈文憑什麼推斷大清國很快會亡?他看到了什麼?甲午戰敗為什麼在國內引起比當年鴉片戰爭還大的震動?中國人反思、省察到了什麼?
甲午海戰慘敗,宣告了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凡30年興辦洋務、致力強國強軍的種種努力徹底失敗。它以最冷酷的現實,集中暴露出大清國外強中乾的極度虛弱性,暴露出阻礙中國救亡圖存、強國強軍的種種歷史積弊。
第一,高層「改革惰性」。1876年,李鴻章與日本駐華公使森有禮有過一次耐人尋味的交談,他對日本想與東亞傳統決裂表示不解,認為日本人以西裝換掉古老民族服裝是不敬祖先。森有禮卻說:「如果我們的祖先還活著,他們無疑會做我們全部做過的事……大約一千年前,他們改穿中國服,因為他們發現中國服比自己原來的穿著要好。」這場關於服裝的辯論,反映了兩國改革者完全不同的變革取向:森有禮主張變革必須徹底;而李鴻章則堅持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基本立場,說中國決不推行日本式改革,決不用歐俗,只是認為「軍器,鐵路,電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
無疑,「中體西用」嫁接,是一種極不徹底的改革。中國改革之所以採取這種方式,與其說為強國強軍提供了一定空間,毋寧說從另一方面,反映了改革派的不利處境,反映了清廷上層反對、拖延全面改革勢力的強大。後者政治上極端反動,思想上極度保守落後。當改革與舊制稍有衝觸,大小保守派官僚、文人便一擁而上,斥之「以夷變夏」、「亂臣賊子」、「漢奸賣國」。上層極度缺乏改革共識,使最高當局在看待改革問題上,總體呈現出一種心猿意馬、三心二意、一再拖延的「改革惰性」。這種惰性,致使發展「軍器,鐵路,電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的工商實業步履維艱,體制變革一誤再誤。李鴻章雖然組建起亞洲最大、裝備先進的北洋艦隊,但是,其它配套軍事管理體制、作戰思想、訓練方式等,卻遠遠沒有跟上。對此,覬覦中國已久的日本軍國主義當局早已全盤掌握,並以此為重要依據加緊籌劃對中國開戰。
第二,國民「一盤散沙」。傳統中國,朝廷為樹立君父權威,建構了一種家(老百姓)對國承擔單向倫理義務的社會治理體系。因而,從傳統中國歷史看,由愛家到愛國,對於百姓來說,存在著一個巨大邏輯斷裂:以一姓之家壓萬姓之家,二者多數情況下互為異己,老百姓的家與一姓王國除了倫理關聯,很少有實質性的權益關聯,無法結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國破未必(老百姓的)家亡,只是更換王朝姓氏而已,民眾不存在把國(朝廷)作為自身利益代表來熱愛和捍衛的必然性。這就決定了傳統中國內在地存在一種政治性、體制性渙散。若非遇到巨大的國破家亡危機,人們的精神旅途通常歸於家而終止,民族魂消散在家的細胞中,無法上升為整體國家民族精神。
清朝晚期,由上述家國關係內在斷裂決定的國民「一盤散沙」局面更加突出。表現在軍隊中,將領不負責任,嚴重腐敗,基層官兵厭戰怯戰,戰場上臨陣脫逃現象十分普遍,充分暴露出體制性渙散對軍隊作戰造成的嚴重後果。
第三,文化「積弊難返」。清帝國後期,不論國家還是軍隊,轉型變革至少面臨三大阻力:一是思維定式。清廷上下,以習慣、常識、經驗等為基本要素的思維定式,以及與此有關的行為方式,如固守冷兵器時代「十八般兵刃樣樣精通」的訓練、作戰方式,無視新式熱兵器對改進訓練和作戰樣式的新要求,成為影響清軍包括北洋海軍軍事理論、訓練作戰、風紀管理的重要文化模式。二是「潛規則」。無孔不入的人情交往模式,衍生出一系列複雜的「關係網」、「人情網」、「小圈子」,致使用人上不正之風盛行。比如,李鴻章為北洋海軍選擇統帥時,國內海軍軍官學堂已畢業幾屆學生,首屆赴英國海軍留學生也陸續回國,但這些人都被他排除在統帥人選之外,而丁汝昌雖然出身陸軍,不懂海戰,卻被選任為艦隊司令官。其中原因,不外乎丁出身淮軍,與李同鄉,對李唯命是從而已。丁不諳航事,導致海軍訓練針對性、實戰性不強,在甲午海戰中付出慘痛代價。三是部門利益。如有些軍中後勤保障部門權力過大,又缺乏相應制約,隨意壓減、扣發前線部隊軍餉和彈藥。甲午海戰中,有的軍艦嚴重缺乏炮彈,只好用訓練彈向敵艦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