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領隊楊金東說,在餘杭李家塘,找到了不少好東西。
根據定位,我一路開過去。咦,這不是未來的杭州西站嗎?
對,這片工地,就是為了配合西站樞紐的安置房建設而做的考古探勘。
也是沒想到,一找就有了大收穫。
從去年5月23日開始,這片工地悄悄開工。3000多平方米的工地,分成了30個探方,一群工人蹲在裡頭,挖挖、找找,考古一年多。
發現了很多從六朝到唐代的遺蹟。
推算起來,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早中期開始,李家塘就已經有人住了,是一個古村落。
一路之隔,這個古村落的「鄰居」,一邊是未來的交通樞紐——杭州西站,一邊是聚集了無數年輕人的夢想小鎮。
在這個承載了杭州城市未來的地方,可能大家都沒有留意到,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鄰居」相中了這塊「寶地」。
李家塘遺址。航拍圖,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兩千多年前
古人選在了這裡安家落戶
楊金東說,在他看來,李家塘是一個慢慢成形,發展壯大,又突然消失的古村落。
時間最早可以推算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早中期,那麼當年,古人為什麼選在了這裡安家落戶?
鑽進圍擋,一路繞來繞去,繞到考古工地後,楊金東說,你有沒有發現,這一塊的地勢比周圍要高一些?
的確,和周邊比起來,這一片地高了大約五六十釐米的樣子。楊金東說,不要覺得五六十釐米沒多少,放到河網密布的溼地,就是可以立足的地方。
所以說,古人選了這裡也是有考慮的。一個是它地勢高,在溼地裡求生存,哪怕高出沒多少,起碼小水災來了可以不用怕。另一個是水路發達。這片高地,周邊一圈河道,南面這一條就是餘杭塘河,一路連到苕溪,想去哪,小船兒一路暢通。
李家塘考古現場
再就是離「城中心」近。李家塘再往西,不過三公裡,就是當年的餘杭縣;往西北大約10公裡,是當年的良渚。你可以理解為,古人選了一塊離縣城並不是很遠的地方,落了腳。
從六朝到唐代
這是怎樣一個村子
楊金東說,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早中期開始,李家塘這裡就有人住了。
只是,只找到了戰國早中期留下的遺物,比如原始瓷的罐子、碗等,但沒有找到遺蹟,比如墓葬、居住痕跡,都沒有。
李家塘遺址出土了很多瓷片
往後,到了漢代,除了罐、壺這些遺物,找到了一口窯,而且是專門用來燒墓磚的。
為什麼這麼肯定?楊金東說,窯裡頭找到的磚,和旁邊兩個墓用的墓磚是一樣的規格,一樣的紋飾,都是幾何紋。推算起來,應該是當時為了方便就近建墓,乾脆就弄了口燒磚窯。
照片左下角就是一口磚窯
等到了六朝,灰坑、柱洞等遺蹟就現身了。更多的是隋唐時,灰坑、灰溝、陶缸、柱洞……都找到了很多。
考古工地現場,一共發掘了30個探方,每個都是10×10平方米。探方裡,用白線畫出了很多遺蹟的形狀,圓的、方的、長方形的,還有不規則的。
楊金東說,大多是唐代時留下的。
李家塘考古現場,方的、圓的大多是柱洞,大面積的是灰坑。
圓的、方的,是不同時期留下的柱洞。柱洞?蓋房子總要有柱子啊,這些柱子在土裡總會留下痕跡。
比方說先有人蓋了房子,用了方柱,後來房子毀了,再重建,用了圓柱。我們現在再看,它們就互相疊加在了一起。
根據柱洞,楊金東推算,歷朝歷代建在這裡的房子,應該都是幹欄式建築。古代尤其是南方常見,就好比我們現在的房子一樓有個架空層,再往上才是住人的,可以防潮。
在現場看,根據柱洞多少來推算,曾經的房子也是有大有小。有四個柱子就撐起一間房的,算起來最多20平方米。
也有很闊氣的,十幾個柱洞站成一排,起碼15米寬的房子。楊金東說,可能是村裡的「大禮堂」,村裡人都來這裡活動。
看見圓的柱洞沒?
很整齊一排,
推測以前這裡可能是村裡的大禮堂。
灰溝,有的窄窄一條,家家戶戶門口都有,應該是排水溝;有稍寬一些的兩條,可能是穿村而過的小溪。
灰坑蠻多,那真是人生活過留下的了,古代生活垃圾扔哪?糞便放哪?很多時候都是挖個坑埋了。這裡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灰坑。
還有陶缸,可能是水缸,也可能是糞坑。楊金東說,有一個探方裡,一下子找到了6個缸,其中一個旁邊整整齊齊摞了石塊,打眼看上去可能是放腳的。他說:「搞不好是村裡的公共廁所,哈哈。」
缸,推測是廁所。
這一塊很多缸,大膽推測,搞不好是「公共廁所」。
水井也有,用磚頭一塊塊壘起來;磚砌地面也有,磚窯也有。可以說,一個村落起碼的生活條件都能滿足。
那麼,在最繁盛時的唐代,這個村落有多大,是一個多大規模的村落?
楊金東說,整個村子大約一萬平方米左右。
為什麼這麼確定?在村落外圍,找到了一條環壕。環壕,古代人居住的聚落周邊,經常會利用地勢,人工挖出一條圍溝來,可以防禦洪水、猛獸等,算是防禦設施。它的作用很好理解,大城池一般都有城牆、護城河,它就好比是村落的「迷你版」護城河。
幾乎每家每戶前都有個小水溝
這條環壕,繞村落一周,大約6米寬、1.5米深,楊金東說,裡頭找到了一堆大大小小的碎瓷片、生活垃圾,可能當時的村民盤子、碗破了,吃完的果核,隨手一扔,就扔進了這條「迷你版」護城河。
那麼,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的村落,住了多少戶人家?
那還真不好說,目前找到了12個獨立的房子遺址,這說明起碼是有12戶人家同時存在的。
這個村子
怎麼突然消失了
戰國早中期,李家塘開始有人活動;慢慢地,它越來越壯大,到了中唐,楊金東說,可能就是李家塘的鼎盛時期了。
因為,出土的大量遺物都是唐代留下的。
舉幾個例子好了。一個長沙窯水壺,上頭畫了樂舞人,每個都胖乎乎的,一看就是以胖為美的唐代審美。
出土的長沙窯水壺
蓮花瓦當、又寬又長又重的瓦片。楊金東說:「茅草屋用得到嗎?只有大房子才會用。」這也說明,這個村子在唐代時是有些規模的。
瓦
寫大毛筆字的硯臺、點燈芯的小油燈、捻茶葉和藥的捻輪,還有大大小小的碗,都是生活中離不開的物件。
硯臺殘片
燈
捻輪殘片
比如一個大碗,碗底寫了一個「元」字。碗底刻字,要麼是定製的人家指定刻了姓氏上去,要麼是工匠自己的姓,方便工廠主計件。不管是哪種,都能看出當時村子已經不算小了。
一個碗的底部,寫了個「元」字
只是,在大量的唐代遺物之後,再找到的就很少了。楊金東說,可能到了宋代,這個村子就整個廢棄了。
說它廢棄了,也是有理由的。
一個是窯。在考古工地找到了兩口宋代窯,一口保存很差,還有一口是保存得很好的圓形窯。
圓形窯,圓嘟嘟的,形狀有些像饅頭,所以俗稱「饅頭窯」。這口「饅頭窯」,香糕磚一層層整整齊齊壘起來,看著就很規整,而且個頭蠻大,直徑有2.5米的樣子。
這樣完整的窯,在杭州是不多見的。
燒窯的作坊,比如取土、制坯的地方沒找到,但整個窯都在了,除了「饅頭窯」的頂已經塌了,窯的結構完完整整留了下來。
火膛,瘦長方形,裡頭堆柴火;火膛上的平臺,磚瓦一層層平壘;窯壁上,有3個小煙道,煙氣就是走這裡排出去。
楊金東說,這口窯是專門用來燒瓦的,而且是個頭蠻大的瓦片,估計是拿來建房子用的。
找到的這口「饅頭窯」,在杭州保存得這麼好的,可不多見。所以,它的「待遇」很高,已經整體「搬遷」,準備以後放到博物館裡展覽。
另一個就是墓葬了。整個考古工地找到了5個墓葬,大部分都是宋、明、清時的了,比如宋代一個香糕磚墓、明清一個雙石夫妻合葬墓。
宋墓,特點是香糕磚。
明清時的雙石墓
想想就明白了,村裡住的人多時,怎麼可能就在村裡建瓦窯、墓地,怎麼也要離住人的地方遠一些。這些遺址到了宋代以後一下子多起來,是因為村子搬走了啊。
起始於戰國早中期,繁盛於唐,消失於宋。為什麼消失?
楊金東說,古代時,要放棄一個村子,舉村搬走,不是那麼容易的。可能是瘟疫,可能是戰爭,可能是水災,這裡實在沒法居住了,所以只好廢棄。
普通平民的村落
為什麼更值得關注
這個村子,畢竟也存在了這麼多年,就沒有一個稍微有些名氣,在文獻裡能翻到的人嗎?
聽我問,楊金東就笑了起來。
前段日子熱播的《龍嶺迷窟》,還有這幾天很多人在追的《重啟》,講古墓探險的劇總是很紅,楊金東說三天兩頭有人來問他:「考古這麼拉風的嗎?墓葬裡都有這麼大的宮殿?」
環視一圈考古工地,楊金東說,他幹考古十幾年了,從來沒聽說過,有誰找到過這麼「拉風」的墓葬,哪怕秦始皇的墓都不會。
出土的蓮花瓦當
「大家都關心王公貴族,關心哪個皇帝皇后,關心留下多少金銀財寶,沒人關心平民百姓。」楊金東說,這些人在文獻記載裡都是找得到的,但是,普通人想在文獻裡留下一筆,實在是太難了。
而考古,有責任把古代最基層、最普通的生活展現出來,也應該讓大家知道,一個普普通通的古代人,活著的時候過著什麼樣的日子,死了以後又是怎麼安葬的。
而且,對考古工作者來說,越是普通人的生活才越有價值。就像李家塘,普普通通一個村子,翻遍文獻記載一個字都沒有,但它也是很有價值的。
就拿出土的長沙窯水壺來說,它是怎麼來到這個村子裡的?肯定不會從長沙直接賣進村,起碼是餘杭縣對不對,那麼村民是怎麼進城買的?是走水路嗎,用的又是怎樣一條船?
出土的德清窯水壺
一個個問題深究下去,古代人的經濟交流,在你的腦子裡就慢慢有了一個概念,呀,原來他們是這樣的。
楊金東說,這就是價值。作為基層聚落遺址,李家塘遺址是杭州歷史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為研究早期杭州城市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