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大數據告訴你:中國旱澇格局呈現周期性變化

2020-12-11 中國天氣網

中國天氣網獨家報導 雨熱同期是中國氣候的突出特點,最熱的時候雨水也最豐沛。這種氣候為農業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自然環境,孕育了中華文明,然而,氣候突變帶來的旱澇災害又嚴重製約經濟和社會發展。

從遠古時期,中國人就與旱澇做鬥爭。經常交替出現的洪澇與旱災,一直是我國面臨的主要災害。

中國天氣網搜集、整理了《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等歷史資料及氣候資料,系統梳理出1470至2018年間的旱澇數據,試圖用可視化的形式,展示549年來我國經歷的旱澇氣候變化規律,挖掘那些重大旱澇災害事件及社會歷史影響,為當代社會應對旱澇災害提供借鑑。

我們發現,在這段距當代社會最接近也是社會變革最劇烈的歷史中,不管社會形態經歷幾度變遷,旱澇總是在或多或少影響著中華文明,例如朝代更替、人口遷移、經濟社會發展等。 旱和澇依然是我們無法迴避的重要自然災害。

格局:旱澇交替

中國地貌複雜,範圍跨度大,各地年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雨季集中在5到10月,這幾個月的降水一般佔全年總降水量80%左右,其多寡基本會決定當年旱澇狀況。

549年來,中國可謂旱澇頻發,幾乎每年都有區域性或局地性的旱災或澇災。

分布不均的降水造就了多樣的旱澇格局。我國旱澇格局通常有6種類型,即全國旱、全國澇、南北方澇長江流域旱、南北方旱長江流域澇、北方澇南方旱、北方旱南方澇等。不同時期旱澇格局的相對比例有變化,但總的來說,全國澇型格局多於全國旱型格局,北旱南澇型格局多於北澇南旱型格局。

我國旱澇格局(動圖)

我國旱澇格局中最常見的是「北旱南澇」,大約平均每4年就可能出現一次,也就是說大多年份南方易偏澇,北方偏旱。容易發生澇災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旱災最易發生在華北平原及西北的陝甘寧地區。

最少見的是「北澇南旱」格局,大約平均每9年一次,17和18世紀就曾出現過。例如,清朝乾隆年間的1756—1757年北方持續多雨,連續2年「北澇南旱」的狀況在歷史上更為少見。

1950年以來,我國氣候總體維持「北旱南澇」格局。不過,西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近30年來降水持續增加,日漸呈現「暖溼化」傾向。

旱澇不均跟我國地域遼闊且季風氣候年際變率大有密切關係。夏季風的異常變動會直接導致降水的時空差異。當夏季風較弱時,雨帶長期在南方徘徊,導致雨季長、雨量大,可能形成澇災,同時造成北方雨季短、雨量少,可能形成旱災。這時就會出現北方偏旱、南方偏澇情況。反之,則會造成南方偏旱、北方偏澇。

趨勢:旱澇轉換

我國的旱澇格局並非一成不變,呈現準周期或者階段性交替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轉換。東部區域旱澇變化的準周期性更加明顯,以2-3年左右的周期為主,還有11年左右、22年左右、50-60 年左右以及80-100年左右的「世紀周期」。

重慶奉節招待所牆上所刻「同治九年(1870年)季夏洪水至此。光緒九年仲秋立。」,說明當時洪水之大。(來源:《中國歷史大洪水》)

1470年以來,我國的旱澇分布多有變化。1470年至17世紀,偏旱和偏澇的年份都非常多,但以旱型年景為主,自東向西大致呈「東旱-中澇-西旱」帶狀分布;到了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由旱轉澇顯著;19世紀期間,年景以澇型為主,出現幾次持續時間較長的水災;20世紀以後,全國逐漸向旱型年景轉變,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較為溼潤,80年代起再次轉旱,其中華南和淮河流域及華北平原偏旱,長江以南和西北東部偏澇。

1470-2018年中國各區域旱澇分布

雖然在過去五百年間有過多次乾濕氣候突變,但1951—2010年,年降水量總體未出現顯著變化趨勢。總得來說,最近的六十多年屬於氣候條件較好、相對穩定的時期,但仍需要警惕未來出現氣候突變和重大氣候災害的可能性。

據《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測,到21世紀末,中國將持續降水變多的趨勢。全國降水平均增幅為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華南地區降水變化不顯著。

1951-2018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歷年變化

影響:水旱中國

旱災和澇災歷來是影響中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對以「靠天吃飯」為主的農業社會影響極大,往往直接導致農業減產或絕收,進而出現蝗災、河道變遷等次生問題。如果災害連年,則災荒會進一步加重,甚至影響社會變遷或朝代更替。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的農民起義,很多是以旱澇導致的災荒為背景。

旱澇對人類社會的傷害各有不同。

旱災的致命性在於破壞力強、時間長且範圍廣泛,經常會造成大片絕產絕收,特大型災荒往往是由持續乾旱製造的。

明清時期旱災多發且致災重,多次出現連續3年以上、乾旱區域超過4個省份以上的重大乾旱事件。

尤為顯著的是明朝萬曆年間(1585—1590)6年大旱、明朝崇禎年間(1637—1643)7年全國大旱、清朝乾隆年間(1784—1788)5年旱災和清朝光緒初年(1875—1878)的「丁戊奇荒」大旱災。

明朝末年(1637—1643年)大旱過程

這些嚴重的自然災害導致劇烈的社會動蕩,以1637—1643年發生的長達7年的全國大旱為例,這場波及南北23個省份的苦旱導致赤地千裡,江河斷流,泉井涸竭,禾苗乾枯,顆粒無收,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災荒成為農民起義的導火索,內憂外患之下明王朝走向滅亡。歷史氣候學家認為,這可能是中國東部地區過去2000年最嚴重的一次持續性旱災。

同樣,「丁戊奇荒」也引發了社會變革,迫使大批山西百姓背井離鄉北上至內蒙古,河北、山東饑民大量逃荒到產糧較豐的東北,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大規模的災民遷徙潮「走西口」和「闖關東」,並持續至20世紀初。

1877年大旱及災情對比圖

與大範圍、持續性強的旱災相比,水災的特點在於其頻繁。549年來,全國沒有一年未出現大澇,有的範圍大,有的局地性明顯。

雖然洪災幾乎年年都有,但影響嚴重的主要集中在幾個特大水澇年,較典型的年份有1730、1755、1823、1931、1935、1954、1975、1998、2016年等。

1998年爆發的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就對經濟社會造成極大危害。當時,長江、嫩江、松花江等江河同時洪水泛濫,長江上遊出現8次洪峰,與中下遊洪水遭遇,形成全流域型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出現150年來最嚴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洪災造成29個省份的415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災害之嚴重,至今令人不寒而慄。

總的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進步、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氣象服務能力持續提高,各部門防災減災水平提升,我們應對和防治旱澇等氣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因旱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數不斷下降,且當代社會並未引發像古代那樣的社會動蕩和人口遷移。據統計,旱澇等氣象災害導致的死亡人數從20世紀80和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降至21世紀的2000人左右。

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工業社會發展、城市化進程推進,旱澇災害造成的經濟影響更嚴重。1965—1989年,旱澇等氣象災害導致的平均直接經濟損失(2013年價格)為1192億元,而1990—2013年,這一數字躥升至3079億元,增長了1.6倍。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絕對值呈上升趨勢。其中,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佔氣象災害經濟總損失的比重最大。

成因:季風和地形

旱澇頻發與複雜而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有密切關係。

我國東部地區是全球最典型的的季風區之一,其中夏季風對旱澇有顯著的影響。夏季風有明顯的季節性北進和南退,在5月中旬和6月上旬影響華南地區,6月中旬北跳至長江中下遊一帶,在那裡維持至7月中旬,然後再次北跳,影響華北和東北地區。8月下旬開始,夏季風開始從北方迅速撤退至長江流域,在9月上旬回到南海北部地區,完成一次夏季風南北向的季節進退過程。

夏季風影響示意圖

夏季風的進退推動季節性大雨帶的移動。一般來說,夏季風強,大雨帶能推至較北位置,使北方地區發生洪澇災害而南方發生旱災,若夏季風弱,則北方易旱南方易澇。

此外,我國地形十分複雜,高原盆地錯落,高山河川縱橫,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旱澇的地區間差異極大。高大的山脈往往成為氣候的分界線,山地以及四川盆地四周和太行山等地的迎風坡一側都是多暴雨的地帶。同時,西部地區深入亞歐大陸腹地,來自海洋的水汽難以到達這一地區,因而降水偏少。

旱澇分布、地勢圖(動圖)

結語

中國天災之多,當屬世界之最。未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災害性天氣將更頻發,中國人將面對更兇悍更頻繁往復的旱澇天災,勢必需要以更科學有效手段應對大自然的挑戰。

《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應對重、特大旱澇等氣象災害的能力仍十分有限,應對大災的防災減災效果不明顯。因此,我們應把重、特大氣象災害尤其是旱澇災害的防禦,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內容。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應對旱澇災害的挑戰,除了要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我們還要通過研究歷史氣候變化資料,認識氣候的過去、現代和未來,深入探索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以彌補現代觀測記錄的不足,同時為氣候預測提供更多依據,同時進一步提升全社會防治旱澇等氣象災害的意識和水平。

參考文獻:《中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中國水旱災害公報》《中國氣象災害大典》《中國歷史大洪水》《中國水旱災害》《中國災害通史》、《中國曆朝氣候變化》《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1876—1878年中國大範圍持續乾旱事件》《中國東部6區域近1000年乾濕序列的重建和氣候躍變分析》《1755年中國東部極端雨澇事件研究》《中國東部過去2000年百年冷暖的旱澇格局》《中國年降水量的時空變化特徵及其與東亞夏季風的關係》等

策劃:張永寧 設計:任成英 數據:於金

開發:陳金鑫 張曉通 李強

顧問:張德二、李小泉、陳瑾、鄭景雲、侯笑宇、黃志敏

審核:餘曉芬 李小泉 張德二 蔣寧

監製:張碩 周笛

相關焦點

  • 2016~2017年,中國省份及主要城市,人口變化大數據
    分別是「2016年全國主要城市人口變化情況」、「2017年全國主要城市人口變化情況」和「2017年全國各省市人口變化情況」。數據以各地方統計局官方數據為主,部分數據存在不完整情況的適當引用網絡主流財經媒體相關報導數據。部分實在無法找到準確率較高信息的城市,便不再統計算入。本文信息量相對較大,圖表信息展現清晰明了,所以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研讀數據圖表。
  • 2017留學考試年報:大數據告訴你如何正確備考
    新東方《2016-2017留學考試年度報告》青島站即將發布大數據告訴你如何正確備考  「留學」作為近年來中國教育熱詞,關係著許多家庭的選擇、眾多學子的未來,如何正確認識留學,做出合理的選擇並做好充足的準備,是每一位有出國夢想的學生及其家長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 27家能化企業入圍2020中國上市公司500強
    1月3日,伴隨2020年股市圓滿收官,中國上市公司市值500強榜單隨之揭曉。數據顯示,2020年末,500強企業總市值約86.0萬億元,較2019年的63.7萬億元上漲了35%。其中能化企業有27家進入500強,市值34678億元;新材料產業領域的企業轉型升級效果明顯,傳統產業領域的企業則表現平平。
  • 2020年家用空調市場呈現五大特徵
    周期狀態未變 規模深度調整持續承壓  產業在線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用空調行業繼2019年之後再度下滑,總生產量為1.42億臺,同比下降4.2%;總銷量1.38億臺,同比下降7.5%。
  • 【數智觀察】大數據告訴你 2020教育行業見證這些新變化
    逐年來看,十年間我國教育相關企業年註冊量平穩上升。天眼查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全年新增10萬家教育相關企業。而近年來相關企業的年註冊量已超過50萬家。其中,2019年新增相關企業數量達到56萬家。2020年前11月,我國已新增近52萬家教育相關企業。  天眼查數據顯示,2011年,在線教育相關企業的專利數量在整個教育行業中的佔比只有30%左右。而2016-2020年這五年間,教育行業近5成的專利都來自於在線教育相關企業。
  • 神器 這才叫大數據!Google這個工具能展示500年的歷史變化
    你想知道某個詞在 16 世紀以來 8 種語言的 800 多萬冊書中出現的頻率是如何變化的嗎?
  • 十張圖了解2020年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市場現狀和競爭格局 國家隊...
    ,其海量性、多樣性的特點和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結合可為健康醫療產業帶來創造性變化,全面提升健康醫療領域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伴隨著中國醫療衛生服務的信息化進程推進和電子病歷的廣泛應用,有價值的醫療大數據快速增長,可供醫生、研究者和患者使用的數據量極大地提升:醫療數據中心的穩步建設和城鄉醫療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將積累大量數據,個人健康管理的推進也將產生越來越多的個人日常健康監測信息,根據估算,中國一個中等城市(一千萬人口)50年所積累的醫療數據量就會達到10PB級。
  • 全球服務貿易格局呈現四大新特徵
    報告指出,服務貿易成為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服務貿易發展拓展了新空間,全球服務貿易在結構、格局、主體、模式上呈現四大新特徵。 一是結構上,向高端領域發展。長期以來,傳統服務領域在全球服務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
  • 製造行業大數據: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變化分析
    目的:研究2005-2017年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總體變化趨勢以及不同製造行業的採購經理指數比較。摘要: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是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針。本文通過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2011-2015年製造業PMI呈現下行態勢,到2016年回升。
  • 泰元門復原,天壇內壇歷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
    自此,圜丘壇四座天門遙相對望,天壇內壇歷經70年首次呈現完整格局。泰元門為天壇圜丘東天門,位於圜丘壇內壇牆東南側,距圜丘約500米,東西走向,為綠琉璃瓦歇山頂、磚座三孔拱券建築,大門朝東一側上方有石額,鐫刻滿漢文字「泰元門」。在明朝時,泰元門外建有崇雩壇,皇帝行經泰元門祭天祈雨。
  • 生態數據分享:中國生態系統評估與生態安全格局資料庫
    網站建設隊伍:本資料庫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建設和維護。 網站內大部分數據只要簡單填寫註冊信息,即可直接下載ZIP文件。包括:全國各類生態系統如森林、草地、灌叢、農田、城鎮、沙漠、裸地以及其它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格局,以及各省市及各地區的各類生態系統類型的面積等信息。例如:
  • 2020年,紀錄片行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文|犀牛娛樂 胖部編輯|夏添今年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如期舉行。12月15日暨紀錄片節首日,由廣電總局宣傳司、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及紀錄中國三方聯合課題組編撰的《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正式發布,提出了幾大關鍵特徵。
  • 2019全國大數據企業排行榜50強 中國大數據企業排名名單
    9月11日,由大數據產業生態聯盟聯合賽迪顧問共同完成的《2019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白皮書》在2019世界計算機大會「計算機未來:算力驅動萬物互聯」主題論壇上隆重發布,並揭曉「2019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中國大數據企業投資價值百強」。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的空間分布格局、各季節的分配及年際變率等,都有可能發生形態上的改變,這些與我國洪澇乾旱等災害關係密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陸爾表示。現在很多統計與降水有關的傳統方法還在使用,例如,通過逐月降水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反映某站點的年降水分布。
  • 賽諾:2019年1月中國手機市場數據
    近日,2019年開年1月份賽諾數據曝光,數據顯示,中國智慧型手機整體市場容量同比下滑8.9%,行業下行趨勢明顯,市場紅利的風停了,取而代之的是凜冽的疾風。 賽諾1月市場數據顯示,銷量榜單TOP 9廠商中,依然是國產品牌佔據壓倒式地位,外國品牌中僅有蘋果和三星上榜,分列市場第五、第八位。
  • 研究發現:地球上物種存在周期性大滅絕
    這份研究還發現,大範圍滅絕事件也總是和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火山噴發事件發生在同一時期。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大學的蘭皮諾(Michael Rampino)說:「全球性滅絕事件似乎是和大範圍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大規模火山爆發事件,是同期發生的。」
  • 20年來渝北發生了怎樣的新變化? 這組數據告訴你
    日前,渝北區統計局發布了相關數據,「數」說渝北區大發展。消費品市場迅猛發展 2016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5.11億元劉阿姨是老渝北,現在居住在冉家壩,在她的印象中,20年前的渝北幾乎沒有商圈可言,而現在金港國際一帶車水馬龍,新光三越也在嘉州商圈拔地而起。
  • 2020年中國金融服務大數據行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客戶生命...
    2019年,中國金融服務業大數據分析服務市場的收入總額為人民幣1093億元。其中323億元用於金融風險管理及70億元用於客戶生命周期管理,後者包括吸納新客及現有客戶管理。同時,在金融服務業迅速增長的推動下,由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促進信貸評級及有效實現精準營銷及更有效率的客戶管理,中國金融業迅速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金融服務供應商現廣泛應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於金融風險管理及客戶生命周期管理。
  • 研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降水特徵變化——降水集中程度是重要指標
    從理論上來說,降水強度分布的變化,實際上是降水概率分布密度發生了改變。「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降水的空間分布格局、各季節的分配及年際變率等,都有可能發生形態上的改變,這些與我國洪澇乾旱等災害關係密切。」陸爾表示。現在很多統計與降水有關的傳統方法還在使用,例如,通過逐月降水與年總降水量的比值來反映某站點的年降水分布。
  • 中美世界500強20年對比,兩國差距在哪裡?
    DT君拉出了20年的數據,吃著群眾的瓜,也操著國家大事的心,決定用各種榜單綜合盤點一下中美兩國的「企業國家隊」陣容。1、世界500強賽場:中國朝上,美國向下DT君梳理了1998年至2018年《財富》500強的所有數據,描繪出了中美企業20年的變遷。總而言之,在世界500強這個頂級賽場上,中國企業一直處於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