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玥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有這樣一句名言:
我心目中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今年以來,經常看到令人心痛的報導。
一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初三男生,被母親打了兩巴掌後,轉身從5樓的欄杆上,一躍而下。
作業沒完成,不敢面對老師,選擇跳樓。
女大學生發留言「拜拜啦」後跳樓自殺。
……
正處於美好年華的年輕生命,卻以自殺這樣觸目驚心的方式來作別世界。
沉悶的墜地聲,從此空出來的座位……讓人不寒而慄。
花一樣的笑臉變成了一張張黑白照片,留給我們的除了悲痛,還有對教育的反思。
DE創始人付永先生說過: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是以「生命」為原點展開的一系列教育。」
世界上沒有想自殺的孩子,只有讓孩子想自殺的教育。
如果那位母親拿出和同齡人交際的三成態度來與孩子溝通,而不是又打又罵,那孩子也不至於有自殺的想法。
孩子的世界很小,在家裡面,父母就是全部。在學校,老師同學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傾聽是父母了解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的重要渠道。
如果那位母親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真誠、耐心地和孩子深入溝通,了解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知道產生的原因並表示理解,然後再解決,那可能將會是另一種結局。
作業沒完成,被老師、父母責罵……這些在我們成年人看來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事件發生後網上有一些評論: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這麼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太不珍惜生命了,動不動就自殺,這抗挫能力也太差了吧……
作為成年人,永遠不要以成年人的承受能力,去看待一個孩子。
有研究證明,孩子在幼年時期如果在親密關係中經常被指責批評,或長期處於情感被忽視的狀態,會導致大腦中一種叫「cortisol」的壓力荷爾蒙長期處於比較高的水平。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對於情緒調節和對抗能力就會下降。在成年後比較容易出現腦部失調,產生強迫性的成癮行為,比如酗酒、賭博、吸毒等。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過一句話:
「感受遠比所謂的事實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並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動機是什麼呢?理解彼此的感受,更容易建立融洽的親子間關係。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心態平和地分析問題,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玻璃心的孩子其實就是抗挫能力缺失帶來的性格缺陷,這部分孩子在收到外界的負面反饋時,常常會無法面對,無法接受,更無法調節自己。
老師、父母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應該從小打造好孩子在抗挫能力上的「修復力」。
父母的愛是抗挫能力最好的「修復力」。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講述了克裡斯和年幼的兒子相依為命,事業屢遇不順,妻子離他而去,但他咬緊牙關重新振作,處處向機會敲門,終於進入一家證券公司工作,從最底層的員工做到金融投資家。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說過:
「要想毀掉自己的孩子,首先應該做的是摧毀孩子的自尊,將孩子貶到卑微的地位上......當眾出孩子的醜,是殺手鐧。」
中國許多父母都很在意自己的面子,卻絲毫不懂得給孩子留面子。那位母親當眾打罵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受挫,無地自容,待母親離開後,默立了兩分鐘,突然爬上欄杆,一躍而下。
不論何時,在公眾場合請記得用尊重孩子的方式來處理事情。
打造好孩子抗挫能力的「修復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父母應該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吃苦的含義,建立從失敗到成功的心理彈性,增加孩子對困難的接受程度,才會讓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去挑戰人生路上的困難。
當孩子在挫折中受到打擊時,應該給孩子自我緩解,自我處理的修復時間,不能瞬間替孩子做善後下結論;要與孩子共同商議,加以引導,讓孩子自己選擇下一步。
集體環境中,每個人有著不同的優勢和劣勢,遊戲結果也不一定都是順心順意,家長應該多讓孩子接觸集體活動,接觸不同的外界環境,讓孩子具備對環境的快速適應能力,在今後更能快速調節自己的心理情緒。而集體活動有時候存在的競爭因素也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強大,更能看見自己的不足。
也請父母記住,處罰孩子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常選擇毆打。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講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長並獲得成功的事例,讓孩子以這些名人做榜樣,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師的榜樣作用,在孩子眼中,父母和老師非常高大,無所不能,他們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師」,教師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為樹立榜樣,增強孩子抗挫折能力。
孩子的成長如同一顆種子的成長,需要陽光、水等營養。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可能在孩子遇到每一個困難時都與他們並肩作戰,那我們就引導好孩子如何在遇到困境時生存,那他們就有能力成為自己人生故事中的英雄,永遠熱愛生活。
《活著》中富貴一輩子遭遇了那麼多打擊,他竟然全部都承受下來了。在他的生活裡偶爾也會有一些小美好,如果他沒堅持住自殺了,那後面那些美好他也沒機會感受了。
比起死來,生更有價值和意義!連死都敢,還不敢活嗎?
我是,關注我,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