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是2018年的農曆七月份,這個月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是鬼月,更是有很多傳說為這個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那麼鬼月這個名字是如何得來的呢?
農曆七月,是我國民俗傳說中的「鬼月」。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是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
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我國古時候多數人們相信有鬼神存在。傳說凡是正常死的人,都可以投胎轉世。那些罪孽深重,意外橫死的人,死後變成「大廟不收,小廟不留」的孤魂野鬼。
這些嗷嗷待哺的無主孤魂,遊蕩人間。有的惡鬼還會趁機騷擾世間活人,使人們遭到兇險意外而喪命。因此,每年這段時間意外死亡的人,往往被認為「被鬼抓走了」。
因此,民俗上的「鬼月」,在一般人眼中總有幾分神秘色彩, 形成農曆七月諸事不宜的文化習俗,尤其家裡有長輩的話,對於農曆七月更有百般禁忌。
現今社會,許多的禁忌已漸漸禁不起時代的考驗,但仍有些卻是科學仍無法解釋的事。 其實,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倒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於許多人來說,不論靈驗與否,至少也能求個心安。
鬼月祭祀活動:
開地門
鬼月的第一天,即七月初一日,是私宅「開地門」的日子,需要祭拜。這一天鬼門關開,諸鬼來到凡間。祭拜有大祭和小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