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科研攻關進展怎麼樣了?我們採訪了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

2020-12-11 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抗疫科研攻關進展怎麼樣了?我們採訪了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

疫情發生以來,科技部會同衛健委、藥監局等13個部門組建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先後部署42個國家應急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技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技攻關。

地處全國抗擊疫情一線武漢市的華中科技大學,就是這些科技力量中的一員。

華中大是一所工科、醫科優勢突出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據統計,華中大附屬的10家醫院在此次抗擊疫情中共投入3萬多名醫護人員、近9000張床位,還管理著方艙病床近6000張,成為全國投入床位和醫護人員最多的高校。

疫情暴發後,華中大率先成立應急專項,通過科研工作支持一線抗擊疫情工作的開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大校長李元元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學校發揮自身優勢,注重科研攻關與臨床、防控實踐相結合,一批批專家學者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在科學防控、應急研發、專家解讀中獻智獻策。

目前該校投入了28個科研單位進行抗疫研究,重點團隊有24個。在研究方向上,主要集中在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快速診斷檢測與試劑、藥物疫苗研發、臨床診治、疾病防控機制、防護產品及裝備、心理幹預、公共衛生治理現代化綜合研究等重大科學問題。

那麼華中大的科研攻關取得了哪些成果?

——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一滴血15分鐘出結果。「預防醫學減少患者增量,好的疾控體系和手段,才能實現關口前移。」華中大副校長、同濟醫學院院長陳建國介紹,疫情發生後,附屬協和醫院侯曉華、藺蓉教授團隊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主要用於核酸檢測呈現假陰性的情況,以手指血作為標本,只需15分鐘就可以驗出結果,有效率達80%以上。「早期診斷是用核酸診斷,後來發現有一部分是陰性結果,實際上是『假陰性』,也就是說,它還是有感染性,新的抗體檢測劑可以進一步確證。」陳建國表示。

——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0.3秒完成測溫。連日來,在華中大校門口,一臺人體測溫紅外設備正在運轉,不到1秒的時間,距離數米的車上人員體溫就顯示在屏幕上。陳吉紅教授介紹,這臺最新的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測溫速度快,只需0.3秒完成測溫;測溫精度高,測溫精度優於±0.3℃;測溫距離遠,達6至8米,在機場、高鐵、學校等人流密集的應用場景中,對人流速度沒有影響,且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並且該設備利用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識別被測目標,大大降低了誤報率。截至目前,已有一千多臺設備在武漢、廣東、重慶、河南、北京等多地投入使用。

——AI輔助醫學影像診斷系統,提供更為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華中大華為智能創新實驗室聯合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華為雲、藍網科技等團隊,共同研發了一套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面向新冠肺炎肺部CT影像量化分析系統。按照傳統的檢測方法,患者的一份CT影像要被切成三百到四百張切片,醫生通過肉眼檢測,最快也要半個多小時,而這套人工智慧系統的應用,可以把檢測時間縮短到幾秒鐘。並且系統自動分離出的毫米級微小病灶,可以自動計算出肺部病變面積的百分比,診斷效率是人工量化評估速度的數十倍。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國幾十家醫院使用,日均調用量3000多次。

——病症程度機器學習輔助分類與預警軟體,實現病例分類預測的毫秒級輸出。為了對新冠肺炎患者快速分類,並進行預警與提前臨床幹預,華中大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張海濤、袁燁、曹治國、肖陽團隊與附屬同濟醫院嚴麗、徐卉團隊聯合攻關,利用信息物理系統的IHYDE機器學習結合多通道模式特徵生成與分析方法,開發了P-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病症程度機器學習輔助分類與預警軟體。同濟醫院嚴麗醫生和麻醉科徐卉醫生表示,該項研究有助於將現在對重症患者進行事後治療改進為依據少數關鍵指標進行預判,並提前開展臨床幹預。該軟體可實現病例分類預測的毫秒級輸出,大幅提高醫生對病情分類和進展預判的效率。

——蛋白亞單位疫苗,新冠肺炎最安全的疫苗類型。根據新冠病毒的致病機制以及國內外SARS-CoV和MERS-CoV疫苗研發進展,結合自身在呼吸道傳染病疫苗研製的經驗,華中大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範雄林教授和歐陽珠清教授聯合提出了以蛋白亞單位疫苗為基礎的針對高致病性冠狀病毒通用疫苗的研製工作,研發新冠肺炎最安全的疫苗類型——蛋白亞單位疫苗。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新冠病毒、SARS-CoV和MERS-CoV的基因組序列,優選出靶抗原並設計和合成相關的基因序列。基因工程表達純化該抗原後,將與課題組已經發明的專利佐劑製備成蛋白亞單位疫苗。疫苗研製工作有望在一年內進入臨床試驗,擬用於兩類人群:一類是未感染的易感人群,依靠在呼吸道黏膜和肺臟產生持久的RBD特異的抗體,而阻止病毒感染;另一類是隱型感染人群,依靠細胞免疫反應尤其是CTL細胞反應殺傷感染細胞,釋放出的病毒被抗體中和而清除病毒。(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李欽振)

相關焦點

  • 28個科研團隊一起上,華中科技大學研發一批「抗疫神器」
    3月2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學校發揮自身優勢,注重科研攻關與臨床、防控實踐相結合,一批批專家學者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在科學防控、應急研發、專家解讀中獻智獻策。媒體採訪會現場5000萬資金用於疫情科研,按需所用上不封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科校長李元元介紹,該校緊緊抓住前方醫院和後方校園兩個戰場,全力以赴收治病人,發揮抗疫中流砥柱作用;全力抓好校園防控,建設牢固的抗疫後方;全力加強科研攻關,寫好祖國大地上的論文。
  • 中央指導組在華中科技大學考察時強調:以科研攻關推動一線防控救治
    她高度肯定了學校科技抗疫的工作與成果,並對全校師生表示親切問候,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在此次戰「疫」中作出的重要貢獻。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向陽,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於學軍,湖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黃楚平,校黨委書記邵新宇、校長李元元陪同考察。
  • 急防控所急,衝鋒勇向前——華中科技大學以科研攻關推動疫情防控...
    新華社武漢3月3日電題:急防控所急,衝鋒勇向前——華中科技大學以科研攻關推動疫情防控救治觀察新華社記者李偉10家附屬醫院8900張床位、數萬名醫護人員投入戰「疫」……處於武漢保衛戰的主戰場,華中科技大學兩路作戰
  • 華中科技大學:醫工結合 科研抗疫有奇招
    國際在線消息:自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發以來,華中科技大學主動作為,奮戰在全國抗擊疫情一線,積極針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診療方法展開科技攻關。  作為一所工科、醫科優勢突出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瞄準最大限度縮短CT檢測時間的目標,把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新工科建設內容融入醫學科研之中,由華中科技大學-華為智能創新實驗室聯合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華為雲、藍網科技等團隊,共同研發出一套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CT影像量化分析系統,在人工智慧技術運用下,該系統可以把檢測時間縮短至幾秒鐘,還能自動分離出毫米級微小病灶,並可自動計算出肺部病變面積的百分比
  • 華中科技大學李元元校長:以更多成果助力硬核抗疫
    新冠疫情是一場大考,考驗著我國高校抗擊疫情科研攻關實力。疫情發生以來,華中科技大學充分發揮科研優勢和多學科綜合交叉優勢,積極開展科研攻關,盡最大努力為打贏疫情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
  • 此刻,華中科技大學或許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一個多月前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內,在9個科室、10名醫生、17名護士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王琦經歷了與死神抗衡的19天,整整456個小時,成功脫離呼吸機、ECMO體外心肺支持,恢復自主呼吸。在場醫護無不熱淚盈眶,"我們終於救活他了!"
  • 臨床醫學院與智利天主教大學新冠肺炎聯合攻關暨國際科研合作啟動...
    清華新聞網7月9日電 北京時間7月2日晚,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與智利天主教大學相聚「雲端」,順利召開了新冠肺炎聯合攻關暨國際科研合作啟動會。清華大學憑藉科研積累和創新優勢,在基礎研究、疫苗攻關、快速檢測試劑盒製備、智能防疫系統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派出了多支援助醫療隊,分別奔赴湖北武漢、北京地壇醫院、小湯山醫院等定點醫院進行醫療支援。3月27日,在首次G20領導人云上聚首18小時後,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學校長在線會議在清華大學準時開啟。
  • 南方科技大學:將科研教學事業「書寫」在抗疫一線
    在重新恢復生機的校園裡,由學校教授面對疫情而緊急研發的各類科研成果也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在疫情防控戰中,南科大科學家們刻苦科研攻關打造戰疫「利器」,一系列成果應用於一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持續貢獻南科大智慧。
  • 華中科技大學「測地觀天」又有新進展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沈素芬 通訊員高翔)8月22日以來,人民日報、科技日報等多家中央媒體發布《國際學術期刊:「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技術指標均超預期》,聚焦這一重大科研進展。它的升空為何需要眾多國內頂尖科研團隊共同參與?正值全國科技活動周舉辦20周年之際,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天琴一號」衛星副總師、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主任周澤兵教授進行了一次深度解讀。問:「天琴一號」衛星的作用是什麼?周澤兵: 「天琴一號」是天琴計劃「0123」技術路線圖的重要一環。
  • 雷神山醫院團隊和17名科技工作者 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3名科技工作者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陳孝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胡豫,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彭志勇。14名科技工作者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分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劉良,中信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湯群,武漢理工大學嚴新平,武漢理工大學餘家國,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冷文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汪暉,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張琨,武漢科技大學張一敏,中南建築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張頌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陳莉莉,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周欣,湖北省武漢市漢南區人民醫院胡欽勇
  • 華中科技大學全國第3,走出116位傑出醫學校友,附屬醫學院科研經費近30億元!
    醫學發展是國家大計,近日,軟科發布了中國大學造就傑出醫學校友排名,華中科技大學以116名傑出醫學校友總數位列榜單第3。、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同濟醫學院建有2個國家級科研基地,2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1個湖北省工程實驗室。累計獲批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湖北省創新群體11個。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20項,省部級科技獎399項,其中一等獎87項。
  • 華中科技大學長期堅持醫工結合,戰疫時刻精準...
    華中科技大學加強科研攻關推動疫情防控救治和小科一探究竟!《中國教育報》對華中科技大學的相關報導地處武漢重災區的華中大充分發揮工科和醫科相結合的優勢,設立疫情防控應急科研專項,組建了24支重點科研團隊,綜合多學科力量,科研、臨床、防控相互協同,產學研各方緊密配合,短短一個多月就在科研攻關一線戰鬥中取得積極進展,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疫時就是戰時。
  • 華中科技大學:抗疫精神成思政課最生動教材
    華中科技大學:抗疫精神成思政課最生動教材從對未來生涯的迷茫到堅信「學習的知識就是手中的槍」,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學院學生吳逸桐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後思想態度發生轉變,毅然選擇赴西部基層支教一年。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發出《守護健康 打贏疫情防控戰》的倡議書,內科黨委書記陳吉相很快就帶領著30餘名內科黨員組成抗擊新冠肺炎突擊隊,莊嚴宣誓。當晚,隊員們便迅速投入協和對口支持的發熱定點醫院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的工作中。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
  •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深化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 培養有靈魂的...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以「深化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培養有靈魂的卓越人才」為題作交流發言。他表示,在新時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強國建設中,華中科技大學將會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有品德、有品質、有品位」的卓越醫學人才;堅持內涵發展,讓研究生站到創新最前沿;堅持服務需求,「讓醫學歸於大眾」,助力健康中國。
  • 92個項目正式啟動,哈佛鐘南山恆大合作抗疫迎來新進展
    今年2月12日,哈佛大學、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恆大集團成立了"中美新冠病毒肺炎科研攻關專家組"。5月15日,哈佛醫學院召開線上媒體發布會,首次披露三方合作抗疫的最新進展。哈佛醫學院院長George Daley、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恆大集團總裁夏海鈞等出席。
  • 2016湖北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科研項目招聘軟體研發工程師1名公告
    招聘崗位:軟體學院科研項目校內外公開招聘社會用工(軟體研發工程師)1名招聘人數:1招聘單位:結束時間:2016-09-20 開始時間:2016-09-06其他說明:因實驗室項目科研需要,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現以社會用工形式,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1名。招聘堅持公開、公平、公正,擇優錄取原則。
  • 華中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實力怎麼樣?
    在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之國內大學排名中,華中科技大學位居第一,天津大學排名第二。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簡稱華中科大、華科,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985工程、211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概況
    華中科技大學是列入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府。以六十年來取得的巨大教育成就和令人矚目的進展被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的縮影」。在華中科技大學由十二個門類構成的學科體系之中,法學學科如朝陽出世,新銳勃發,伴隨著當代中國法治化進程的步伐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顯著提升和快速發展。
  • 2020年武漢市大學排名揭曉,華中科技大學第1
    哪所大學是2020年武漢市最好大學、獨立學院和民辦大學?哪些高校躋身全國百強高校、世界一流大學和中國一流大學?2020年全國高考成績公布,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研究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編撰完成的《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一書由科學出版社面向全國公開出版發行,報告公布最新艾瑞深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分區排名、2020中國各線城市最好大學排名和2020武漢市最好大學排名等榜單。
  • 六部門發文鼓勵科研項目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
    高校科技進展5月27日,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財政部、社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鼓勵科研項目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國科發資〔2020〕132號),決定在承擔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科研項目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