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總因為自己的敏感而煩惱。
比如她總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唯恐別人不開心,所以總是迎合別人的想法;她總是感受到更多的信息,卻總被別人指責想得太多;她不敢和別人發生衝突,就算自己是佔理的一方,她也會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吞;她總是喜歡一個人呆著,不喜歡各種聚會。
慢慢地,她開始嚴重懷疑自己:為什麼自己和別人如此不同?她陷入了自卑模式。
其實她不應該為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感到自卑,相反,她應該心懷感激,因為,她很有可能是神揀選的天使,她性格背後的機制可能是命運的禮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的作品《高敏感是種天賦》,這位朋友是典型的「高敏感體質」。
高敏感體質的人比一般人能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他們的感知神經特別發達,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能很敏銳地感受到別人的情感變化,甚至能和自然或超自然擁有某種更緊密地連接。
所以,很多時候,外界對高敏感體質的人貼「想太多」的標籤是不公正的——他們沒有想太多,他們確實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感受到的東西。
所以,很多高敏感體質的人為了避免心累,會選擇享受獨處,脫離日常的交際圈,從而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高敏感體質的人一般有著持久的探索精神,他們能方向明確地規劃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向外界索求身心的安慰。
同時,高敏感的人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們總是盡心盡責地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高敏感體質的人也是很好的執行者。
因此,伊爾斯.桑德認為,高敏感人群實際上是很幸運的一類人,他們往往擁有普通人沒有的專注力和才華,很多作家和藝術家就屬於高敏感者隊伍。
但如果高敏感人群沒有對自己的特質有比較完整的看法,他們可能會陷入自卑和低自尊的模式,會在自我抨擊中,給自己的靈魂套上無形的鐐銬。
因此,伊爾斯.桑德為高敏感者提出幾點重要建議:
學會拒絕他人,學會對別人不恰當的行為說不;學會愛自己,給自己更多自由空間;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建立的信任中治癒自己的畏懼;通過伊爾斯.桑德的這些建議,可以發現,這位心理學家只是在建議高敏感者尊重自己的感受。很多高敏感者在外界的各種刀光劍影中,磨平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和感知,但同時,也為自己烙上了難以痊癒的傷疤。
他們在本真和壓力之間不斷猶疑徘徊妥協,以致傷痕累累。他們不尊重自己的感受,不會愛自己。
有位政治家說道:一個懂得恰如其分地熱愛自己的人,一定能恰如其分地做好其他一切事情。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有有足夠的意志力去面對「違逆」自己的困難,從而能積攢足夠的堅韌,去應對生活的各種難關。
因此,高敏感者最需要做的是,學會如何愛自己,如何保護並表達自己獨特真實的感受,這樣,才不會掉入自我懷疑的陷阱,這樣才能能量滿格地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