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夫人給我推送了一篇文章,大致的意思是有些人屬於一種叫做「高敏感」的人。有這樣特性的人可能沒那麼外向,容易害羞,等等在現在很多人看來是缺點的特質。那篇文章具體的觀點我已經忘了,不過倒是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我突然意識到我自己可能也是那種所謂「高敏感度」的人。不會離群索居,但非常喜歡獨處,並不忌憚跟人交流,但也是能逃則逃。夫人也是如此,這也是我們互相吸引的一個主要原因。我們生的孩子處處都有我們的印記,怎麼可以苛責孩子?
沒過幾天我偶然在微信讀書裡發現了一本書,叫做《高敏感是一種天賦》,雖然沒有看完,但大致的內容還是瀏覽了一下,發現其中很多東西確實跟我很像的。這麼說也不是為了抬高自己或者給自己點信心,雖然標題本身就可以有很好的安慰作用。這本書的最後還附了一份測試表,讓大家可以按照上面的問題來測驗自己是不是真的屬於「高敏感」的人。
出於好奇,我還真的認認真真地從頭到尾做了一遍。48個問題,前35個問題和後13個問題分成兩類,然後根據自己記錄下的數字相加,得到的兩個數再相減。如果得到的數字在60-14-之間的話,那就屬於高敏感人群。我的得分正好位於中間位置:96。算得上是比較敏感的人吧,也大概符合我的情況。不過,我也在想,如果60以上就屬於高敏感,那恐怕會有比例不小的人都有類似的特徵,只不過有的人少一點,有的人多一點。我把測試的基本問題截屏出來附在下面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兒可以試試。
我從小就屬於比較孤僻的人,有一臺電視,我就可以一天不跟任何人交流。我記得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已經被同學孤立了,因為當時我記得同學們每天談論的都是「拳皇」「魂鬥羅」等等名詞,而我除了知道它們是遊戲,啥都不懂了,當然也不是說特別孤立,就是沒那麼多話題而已。而到了初三,我還真被同學們嫌棄過好長一段時間,我像是活在夢裡一樣,根本沒有發現,直到有些極端的事情發生才意識到。當然,我本身無論是人品還是性格都不算太差,所以很快就能調整過來,同學們也樂於接受我。但每次想到那段時間,我都心有餘悸。
結婚這幾年跟夫人一直很幸福,我也經常跟她說起我單身的時候的各種苦。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跑步,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做很多事情……但說著說著,我就會開心地笑起來,感覺也沒那麼苦嘛……倒不是懷念,畢竟現在也是經常如此。能夠享受甚至爭取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不僅僅是我,也是夫人一直在努力的。我覺得我喜歡讀書,喜歡跑步,甚至喜歡老得不能再老的老電影,都是在給自己敏感的神經創造放鬆的舒適空間。
就是初三那年,我記得很清楚,當我從被刻意孤立中走出來後,有一次一個小夥伴兒跟我說:那麼內向的人,就算上了清華北大又如何呢?類似的話在高中我也聽到過,後來可能是自動屏蔽了吧,反正聽得就少了。當時覺得很有道理,我也會相應地做很多改變,我也確實改變了不少,但歸根到底,這可能屬於根本氣質的東西,可以改,很難變。
現在我也不尋求太多的改變了,畢竟每一種人都有他適合生存且幸福舒適的空間。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某種人更適合,但也只是想當然而已,我們的生活很複雜,這種複雜性包含了事情的雜亂無章,還有人的性情的豐富多彩。不必為自己的某種缺點過於焦慮,也不能執拗於當下自己的愛憎,總之一方面順其自然,另一方面適當改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