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華誕,億人同慶。
43.8億——這是「史上最強國慶檔」的累計票房(本文的票房相關數據來自貓眼專業版);1.16億——這是2019年國慶檔觀影總人次。今年國慶檔成為了繼2018、2019春節檔後,第三個觀影人次破億的七日檔期。
《我和我的祖國》憑藉上映8天累計22.13億的票房成績領跑,成為今年國慶檔當之無愧的冠軍。截止10月8日22時,該片累計總票房達22.71億,成功躋身華語片票房影史前十。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我的祖國》累計觀影人次達到了5888萬,這意味著在「十一」假期,每兩個進入電影院的人,就有一個觀看了這部影片。就這部獻禮片而言,出品方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電影行業的國家隊」,將引領主流價值觀和社會動員力的作用發揮到了最大。
三維「數讀」《我和我的祖國》
我們該如何理解《我和我的祖國》所創造的奇蹟呢?
首先,它是國慶檔的影史冠軍,累計票房闖入華語片影史前十。
以《我和我的祖國》為先鋒,整個國慶檔僅僅用4天左右的時間就超過了2017年8天長假創下的檔期票房紀錄,7天累計票房同比大漲129.4%。不管是速度還是體量,今年國慶假期都大大拓展了這個檔期的市場潛力。就觀影人次來看,2019年的國慶檔確實已經可以和春節檔比肩而立。
圖片為10月9日8時數據
以歷年國慶檔做參照,唯有2017年國慶檔的《羞羞的鐵拳》票房突破20億,用時21天21時26分。而《我和我的祖國》票房破20億僅用時6天8時48分,成為歷年來國慶檔最快突破20億的影片。在擴容國慶檔的同時,《我和我的祖國》的累計票房晉級國產片影史前十,它也是唯一入圍的獻禮片。
其次,《我和我的祖國》是歷年獻禮片的票房冠軍。
解讀《我和我的祖國》的票房,首先要找好參照系。它和《戰狼2》顯然不是一掛的。獻禮片一定是主旋律,但主旋律不一定是獻禮片。
只要表達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電影都是主旋律,而獻禮片則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獻禮片某種意義上是國家層面驅動的「政治任務」,有著明確的價值導向和表達訴求,也因此,市場突圍成為獻禮片的「老大難」。
為了實現更大範圍的傳播,獻禮片也開始了商業化的嘗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三部曲,票房分別達到了3.93億、4.09億、4.03億。此外,4.13億的《百團大戰》、4.03億的《厲害了,我的國》都是獻禮片票房成績的佼佼者。
儘管獻禮片開始借鑑商業電影的一些運作機制,但是在放映過程中,「紅頭文件」等行政手段還是起到了不少作用。而《我和我的祖國》在放映過程中遵循市場規律,憑藉點映口碑傳播,排片在上映後逐步增加,最終以20億+的成績超過以上5部市場表現出色的獻禮片票房總和,徹底解決了這個類型的銷路難題。
第三,除了文牧野,《我和我的祖國》打破了6位聯合導演的個人作品票房紀錄。
在此之前,陳凱歌的票房最佳是《妖貓傳》(5.30億),張一白的最高票房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8.13億),薛曉路的「峰值」是《不二情書》(7.85億),管虎的「巔峰」是《老炮兒》(8.98億)。
寧浩和徐崢作為導演,票房表現最好作品相對而言天花板比較高,分別為《瘋狂的外星人》(22.01億)、《港囧》(16.14億),但也沒有超過《我和我的祖國》。
奇蹟的誕生與啟示
既擴容了國慶檔,將其助推為「準春節檔」,又解決了獻禮片「政治任務」與「社會傳播」的矛盾,奇蹟是怎樣誕生的?
首先,獻禮片與類型片的融合。
類型片的概念來自西方,主旋律影片是中國特色的「類型」。兩者存在某種互斥性,很難完全融合。但在實踐過程中,中國電影走出了「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和「商業電影的主旋律化」兩條可以辨識的融合路徑。
單就「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這一創作路徑而言,此前更多表現為堆砌明星。儘管近年有些影片在攝影、剪輯、敘事上也和傳統獻禮片有所區別,但顯然不如明星號召有效。而以《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為代表的「主旋律類型片」,其實是「商業電影主旋律化」這一創作路徑的成果。
主旋律電影通過吸納好萊塢類型片敘事範式,增強電影本身的吸引力,靠近觀眾,這是「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商業電影通過弘揚愛國主義、英勇無畏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引發情感共鳴,這是「商業電影主旋律化」。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近年來所謂的「爆款主旋律」,其實一直是後者,而《我和我的祖國》第一次讓獻禮片揚眉吐氣了。
其次,從宏大敘事到個體小我的視角轉化。
借鑑類型片來講好「主旋律故事」,已經是中國電影人心照不宣的共識。但從3.93億的《建國大業》到4.03億的《建軍大業》,8年時間獻禮片的市場增量並沒有提上來。而「十一」假期之前上映的《決勝時刻》,票房也不過1.05億。
《我和我的祖國》雖然也是「命題作文」,但是它不再拘泥以領袖為主角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而是用一種親民化的視角,將「我」放置到新中國70年的歷史長河中,打通影片與每個觀眾的共情通道,產生一種在場感。事實上,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能夠在今年暑期脫穎而出,也強調了一個「我」字——我與歷史的互動。
與普通觀眾最大程度的情緒共鳴,在愛國氛圍濃重的國慶檔被徹底激發。《我和我的祖國》在拿下國慶檔影史冠軍的同時,全平臺口碑評分位列檔期第一。無論是豆瓣的8.0分,還是貓眼創紀錄的9.7分,這樣的評分反映出觀眾的喜愛與認可,願意和這部電影產生情感共振。
作為獻禮片的爆款之作,《我和我的祖國》對中國電影有不少啟示。
不管是「主旋律的商業化」,還是「商業片的主旋律化」,不妨將近年來出現的這些彰顯愛國主義情懷的影片稱之為「新主旋律電影」。
《我和我的祖國》的成功,標誌著「新主旋律電影」在《戰狼2》《紅海行動》這類突出感官刺激的強情節類型片之外,找到了相對「走心」的劇情片成功模式。這一模式有利於豐富「新主旋律電影」的表現形態,2020年春節檔的《中國女排》將會是這種模式的延續。
《我和我的祖國》拓展了商業電影的題材空間,增強了主旋律電影的社會影響力。隨著影片奔向30億的票房大關,主旋律與商業片的界限在模糊,國產「主流電影」找到了正確方向。
獻禮片過去之所以在社會傳播上有困難,主要原因還在於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導致內地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大部分缺席主旋律電影的創作。而在過去的幾年中,香港導演與主旋律類型片的「共舞」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大現象。
《我和我的祖國》的大賣表明,只要拓展獻禮片的題材空間,在與觀眾共情以及主流價值觀的表達上,內地導演更有優勢。
【文/楊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