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文麿
(1891-1945年)日本首相,日本侵華禍首之一。1937年至1939年,1940年至1941年,兩次出任日本首相。首相任期內,積極擴大侵華戰爭,是《三國軸心協定》的籤訂人。曾向蔣介石提出向日本投降的苛刻條件,發表臭名昭著的「近衛聲明」。1945年日本投降後,畏罪自殺。
生平
在日本流傳著「近衛文麿是富士山」的說法。這個說法源於元老西園寺公望的秘書原田熊雄,是第二次近衛內閣時原田在其內弟有島生馬家中對近衛的評價。當時他感嘆道:「近衛這個人是個象富士山一樣的傢伙。」有島的女兒曉子問為什麼,他回答道:「從遠處望很漂亮,但到了近處看就全是巖石,粗糙不堪。」原田含著淚說:「西園寺先生看著這樣的人擔任首相,真是很心寒呀。」
對歷經三屆的近衛內閣的評價直今仍存在兩種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他沒能阻止日中戰爭擴大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缺乏領導能力,負有很大責任。一種看法認為在當時軍部的壓力和民眾的情緒支配下,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從受過法國自由主義薰陶、把和英美發展友好關係作為外交政策基礎的西園寺的角度來看,近衛內閣與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德國、義大利結盟對抗英美的外交政策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容忍的。
近衛在1919年跟隨西園寺出席了凡爾賽條約籤字儀式,有機會對英美自由主義進行感性認識,為什麼他還會與英美相比卻選擇與德、意兩國結盟呢?在前一年他發表在《日本與日本人》雜誌上的題為《排除英美本位和平主義》的論文中可以找到解開這個謎的關鍵答案。
他在論文中寫道:「英美和平主義實際上是利用維持現狀之便的得過且過主義,與什么正義人道毫無必然關係。我國的理論家們沉醉在他們宣傳的美麗辭藻之中,認為和平即是人道。目前我國的國際地位與德、意並無二異。在應打破現狀的日本卻高唱著英美和平主義,對國際聯盟象祈盼福音一樣渴盼仰止,實為卑躬屈膝,與正義人道相比實為蛇蠍而已。」
可以看出,近衛對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優秀論世界觀的反抗心理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這與活躍於明治時期政壇的其父近衛篤麿的影響分不開。篤麿當時看到清國遭到歐美列強的吞食非常憤慨,提出東亞保全論,主張結為日清同盟。1902年他主持開設東亞同文書院,反對歐美和俄國主導支配中國,希望推動亞洲主義。這種思想在近衛的論文中也有所體現。
「排除英美本位和平主義」論比其父的思想更加鮮明,奠定了近衛在組閣後即結成日德意三國同盟、提出大東亞共榮圈構想的理論基礎。近衛跟隨西園寺出席凡爾賽會議時途經上海,應孫中山請求進行了會談。孫文也是在上海英文報紙上讀到了他的論文才起了和他見面的念頭。
但是近衛又並不是一個堅定的亞洲主義者。凡爾賽會議結束回國後,他原本計劃到美國遊學(因親戚反對而未成行),說明他認識到如果將美國排除在外就不可能談論世界事務。而且在他生活的明治時代,貴族家庭日常生活中瀰漫著歐美氣息。可以想像,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近衛從小時候起就對歐美有著親近感。
近衛文磨出生於1891年,其家是「五攝政」 家中的第一家。他是其父篤麿的長子。根據華族令,篤麿被封為公爵,之後擔任了貴族院議長。文麿十四歲時其父亡故,他的母親早在他出生後八天就因產褥熱去世。篤麿又娶了文麿的姨母貞子續弦,而文磨一直將其姨母當成親生母親,直到長大後才知道真相。後來他感嘆道:「知道這件事後讓我覺得世間充滿謊言。」大概這就是他對任何事都執懷疑態度的根源所在。
近衛在京都大學就學時作為世襲議員進入貴族院,開始接觸政治。大學時代的近衛曾向後來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河上肇和哲學家西幾多郎求教,對革命性思辨理論十分傾倒。大學畢業後,他掛名在內務省,參加了貴族院內政友會的森恪組成「憲法研究會」,致力於貴族院改革。1932年,他就任其父也曾擔任過的貴族院議長,之後成為繼任首相的呼聲漸起,在國民中的威望不斷增高。
「二?二六事件」後岡田內閣總辭職,天皇命近衛組閣,他以健康理由拒絕了。近衛之所以堅決拒絕組閣是因為他認為「即使有天皇命令,但陸軍內部沒有可以商量政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