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篩選優秀人才從事基礎領域研究,在某些專業領域深耕,產出傑出成果,教育部推出了「強基計劃」, 與此同時「自主招生」成為時代的記憶不復存在。
「強基計劃」推出之初,外界對它充滿了期待,一方面確實希望有這方面的政策培養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取消自主招生對於部分家境一般或者較差的學子而言也算更加公平一些,畢竟要想順利通過以往的自主招生,很多有條件的家庭都會專門讓自己孩子去參加相關培訓。
實際情況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今年是「強基計劃」實行第一年,但是通過多所高校的「強基計劃」招生錄取情況難堪,並不是特別理想,部分專業還是存在較多名額沒招滿的情況。
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都是210個名額。然而經過前期招生錄取之後,西安交通大學還有71個名額沒招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還有46個名額沒招滿。
此外,北京理工大學和蘭州大學也是如此。北京理工大學「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為150人,還有67個名額沒招滿,接近4成。蘭州大學「強基計劃」招生名額為120人,還有65個名額沒招滿,超過一半。
那麼為什麼作為人才篩選政策的「強基計劃」在今年第一年招生會遇到如此尷尬的情況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門檻高
「強基計劃」的門檻很高,其中高考成績佔比達到85%,也就是說,凡是能參加「強基計劃」的學子,其高考成績並不差。不過這種方式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可能會埋沒一些偏科的人才。比如某考生數理化成績很好,但是英語偏科,假設英語只考了90分,但是總成績也不錯,但是因為高考成績佔比85%這個條件,他就很有可能被拒之門外。
2、專業相對比較冷門
強基計劃主要針對一些基礎學科,比如數學、物理等,這些專業相比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金融、師範、自動化等熱門專業就要冷門一些。而且需要長時間的深耕才能取得像樣的成績。所以對於學子們,當他們在選擇的時候就會自行衡量。一是自己是否能堅持長時間的在基礎領域深耕,二是自己是否在乎所學專業將來的就業率,三是自己是否願意讀研、讀博等。
3、報考院校數量限制
「強基計劃」與高考志願不同,高考志願大家可以同時報考多所院校,但是「強基計劃」今年只允許報考一所。所以這就導致很多學校出現沒招滿的情況。舉個例子,某考生成績較好,於是決定參加清華大學的「強基計劃」,但是因為競爭激烈,最終沒有通過。但是以他的成績報考中科大或者西安交大的「強基計劃」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因為報考院校數量限制,所以他今年就沒機會了。
4、學科分數限制
部分院校「強基計劃」招生設有學科最低分數線,比如要求數學成績不低於135分等等。所以,儘管部分考生總的高考成績不錯,但是單科成績沒有達到「強基計劃」要求,那麼最終也只有無緣心儀高校的「強基計劃」了。
總的來說,今年是「強基計劃」推出的第一年,其中難免會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改進的地方,希望將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的制度會不斷完善,最終真正吸引有才學、有志向的優秀青年為國家發展、科技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