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有12500字
預計閱讀25分鐘
標題是奈飛一部新的原創紀錄片,片名就是《極簡主義:時機已到》。
影片講述了美國極簡主義網站的兩個創始人約書亞和瑞安的故事,約書亞曾經過著很多人心目中「美國夢」般的生活,別墅、豪車、渾身名牌、公司董事等等。
但他過得並沒有大家想像的幸福,像很多人一樣,物質上的富足,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幸福感,直到母親的離世讓他重新思考物質對自己的意義,從而走向極簡主義,然後引領了極簡主義運動的浪潮。
此片信息密度並不大,但是片中講述的時代背景以及人們遇到的問題卻與我們如此相似。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恰好又是直播電商火熱的一年,所以想藉此契機唱唱反調,重提下極簡主義。
這是我個人要踐行的生活方式,並且我相信未來也會是越來越多人會選擇的消費和生活的方式。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極簡主義、極簡設計風格來源、極簡主義運動的發展,並踐行極簡主義生活,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幫助。
01
極簡主義是什麼?
極簡主義我們應該聽說過,但是對於「極簡主義」的定義可能難說清楚。「極簡主義」有很多定義。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確下什麼是「主義」,我們常常聽說「xx主義」,比如「拜金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等等,但是「主義」是什麼呢?
「主義」其實是以一種理念作為最高思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
比如說「拜金主義」是把追求金錢作為最高理想和基本原則,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金錢。
再比如「社會主義」是把社會團體的價值和利益作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常常說某人是個「某某主義」,其實僅僅是指他身上具有較多「某某主義」的特徵,而不是說他真的以「某某主義」進行一切活動。
因為人是複雜動物,人也具有多樣性和可變性,所以往往每個個體都是很多「主義」的組合,只是可能某些主義比較明顯罷了。
了解了「主義」,由此範式我們能夠簡單得出「消費主義」是指以極簡作為最高理想和準則的思想體系。
可是這樣的定義太抽象了,通過這樣的定義,我們沒辦法真正了解極簡主義的實質。
並且對於理解極簡主義者們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沒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可能大家更關心什麼是極簡主義思想指導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更傾向於用帶有目的性的方式去定義它: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指通過反思自身需求,然後簡化需求,以達到把精力和財力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從而實現更有幸福感和價值感的生活方式。
可能即便這樣具象,大家可能也並不能直觀的了解,所以我把現代的極簡主義比較有代表性的特徵列舉出來然後詳細講解:
物質極簡
居家環境簡潔
事業專注
社交簡單
信息極簡
環保
02
極簡主義的特徵
一、物質極簡
極簡主義最普遍的特徵的就是對物質的極簡追求,所以這個特徵花大篇幅說明下。
對物質的極簡追求底層是對「消費主義」的一種反叛。(注意是反「消費主義」,不是反消費)
為什麼要反消費主義呢?
消費主義根據上面「主義」定義的範式可以知道是以消費為最高理想和基本原則的一種思想體系。
可能這樣定義你會覺得距離自己很遠,覺得我並不是消費主義。
但是消費主義的本質是一種對人價值觀的扭曲「異化」,這種價值觀的「異化」離我們很近,為什麼這麼說呢?
階層陷阱
「異化」是一個哲學用語,我們的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在《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
馬爺爺提出資本主義下異化勞動有四個方面的表現:
勞動者與勞動過程的異化:我們可以想像下工人在工廠工作時的勞動過程。這個過程是機械重複的過程,這使得勞動過程變的無意義。
勞動變成了自動化動作,即便現在的非實體產品,也被拆分成零碎的環節,每個人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個人重複生產最終產品的一個部分。
勞動者與勞動產物的異化:分工協作讓我們的工作與最終產品間的意義聯繫被弱化,個人價值也被弱化。
導致了像富士康的普通工人雖然每天參與生產蘋果手機,每條生產線每小時生產590臺iphone,但是買一臺iphone用都成了奢侈消費。
勞動者與勞動者本身的類本質的異化:在馬克思哲學的語境中,將人的類本質定義為勞動,這種勞動是指有意義感的勞動,但我們看到資本下的勞動讓人喪失了意義感。
勞動者之間的異化:資本將勞動者看為商品而不是人,把勞動力用價格去衡量,用是否會產生剩餘價值去估算,而勞動者之間需要證明自己更有剩餘價值,必定會產生競爭關係。
了解了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理論,你或許會覺得這是工廠工人才會有的吧。
如果是這樣當心你已經掉進了階層陷阱,階層陷阱是個啥呢?
資本家也意識到異化勞動過程中會產生工人沒動力幹活,或者工人意識到自己在被壓榨剩餘價值。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手段很簡單,建立階層,提供上升渠道。如下圖:
個體勞動者通過勞動創造了價值,勞動者創造的價值肯定大於資本方所提供的工資。(員工的工資總額需要小於公司的營收,這樣公司才是盈利的)
這部分價值流入資本方,資本方將一部分剩餘價值較多的分配給更高階層的勞動者。(公司管理層要比普通員工工資高)
更高階層的勞動者用這些價值實現更好的財富和物質生活,這種更好的財富和物質生活逐漸形成社會階級。(公司管理層由於擁有更多的收入,所以生活水平提高)
這些階級的財富物質生活強化成「共識」,共識影響到低層級的勞動者,低層級勞動者想要實現階層的躍遷,恰好資本方提供了上升渠道。(生活水平高的人逐漸形成圈層,普通員工也想要提高生活水平,公司給普通員工提供了晉升的機制,讓普通員工看到希望)
就這樣形成了一個階層需求的循環,但這還存在一個問題,更高階層的本來的需求不足以產生出階層區隔怎麼辦?
消費陷阱
這時候品牌應運而生,沒有需求就造點需求出來,所以品牌又設計了一個消費主義陷阱,如下圖:
當我們看到品牌的廣告時,廣告中把擁有某件商品與我們想像中生活場景與階層綁定了。
而這種綁定讓我們誤以為得到了商品後也得到了廣告中的生活場景和階層或者其他無意義的符號,這是消費主義最致命也是最巧妙的地方。
正是這種巧妙的設計讓我們喪失了對自己需求的判斷能力,進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更恐怖的是,這種符號正在物化我們的價值觀,就像鑽石這個商品,商家把鑽石與「愛情」這個符號綁定,通過「愛情」與「鑽石」的關聯宣傳讓群體達成共識。
造成的結果是現在結婚的時候如果沒有鑽戒好像就不能結婚,可是只要正常的思考下就能知道鑽石和愛情沒有什麼直接因果關係。但通過這樣的手段讓「愛情」這樣虛擬的價值信仰變成了商品。
如果你覺得鑽石一輩子可能也就買一次,還能接受,但是其他的消費陷阱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買了專業跑鞋,我們去跑步了嗎?
買了「喬丹」,我們去打籃球了嗎?
買了「iphone12」,看看屏幕使用時間,排名前幾的應用是「抖音」、「微信」,這些應用需要這麼強性能嗎?
買了愛馬仕,就變尊貴了嗎?
買了筋膜槍,發現自己不去健身,其實需要的是按摩椅。
這就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鮑德裡亞所說的符號消費典型特徵,我們購買物品已經不是僅僅局限於使用物品,而是有物品用途之外的「符號」。
這個符號可能是造型、色彩、圖案、包裝,像品牌、款式、檔次、美感。
這個符號也可能是社會地位、身份和品位的象徵,
也可以是空間符號,比如在豪華酒店進餐,在網紅店打卡,在網紅景點拍照拔草。
也可以是儀式感,比如喝紅酒要聞瓶塞,醒酒,高腳杯,聞味道,看色彩等等。
「符號消費」並不是一種貶義詞,這好像是人類文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
但是當「符號消費」朝著「財富」「物質」這一個方向發展卻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大家可以重新審視下自己用的商品有多少是真正物盡其用的,問問當初購買的理由是不是真的和自己想像的使用場景以及商品真正的理念切合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警惕自己已經掉入了消費陷阱。
由此可見,在物質層面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嘗試著打破這樣的消費循環,通過反思,去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需求和生活方式,把精力花費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而不是陷入消費-掙錢-更多的消費-掙更多的錢這樣的無止境的欲望追逐遊戲當中。
二、居家環境簡潔
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我們的居家生活也變得更加多樣化,但是同樣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這一點在我們的父母一輩上比較明顯,我們大部分的父輩是經歷過窮苦日子的,很多窮苦日子裡養成的習慣保留了下來或者是演變成了其他行為。
比如舊的物品不捨得扔,喜歡收集些沒用實際用途的物品。
還有像我的家鄉過年的時候有添碗筷的習俗,就是一到過年的時候就購買新的碗筷。
舊的碗筷還不扔,導致家裡碗筷成災,還風格不一,造成存放和使用體驗都不好。
居家環境本身最根本的需求應該是舒適、方便、乾淨,但是由於物質富足,造成了很多物品買回來使用率不高,與家居風格不搭、存放使用不方便、清理困難等等問題。
物品數量的提升並沒有實質意義上提升生活質量,反而是降低了生活質量,平添了許多煩惱。
因此極簡主義提倡回歸本質的需求,讓居住環境回歸舒適、方便、乾淨的基本需求,家居設計風格要求不對身心造成壓力,居住使用要以方便、易打掃為核心。
所以你會看到極簡主義者一般家裡的物品很少、居家風格基本以日式風格和北歐風格為主。
因為這兩種風格的主色調以黑、白、灰、木色、不飽和色為主,並且使用大色塊,不會對人的視覺造成太多壓力和過多信息量,這樣的風格會讓人有放鬆、和諧、溫暖、穩定的感覺。
居住環境極其簡潔,家用物品少而精(耐用、風格與家裝風格統一),因為物品數量少加上合理的空間利用以及合理簡化需求,做到易清潔、易收納、易使用的正向循環,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
三、事業專注
我們現在的工作模式已經與工業時代的大不相同,很多機械體力勞動變成了複雜腦力勞動,並且需要多人協作,這引發了一個問題。
與工業時代的勞動不同,我們的工作變的沒有明確的界限,以往體力勞動可以是擰完多少個螺絲,組裝多少個零件,但現在變成了完成某一個項目,並且項目的完成狀態並不明確。
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工作就像一個永遠組裝不完的複雜機器,並且我們還不明確下一步要組裝哪裡,組裝完成的這個部分能不能讓機器正常運行。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各種時間管理的書籍層出不窮,想用提高效率的方式完成永遠完不成的工作。
所以極簡主義也是一種時間管理的指導思想,具體表現為:
使用有效的GTD方法,不拖延。
及時清理電子郵件,不要讓它們堆積起來。
一次只專注做一件事,儘可能不做多任務
等等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應對外來的工作時,要主動思考工作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儘量去做對自己長期有價值和意義的工作,主動去反思明確工作的界限。
四、社交簡單
你是否問過自己,「我有幾個知心的朋友?」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口中的「朋友」是不是「真朋友」。
我相信很多人的朋友都是有利益交集的朋友,而不是知心的朋友,現在生活節奏快到我們不願去了解一個人內心的想法,或者想了解沒有時間去了解。
這導致我們與朋友的交往流於表面,而沒有建立更深的連接,不僅僅是朋友,甚至連很多情侶之間或者親人之間的連接都變得脆弱。
我們仿佛失去了了解一個人的能力和動力,而作為一個人類,社交也是很基本的需求,而這個需求正在退化成泛泛而交,這讓我們喪失了連接感和意義感。
極簡主義便是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社交關係,與自己認為重要的親人和朋友建立深層連接,而主動簡化泛泛而交的朋友。
比如過節不必群發祝福給所有朋友,只需挑自己認為重要的親人和朋友單獨編輯信息或者電話問候或者線下聚聚。
五、信息極簡
在網際網路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今天,每天我們都被大量的信息籠罩,即便不打開app也會有信息推送到手機上。
資訊時代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生活,但也產生了信息負擔,有時候甚至會產生不追個熱點,不看某個新聞,不看手機,就生怕錯過什麼重要的東西的感覺。
所以極簡主義提倡通過反思優化我們的信息來源,減少信息負擔。有以下幾個切實可行的方法大家可以嘗試:
精簡信息輸入源頭,減少碎片化閱讀,減少使用社交網絡、即時通訊。少看微博、朋友圈、抖音
定期遠離網際網路、遠離手機,避免信息騷擾。
不關注與己無關的娛樂、社會新聞。
精簡電子郵箱數量。
APP使用少而精,刪除長期不使用的應用。
六、環保
很多極簡主義者都是環保主義,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內在聯繫是在於極簡主義從人類的角度反思人類需求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發現人類的過剩需求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這並不利於我們的生活,所以才會主張環保。
除了以上六點,其實極簡主義的思想還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吃飯極簡、穿衣極簡、旅行極簡等等,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至此你應該已經大致理解了什麼是極簡主義,接下來我們看下極簡主義幾個誤區。
03
關於極簡主義的誤區
極簡主義不是極簡風格
說起極簡主義,很多人可能會和極簡風格的設計搞混了,很容易聯想到「無印良品(Muji)」、「優衣庫(UINICO)」、「宜家(IKEA)」等等品牌。
還有家居風格的北歐風,穿衣風格「性冷淡風」,也與「極簡主義」有所關聯。
但正是這種關聯性,讓我們很容易把「極簡主義設計風格」與「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搞混。
那「設計風格」與「生活方式」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如果買了一大堆極簡風格的物品放在家裡,但是使用率不高,那這個人也不是極簡主義者。
但是知道了區別,為什麼極簡主義會與極簡風格這麼容易搞混淆呢?
這就要從「極簡主義」在設計和藝術上的發展說起了。
首先我們就看看設計和藝術上的「極簡主義」是怎麼來的吧。
時代背景
在藝術上極簡主義的萌芽應該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19世紀末,在英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威廉·莫裡斯的「美術家與工匠結合才能設計製造出有美學質量的為群眾享用的工藝品」的主張影響下。
英國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工藝品生產機構。其工藝美術思想廣泛傳播並影響歐美各國,因為影響巨大並具有歷史意義被後人稱之為英國工藝美術運動。
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有以下4個特徵特別符合極簡主義的理念:
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各種古典、傳統復興風格
提倡哥特風格和其他中世紀風格,講究簡單、樸實無華、良好的功能
主張設計的誠實、誠懇,反對設計上華而不實的趨向
在裝飾上還推崇自然主義,東方裝飾和東方藝術特點
接下來的新藝術運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德國工業同盟和包浩斯同樣是以莫裡斯的思想為起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包浩斯的出現標誌著現代主義設計的形成和現代設計風格的成熟,甚至包浩斯風格一度成為了現代主義風格的代名詞。
近些年國內流行的北歐設計風格也在那個時期逐漸崛起,但實際並不存在學術意義上的北歐設計風格。
國內被稱為北歐設計風格的起源是斯堪的那維亞地區,因此也被稱為「斯堪地那維亞風格」,簡稱「納維亞風格」。(可能是因為難記才被稱為北歐風吧,哈哈)
北歐的幾個國家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冰島距離歐洲中心國家較遠,有著自己獨特的氣候和傳統。
在歷史上北歐設計很少受到關注,直到19世紀末,北歐設計同樣受到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的影響,逐漸參與到各種設計運動中。
在20世紀二十年代,服務大眾的設計主旨使得北歐風格設計風靡世界。功能主義在1930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大放異彩,標誌著其突破了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設計與世界接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60年代,延續了之前幾場運動的思想,興起了一個新的藝術派系,稱為極簡主義藝術(MinimalArt)。
這個派系主張表現物體最原始、最本真的狀態,試圖消除作者藉助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從而讓作品回歸其本身。
就像現在「極簡主義」所倡導的,擺脫物品對人自身的束縛,讓物品回歸被人所用的本質。
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到極簡主義藝術流派的興起,這段時期誕生了一大批藝術家、建築師、工業設計師都與「極簡主義」、「極簡風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重要人物
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大佬:
(由於人數眾多,僅僅列舉幾位比較容易被大家識別的):
莫蘭迪:1890-1964,曾經大火的性冷淡風、高級灰,號稱是最高級色系的莫蘭迪色系,都來源於這裡。
蒙德裡安:1872-1944,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對後期「構建主義」、「極簡主義」藝術流派影響很大。
相信他的《紅、藍、黃構圖》你一定有印象。
密斯凡德羅,1886-1969,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並稱四大現代建築大師。他從白朗寧的詩中借用了「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格言變為自己的建築設計哲學,與極簡主義理念十分吻合。
羅伯特·雷曼,1930-,在西方藝術界,他被視作單色畫、極簡主義和觀念主義藝術的重要人物,白色的抽象畫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很多人應該知道不懂裝懂的欣賞空畫框的笑話,來源應該就是雷曼的《無題》,一張空白畫拍出了1.2億。
迪特·拉姆斯,1932-,德國著名工業設計師,博朗品牌設計的締造者。他提出了少但是更好(less,but better)設計理念,與密斯凡德羅的設計理念「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對比意味深長。
他還提出了好設計的十項原則,至今仍影響深遠:
創新(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實用(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唯美(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讓產品說話(Good design helps a product to be understood);
謙虛(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誠實(Good design is honest);
堅固耐用(Good design is durable);
細緻(Good design is thorough to the last detail);
環保(Good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the environment);
極簡(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看看他的作品:
通過以上對設計和藝術中「極簡主義」的溯源,我認為極簡風格設計符合極簡主義生活的要求,好的極簡風格設計需要同時具備實用、堅固耐用、環保、極簡、細緻這些特點。
但是對於什麼是好的極簡風格?每個人的答案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因為實用與美觀的評判是很主觀的事情,所以很難去用統一標準去衡量它。
我們可以得出基本的結論:好的極簡風格設計符合極簡主義生活的要求,至於什麼是好的極簡風格設計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去選擇。
但有可能很多人並不會思考自己的需求,所以提供個思考需求的方法,在消費前問自己這些問題:
功能是否與已有的商品重複。
腦補或試用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會引出新的問題。
腦補或試用放在使用場景中是否融洽。
思考下自己的實際使用頻次和使用時長,不要試圖把消費行為當成改變自身習慣的手段。
需不需要收納,收納與使用方不方便。
極簡主義不是整理控
很多人因為看了《掃除力》《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變成了打掃收納小能手,我們也能從很多家居論壇和小視頻平臺上看到曬自己房間,裡面的物品整理的整整齊齊,這讓很多人誤以為物品整理整齊就是極簡主義。
所以需要強調的是,極簡主義有將環境整理潔淨的表現,但前提是整理行為沒有對個人造成壓力和困擾。
極簡主義者因為物品少以及良好的使用收納習慣所以展現出來的整潔,是相對自然的狀態。
可很多整理控,是東西多,需要經常整理、收納、打掃,雖然結果看上去是也很整潔,但如果這種整潔對自己造成了困擾和壓力成了強迫症,那就去本逐末了。
極簡主義不是窮
很多人調侃,自己窮所以想不極簡都難,這種說法也是會造成一種誤會。
分辨這種誤會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說窮所以極簡,那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不窮了呢?
如果不窮了還是喜歡這樣的生活,那說明你是真的極簡主義,如果不是,那說明自己的欲望或者需求並沒有被滿足,當下極簡的狀態只是被動選擇,這種狀態其實並沒有給你真正的幸福感。
至此對極簡主義你應該了解更深入了,接下來看看極簡主義運動在世界的發展。
04
極簡主義運動發展
美國極簡主義運動
在美國,極簡主義運動的元年應該是2011年,也就是標題紀錄片中的兩個創始人約書亞和瑞安創建了TheMinimalists網站開始。
他們通過網站、採訪、博客、紀錄片、TED等媒體將「極簡主義」快速在全球推廣開來,並發起了「30天極簡挑戰」運動,按照第一天丟掉一樣不用的東西, 第二天丟掉兩件這樣子去堅持30天的挑戰。
這兩個人還出了本書,書名是《極簡主義》。
在美國極簡主義運動中,還有個比較出名的是喬舒亞·貝克爾,他創建了Becoming Minimalist網站,也是現代極簡運動最有影響力的倡導者之一,也寫了本書《極簡:在你擁有的一切之下,發現你想要的生活》。
隨著極簡主義運動的興起,美國也出現了很多去品牌化的本土品牌(這個說法有點奇怪,哈哈),比如:brandless、public goods等。
但是比美國更早,在日本其實就有一波極簡主義運動的浪潮。
日本第四消費時代
在日本的極簡主義運動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佐佐木典士,代表作《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山下英子,代表作《斷舍離》、
近藤麻理惠,代表作《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舛田光洋,代表作《掃除力》
枡野俊明,代表作《禪與極簡生活藝術》
然而日本的極簡運動並沒有很明確的年份劃分,但是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在其《第四消費時代》中將日本消費變遷進行了系統劃分,三浦展將消費變遷刻畫為四個時代,並給出了每個時代的特徵。
其中2005年至今的第四消費時代,消費者開始不願意為過高的品牌溢價「買單」,而注重追求消費的體驗,消費特徵表現為去品牌化的理性消費。
經濟停滯、老齡化加重及全年齡段的單身化等社會問題令消費者開始審視消費的意義,幸福的觀念開始發生變化。
年輕人開始追求簡約、共享的消費主義,優衣庫、無印良品等簡約化的商品開始引領潮流。第四消費時代或許可以作為極簡運動劃分的一個參考。
由於日本的人口及社會文化與我國相似性,在探究消費的變化時,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鑑日本的消費趨勢變遷來展望我國的消費市場。
中國極簡主義運動萌芽
從2020年直播電商的火熱不難看出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仍然處在第三消費時代特徵為主導的狀態。
但是由於我國地域廣闊,貧富差異以及認知差異在地域分布上不均衡,所以並不能單純的說一線城市或者富裕階層或者高知人群開始進入第四消費時代。
只能說部分群體已經開始進入到第四消費時代的消費觀和生活觀,而這部分群體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夠大,比例雖小,但數量並不算少數。
這點在網易嚴選、必要商城、小米有品等品質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上就可以看出來,雖然購買人群並不一定是極簡主義的踐行者,但是對極簡的設計風格、實用、去品牌化的追求已經開始顯現。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除了直播電商的火熱,在投資界還有個被追捧的風口,就是新消費品牌。
近幾年我們看到眾多新國貨品牌的崛起,像薛忠高、元氣森林、拉麵說、每日黑巧、ffit8、半畝花田、完美日記、內外等等。
這些國貨品牌的崛起到底意味著我國處於第三消費時代還是在向第四消費時代過度,個人認為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
因為這些品牌的品牌理念中夾雜著第四消費時代的特徵,但是卻也帶有第三消費時代的品牌與個性化屬性。
我們並不能強制的套用「消費時代理論」,但是綜合考量可以姑且得出我國的極簡運動還處在萌芽階段的結論。
05
如何開啟你的極簡生活?
了解了極簡主義,如何開啟自己的極簡生活呢,這裡提供了三種物質極簡的方案供你選擇。
1、30天極簡挑戰
這個行動就是紀錄片中兩位創世人發起的運動,這個運動的規則是這樣的:
按照第一天丟掉一樣不用的東西, 第二天丟掉兩件,第三天丟掉三件,依次類推,堅持打卡30天。
如果你能堅持住,這意味著你會累積丟掉465件物品。你敢挑戰嗎?
2、全部打包,按需取用
這個方法也是紀錄片中一位創始人瑞安的做法,但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家裡空間本身就大,並且想快速體驗到極簡生活樂趣的人。
做法是把家中所有的物品全部打包,或者找個獨立的空間存放。然後開始你的正常生活,如果你的正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物品,就去取出來。
堅持一段時間後,看看你打包的物品還有多少沒有使用,你就知道你的生活中有多少是多餘的物品了。
瑞安通過這樣的方式,經歷了3個星期,他發現還有80%的東西沒有動過。
3、整理清單法
把自己的用品整理清單,制定自己的原則,按照原則行事。(這種方法適用於本身物品不太多的人)
我深知自己做不到像佐佐木典士那樣的極簡,衣物只留下了4件T恤、4條長褲、3件襯衫,書房乾淨的像審訊室。如下圖:
但是即便需求已經被媒體宣傳放大的情況下,我發現其實必須的東西並不多。
希望可以通過我列舉的清單和原則給你啟示,發現你生活中那些「多餘」的物品,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整理自己的清單,來重新規整自己的生活,讓生活變得簡單幸福。
【我的清單和原則】
∨
清單刨除了很多裝修時就需要考量的像燈、沙發、餐桌、衣櫃等這樣的物品,也刨除了像菜、水果等日常購買日常消耗的物品。
|衣物|
我發現我的衣物雖然已經算少的了,但仍然是過度消費的重災區。
我估計很多女生更是這樣,常常是好幾櫥櫃的衣物,但是很多買了穿一兩次就不穿了,甚至有些買來連吊牌都沒摘掉。
所以我制定了以下原則。
外部衣物——
原則:四季日常穿搭每季度3-5套,夏季因為容易出汗,需要勤換洗控制在7套以內,衣物顏色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款式選擇基礎款。
特殊場合、特殊功能備三套內換洗衣物。
例如:睡衣、正式場合的正裝(但是想了下好像就沒參加過啥正式場合,哈哈)、運動用運動裝。
內衣、襪子——
原則:因為內衣和襪子算是消耗品,但是季節性不強,所以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品牌根據需求定期購買,但不要囤積。
鞋子——
原則:日用鞋子不超過8雙(如果氣候穩定可縮減至5雙)。
拖鞋,冷暖各一雙,功能型鞋子根據自己喜好需求,例如愛好跑步需要跑鞋,愛好登山需要登山鞋等,但同功能鞋子不超過3雙。
|個護|
本來就是一大糙老爺們兒,所以僅保留補水、防曬兩項功能,就這兩項對於我自己的需求還頻率不高。
但是我相信這項是女生的重災區,並且女生還需要加上化妝品一個大品類。
這裡提醒下廣大女性朋友,科學的護膚僅有補水、防曬、清潔三項。
往往造成皮膚問題的很可能是亂用護膚品、過度清潔、過度化妝、運動不足、作息不規律。
所以花在彩妝和護膚上的錢和時間用於健身和提高睡眠質量才是正道。
清潔:面部清潔、洗手液
口腔護理:牙膏、牙線、牙刷
衣物護理:洗衣液、柔順劑(頻率低)、香氛珠(頻率低,僅床上用品使用)、消毒液(疫情原因頻率高,但是是心理因素)
洗浴:洗髮、沐浴
個人護理:刮鬍刀、掏耳勺、指甲剪、梳子、剪刀、吹風機、棉棒
衛生間消耗品:衛生紙、垃圾袋
原則:每類商品只選一種,按照需求定期補貨,消耗較快的囤貨使用周期不超過3個月。
食物:米、雜糧(黑豆、紅豆、黃豆、燕麥等)、麵粉(很少用)、麵條(方便麵)、速凍食品、肉、海產等
調味品:油、鹽、醬油、老抽、西式醬料(義大利麵醬、沙拉醬、番茄醬等)、醋、耗油、糖、咖喱、中式香料等
原則:選擇自己喜歡的品牌和食物種類,常備食品不超過十種,消耗快的囤積使用周期不超過三個月,不常用的調味品不超過5種,複合調味能用料包就用料包,如果有特別喜愛的食物需要複雜調味按比例儲存所需調料。
廚房用品:菜刀、三德刀、餐刀、叉子、筷子、勺子、炒勺、漏湯勺、湯勺、飯勺、電飯煲、電磁爐、炒鍋、湯鍋、不粘鍋、火鍋、洗菜盆、飯碗、面碗、大湯碗、拌菜盆(面盆)、盤子、瀝水架、調料盒、碗筷收納、餐具收納、削皮器、擦絲器、分類案板、洗潔精、廚房紙、保鮮膜、保鮮袋、洗碗擦、油汙清洗劑、臺面抹布。
原則:碗、盤要單色並且規則,按需求控制數量,需要符合收納和洗碗機卡槽。廚房家電除去必備的如冰箱、抽油煙機、煤氣灶等。
其他家電如果使用率不高或能被替代能不買絕對不要買,像早餐機、空氣炸鍋、榨汁機,很多人買了落灰。
特別是平常就不怎麼做飯的,不要產生買了就會去做飯的幻覺,另外現在產品設計外觀好看,理念說的好,但是用起來真的很糟心。
//買之前一定要問下自己//:
這個東西好清洗嗎?我平常天天吃早餐嗎?我平常吃水果嗎?我平常做飯嗎?我多久吃一次炸的東西?我多久會烤一次麵包?等等
飲品:茶葉、咖啡、飲料
原則:根據喜好,每種飲品不超過3種,如非愛好或發燒,配套設備只需一套心儀的即可。
例如:咖啡,不要底濾、法壓、虹吸、意式、摩卡等等都去弄一套,不是愛好,只是日常飲用,選種自己覺得好喝且方便的衝泡方式,對應選幾種性價比高的豆子自己享受就好。
茶葉也是,不要蓋碗、紫砂壺、玻璃壺、鑄鐵壺、蒸煮壺都買了,選兩三種自己喜歡喝的茶葉,用對應的衝泡方式和器具注意下衝泡時間和水溫,自己享受就好。
電子產品:臺式機一組、筆記本、ipad、iwatch、手機、電視(投影儀)、耳機、路由器、充電寶、音箱、PS+遊戲、CD機+CD、各種充電頭和充電線(需要縮減)
健身:瑜伽墊、啞鈴、握力器、腕力器、彈力繩、體重秤
床上用品:(床單、枕套、被套)三套換洗,枕頭兩套、根據溫度狀況,被子、毯子薄厚不一的兩套換洗。
學習:書(有電子書就用電子書)、本子(紙)、筆(本子和筆可被pad替代)
生活消耗品:抽紙、溼巾、魔術擦(清理杯子茶漬)、茶巾、浴巾、毛巾、面巾、抹布(桌面)、垃圾袋、屏幕清潔套裝。
原則:根據需求定期補貨,消耗較快的囤貨使用周期不超過3個月。
生活用品:燒水壺、水杯、保溫杯(外出用)、行李箱、背包、衣架、晾衣架、洗衣盆、泡腳盆、衣物收納、鞋子收納、掃把/吸塵器/掃地機器人、拖把/蒸汽拖把、垃圾桶、人體工程學座椅(辦公學習用)、椅子、檯燈、眼鏡、墨鏡、護目鏡、眼鏡布、口罩。
裝飾:相片、裝飾畫、樂高、花瓶
原則:少而精,非收藏或愛好不要貪多和雜。
特殊:藥箱(感冒藥、止痛藥、過敏藥、腸胃藥、創可貼、暖寶寶、計生用品(你懂得)、止癢(外用)、體溫計、碘酒、酒精、繃帶、紗布)、工具箱(萬能螺絲刀、剪刀、錘子、扳手、刀子、捲尺、手電筒、電工膠布、膠帶)、打火機、瑞士軍刀(外出)、針線包。
使用頻次原則:用來使用的物品,除去特殊欄目,使用頻次以年為單位,如果一年使用不了一次,考慮下是不是真的需要。
多餘物品處理:二手市場賣掉、當廢品賣掉、贈送朋友、捐贈、扔掉。
你準備好開啟你的極簡生活了嗎?
極簡主義:時機已到
Less is now
Less is better
Less is more
題外話:
階層陷阱存在很有趣的一面值得深思,就是一旦我們意識到階層陷阱的存在,然後花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身價值的提升上時,如果躍遷成功,我們反而成了更高階層的鞏固者。你會發現我們打破層級時被另一個層級吸收了,這使得層級制度具有彈性,很難產生出直接對抗的行為,更多的是向上爬樓而不是拆樓,在識別了陷阱後如果獲得了利益,對於自身是拆除了陷阱,但是對於體制我們在鞏固陷阱。馬爺爺在130多年前就指出私有制是勞動異化的根源真的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關於外化,按理說,我們消費的商品中你的社交貨幣是你內在的外化是挺正常的事情,比如說我們寫過的文章、做過的事情、創作的作品這些都是很好的社交貨幣,這些都是很有利的「異化」啊,我們可以看到好的異化是帶有「創造價值」屬性的。
通過外化的形式去了解一個人是唯一的手段,或許某一天技術發展到人的大腦能夠直接連接的時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吧。
但是處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財富和物質層面的外化過多的成為定義人們的標準,或許你會說消費不也創造價值嗎?
是的,但是消費行為本身創造的價值是給商家的,使用消費品有可能創造價值。
比如你買臺電腦,買電腦的交易行為,是在進行價值交換,你把錢給了商家,自己獲得了電腦這個商品,這個過程沒產生額外價值,甚至購買方是損失價值的,因為商家需要有利潤,但是你用電腦進行工作產生的價值才是你創造的價值。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