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潮汕人一開口,說的就<詩經>》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單篇閱讀量已過了7000,創了方言詞語類文章閱讀量的新高。感恩大家的閱讀,這裡再給大家介紹潮汕話裡來自詩經的幾個詞語。
悅,潮音通常讀 ruag8(而越切) ,如「喜悅」「不亦悅乎」 「悅目」 「悅耳」等。但口語裡有個詞語叫 ruah8(而活切),指被……所吸引,對……傾心,愛上。如說:「伊ruah8著張三個走囝」(他喜歡上了張三的女兒)。又如:「伊乞個電影明星悅到涎流流(他被一個電影明星迷得神魂顛倒)。」單相思叫「 ruah8 單畔」,歇後語有「棉湖豆乾—— ruah8 單畔」。
所有的這個「ruah8」,本字就是「悅」,-g音韻尾失落,讀成喉塞音-h。「悅」的本義是喜歡,高興,引申用為動詞,喜歡上,使人喜歡的意思,它來自詩經。《詩·邶風·靜女》:「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說懌」同「悅懌」,被其美所迷,猶如潮汕話說「悅著你生雅」!很直白的表達。後代繼續沿用,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說己者容。」「說」通「悅」,悅己者,猶潮汕話言「悅著家己個」。
「我悅著你」,本來是「我喜歡你」的意思,但通常被用來說成反話,如果別人求你做什麼事,你不肯做而且還怪對方沒事找事,就常常不客氣地說「我個不會是ruah8著你」 (我又不是喜歡上你了,為什麼要幫你)
人額前多發而下垂遮住眉眼,潮汕話叫「髧眉」(dam3bhai5-7)。相書謂「髧眉」者多是窩囊廢之輩。故潮諺云:「好生破家囝,孬生髧眉兒(寧生敗家子,不生窩囊兒)。」髧,本指古代男子未冠之前兩毛耄下垂的樣子,《詩·鄘風·柏舟》:「髧彼兩耄。」餘冠英《詩經選》注云:「髧,發下垂貌,男子未冠之前,披著頭髮,長齊眉毛,分向兩邊梳著,叫做髧。」因為下垂之發「長齊眉毛」,所以叫做「髧眉」。又《廣韻》上聲感韻:「髧,發垂。」徒感切。濁聲母上聲字潮汕話多讀不送氣,且有一些字讀去聲,音義皆與潮汕話合。至於把「髧眉」引申為不中用、窩囊的,可能是潮汕話自己的發展。
雄,潮汕話通常讀hiong5(兇5),如「英雄」「雄雞」等,但鵝、鴨的雄性叫hêng5,如「鵝雄(鵝牯,公鵝)」「鴨雄(鴨牯、公鴨)」,但雞之雄者,叫「雞翁」,不稱「雄」。「雄」字從「佳(鳥)」本義就是指禽類之雄者,《說文·佳部》:「雄,鳥父也。」《詩經·小雅·正月》:」誰知鳥之雌雄。」保留原義。後來引申指其他動物,但潮汕話卻僅保留在鵝鴨兩類禽鳥之中。《廣韻》平聲東韻「雄」音「胡弓切」。東韻三等字潮音多讀-êng韻母,「胡弓切」潮音正切hêng5(形)。
裘,潮音通常讀 kiu5(求),如「肥馬輕裘」,但指襖、棉襖時讀hiun5(何由切,鼻化),如「棉裘」,節候諺語如「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裘,《詩經》已用,如《詩·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說文·衣部》:「裘,皮衣也。」後也可指其他質料的襖。如唐·裴鉶《傳奇.周邯》:「有一老人,身衣褐裘,貌甚古樸。」褐裘,粗皮襖。
膋,潮音la5,動物的脂肪,《詩·小雅·信南山》:「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漢·鄭玄箋:「膋,脂膏也。」《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焫膋蕭,延四方。」唐·顏師古註:「李奇曰:『膋,腸間脂也。』」潮汕話俗語說「無油無膋食把燒」,又「厚膋熱火芳臊湯」。「油膋」可合為一雙音節詞。如《太平御覽》卷三十引《荊楚歲時記》:「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膋其上。」膋,形聲字:從肉(月)勞省聲,上下結構;俗字多寫作「朥」,造字原理相同:從肉(月)勞聲,左右結構。
釃,潮音 sai1(獅)斟酒,如:「我來釃酒,大傢伙啉加二杯(我來加酒,大伙兒多喝幾杯)。」釃,,原義是過濾酒,《詩·小雅·伐木》:「伐木許許,釃酒有藇。」《說文·酉部》:「釃,下酒也。」桂馥義證引趙宧光:「下酒者,去糟取清也。」後引申為斟酒。《晉書·周處傳》:「王渾登建鄴宮釃酒。」宋·蘇軾《前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清·范寅《越諺》:「釃,酒自壺注杯也。」釃《廣韻》支韻字,脂支韻字白讀作-ai者,如「知師獅篩」等。字通作「篩」,康進之的《李逵負荊》一:「老王,將酒來。〔王林雲〕有酒,有酒。〔做篩酒科〕。」《水滸傳》第四回:「智深道:『休問多少,大腕只顧篩來。』」明·李翊《俗呼小錄》:「瀉酒為之篩」。潮汕話也引申指慢慢地衝茶,如「峞衝下釃」。
孥,潮音 nou5(奴),指兒女。如:「阿炳伊阿孥考著大學」(阿炳的孩子考上大學了)。《詩·小雅·常棣》:「宜爾家室,樂爾妻孥。」後代一直沿用,如《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諸將……憂念妻孥,欲散歸諸城。」《舊唐書·辛替否傳》:「畜妻養孥,非無私愛。」宋·秦觀《贈張潛道》詩:「獨攜三尺琴,笑別妻與孥。」「孥」均指兒女。《廣雅.模韻》:「孥,妻孥,《書》傳云:『孥,子也。』」乃都切,音義皆與潮汕話合。
簟,曬穀的竹蓆,潮汕話叫「粟簟」,源於《詩·小雅·斯幹》:「下莞上簟,乃安斯寢。」《說文·竹部》:「簟,竹蓆也。」《廣韻》上聲忝韻:「簟,竹蓆;」徒玷切。音義皆與潮汕話相合。按,古代的「簟」是用來睡覺用的,《禮記·內側》:「凡內外,雞初鳴,鹹盥漱,衣服,斂枕簟。」唐·穀神子《博異志·沈恭禮》:「珍簟床空,明月滿室。」唐·杜甫《已上人茅齋》詩:「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遲。」「簟」用以曬東西或囤穀物,是較後的事。清·梁同書《直語補證》:「俗以曬穀竹簟曰廩皮。」又「村人曬穀燥後,以圓竹器為底簟,四周之上加蓋,如高廩也。」所云大致與潮汕舊俗相同
潮諺有云:「老水雞倒旋」,喻人去而復返。《詩·小雅·黃鳥》:「言旋言歸,復我邦族。」「旋」「歸」互文見義。《文選·古詩十九首》:「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三國·魏·曹植《朔風》:「昔我初遷。朱華未晞。今我旋止。素雪雲飛。」唐·李白《寄東魯二稚子》:「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旋」均是「歸」的意思;「凱旋」的「旋」也是歸來之意。
《詩·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漢·毛亨傳:「活活,流也。」《通俗編·聲音》引唐·李白詩:「淳風何蕭蕭,流水鳴活活。」唐·皇甫冉《雜言無錫惠山寺流泉歌》:「流活活,無冬春。」清·潘高《憶幼子》詩:「溪水亦活活,溪麥亦芊芊。」《廣韻》入聲末韻:「活,水流聲;」古活切,與「括」同小韻。原來這個「活」字得讀成guag4(括),潮汕話形容液體(水、血等)快速流動為「活活叫」。「生活」「死活」之「活」今讀 uah8(娃8)。
稻草曬乾後堆成的草堆潮汕話叫「草囷」,「囷」潮音讀keng5 (勤)。囷,原指圓形穀倉。《詩·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荐饑,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五十裡,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清·郝懿行箋疏:「蓋言草木屯積如倉囷之形也。」上述三例,皆用如名詞。「囷」字《廣韻》平聲真韻音為「渠殞切」。真韻字潮汕話有讀-eng韻母者,如「鄞銀垠巾」等,故「囷」字潮音可讀keng5。
【延伸閱讀】
1、潮汕人一開口,說的就是《詩經》
2、南澳有三土:姿娘叫女查 嬤,水雞叫蛤牯,鰇魚叫蚭脯
3、蝴蝶叫美翼·酒尊可載酒·薄脊是魚名·榕樹非松樹
【照片說明】
姜荷花,攝於我家陽臺和某地生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