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人重複讀相同的故事會感到乏味,但對孩子而言,他們能藉此機會獲益良多。一開始,孩子通過一遍遍聽相同的故事而學到語言技巧,這是一種讓孩子沉浸其中的學習方式,而重複聽故事就是這種方式的過程。
就像你不會在一夜之間就記住所有鄰居或教友的名字一樣,孩子也需要反覆聽才能學習。因此,雖然大人每天讀不同的書才不會感到無聊,但這使孩子失去了複習的機會,而複習能增強學習的效果。在孩子兩歲之前,給孩子重複讀少量的幾本書,比一次提供大量的書好得多。
和父母一樣,孩子也會對熟悉的事物感到安心,當孩子感覺輕鬆時,他們吸收知識的能力也較好。看某一部電影一次以上時,我們才了解第一次觀看時漏掉的許多細節,孩子看書的情形也是如此。因為孩子要以大人說話的速度去學習一種複雜的語言,他們只能憑藉反覆地聽,才能自己分辨出之前不太了解的部分。
記得一位在紐約教歷史的老師艾洛頓•凱爾本曾經告訴我,他小時候,常要求他的奶奶讀「那本有關一個生病的人的故事書」然後將克萊門特•摩爾的《聖誕前夜》遞給奶奶。當時全家人都不了解這本書和生病的人有什麼關係,直到有一天,他的奶奶讀了以下這一段詩,他才漸漸明白:
外面草地上發出哇啦哇啦的聲響
我從床上跳起,去看看是怎麼一回事,
我像一道閃光般奔到窗邊,
撥開百葉窗,向上推開窗戶。
(註:「向上推開」的英文「throw up」有「嘔吐」的意思。)
心理學家布魯諾•貝託漢提出的觀點解除了父母對孩子總是看同一本書的擔憂。他認為,當孩子從書上學到所有能學會的東西之後,或書本內容對孩子而言太簡單的時候,孩子會自動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書上。
家長常常會對孩子持續不斷的發問感到厭煩,家長們常說:「我的孩子不斷地問問題,以致我讀故事時總是被打斷,整個故事都被破壞了,沒法繼續下去。」
首先,你應該對孩子的問題作判斷,孩子問的是很愚蠢的問題嗎?他們的提問是出於對故事產生的好奇心,還是毫不相關的問題呢?孩子是真誠地想知道某些事,還是只是單純地想要拖延上床睡覺的時間呢?
如果是最後一種情況,家長可以在讀完故事後,花一些時間和孩子討論一下故事內容,這會使情況有所改善。家長應避免讀完書後馬上合上書本,向孩子說聲「晚安」後立即關燈離去。
當孩子問了有關故事背景的問題時,家長應儘快解答,以便讓孩子對故事內容更了解;而當孩子提出與故事內容毫無關係的問題時,你可以說:「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等我們看完故事再來好好討論吧。」而且家長必須記得這個承諾。我們應當了解發問是孩子學習的原始工具,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忽略了孩子的問題,而扼殺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研究顯示,孩子從聽完故事後的討論中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雖然大人重複讀相同的故事會感到乏味,但對孩子而言,他們能藉此機會獲益良多。一開始,孩子通過一遍遍聽相同的故事而學到語言技巧,這是一種讓孩子沉浸其中的學習方式,而重複聽故事就是這種方式的過程。
此外,重複聽故事也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讀故事的人答應孩子再讀相同的故事,孩子得到承諾會感覺很好;接著,隨著孩子反覆地聽故事,他將可以預測故事接下來的情節,這使孩子感到生活中有一小部分是他們可以預料到的。
因為平時他們對於某一天要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和去哪裡都無法預測,而重複的故事讓他們可以像個專家一樣預先知道接下來的內容,最後他們甚至可以一字一字、一頁一頁告訴你接下來的故事情節,這讓孩子建立自信,並對閱讀產生好感。
父母朗讀故事的同時,也應該注重孩子的戶外生活體驗。除非是臥病在床的孩子,否則光是讀故事給孩子聽是不夠的。我之前提到的故事背景知識,也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書上的文字只是個開端罷了,家長或老師在讀故事之餘所能教給孩子的知識,並不亞於書本所能提供的。
例如有一本叫《燈芯絨》的書深受許多孩子的喜愛,這是一個小女孩和百貨公司裡的泰迪熊的故事,作者是唐•弗裡曼。這個故事本身相當感人,不過家長也可以把「燈芯絨」這個名字作為一個跳板,與孩子討論並比較其他不同的布料,例如厚棉布、羊毛、棉、帆布或毛氈等。另外當孩子在戶外發現毛毛蟲的時候,你不妨選擇艾瑞克•卡爾的《好餓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來和孩子或學生們分享。
——摘自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