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刻意的「抗挫訓練」,也能提升孩子面對挫折應變能力的方法
孩子的能力是各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很多時候孩子能力強並不是說只是學習能力強,而是情商高,抗挫能力強,這樣的人將來在社會上才能夠更好的適應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
現在的孩子很多時候都被家庭過度保護了,沒有經歷過什麼風雨,環境也不需要他們操心太多的事情,只要好好學習就夠了。雖然學習需要用心,但生活也不能全部任由家長來替他們打理好一切。
社會飛速發展,人們面臨的不僅僅是工作學習的壓力,更多的是來自很多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可很考驗心理承受能力的事情。
不要覺得這些的事情只有等長大了步入社會了才會遇到,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從出生之後就需要家長來鍛鍊這些能力。
情商和抗挫力是學校無法學到的知識,更多的需要家長的培養,但是所謂抗挫能力並不能使那種很刻意的對孩子施加壓力,更不是平時動不動就對孩子吼一吼喊一喊。
刻意的吃苦反而會適得其反,馬伊琍曾經就分享過自己錯誤的抗挫能力和延遲滿足的訓練,她很後悔曾經因為做了很多沒有經過科學驗證的延遲滿足的行為,從而導致了對孩子心靈的傷害。
不得當的抗挫能力訓練,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敏感,自卑和暴躁,從艱苦的環境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孩子的個性如果沒有發生變化,一切也是徒勞,那麼在物質豐富,環境穩定的今天,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提升抗挫力呢?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可能他們人生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鋼琴,繪畫,等等相應的興趣班了,可能是以興趣為開始,但是時間久了枯燥乏味的訓練讓他們對學習這件事產生了厭惡感,同時也在考驗著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耐心與親情。
其實這就是很好的抗挫訓練項目,不需要可以讓孩子去憶苦思甜,更不需要家長故意設置障礙讓孩子去經歷,當孩子產生厭惡情緒的時候,家長要敏感地感知出來,如果他們因為做不到而產生了挫敗感,父母要明白之所以他們會情緒失落,是因為想要把事情做好,是負責任的體現。
如果因為重複的枯燥訓練而產生了消極情緒,他們就是正在因為被突如其來的困境所壓倒。他很想努力,只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應付困難而產生了消極情緒。
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家長的訓斥和強迫,更不是一句「你很棒,加油」這種敷衍的鼓勵,而是實際的行動去幫助孩子走出情緒的困境,提升逆商。
孩子面臨挫折的時候,需要的是家長的看見和理解,首先要肯定他們的情緒,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複述一下孩子現在正在面臨的困境,讓孩子知道他們現在自己是因為什麼而煩惱和困惑。
家長的肯定能夠讓孩子自厭的情緒降低,如果能夠分享一下父母小時候和他們一樣的經歷,更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獨的。此刻孩子的內心一定會被消極情緒搞得很焦慮,家長先要安撫他們的情緒,讓孩子接受自己的焦慮和壓力,這樣才能進行下一步。
當孩子內心的情緒開始重新流動起來,而不是因為消極的壓力而阻塞的時候,家長就可以開始進行下一步的疏導了。
很多時候挫折教育的機會來之不易,因為並不是刻意為孩子造成的困難,所以家長要把握每一次機會,引導孩子學會面對困難和情緒。
在困難面前家長可以適當給孩子一些選項當做建議,但是也不要拒絕孩子自己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做的意思一方面讓孩子知道了家長對自己的問題有很認真的理解,但另一方面家長並沒有全面地控制自己,而是給予了足夠的尊重,相信他們自己的能力。
面對困難,孩子自己的選擇很重要,如果這一次他真的很不想練習鋼琴,那也不要太勉強,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來自家長的理解和鼓勵,這是他們下一次面對內心困難時候的勇氣來源。
其實有的時候家長的不強迫,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奮起之心,逐漸從挫敗感和情緒低落中走出來。
家長相信孩子能用自己的能力解決面前的困境,他們才能夠如家長所願,這才是正向循環。
在孩子情緒開始走向好的方面時,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適當引導,來完成面對挑戰的轉換。家長的引導不需要太刻意,鼓勵為主,加上適當的稱讚和表揚,增強孩子的信心。
讓孩子從剛才的沮喪,挫敗和無力感中逐漸邁向有掌控感,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
孩子的情緒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家長要著重引導他們儘快走出消極情緒,延長積極情緒,這樣才能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和成就感。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做不到,剛剛只是被困難和挫折困住了而已。
他們需要記住的是自己面對挑戰,克服困難的過程,家長需要做的其實並不多,重要的就是開始的理解和接納,之後的引導和鼓勵,僅此而已。
只要抓住生活中偶然遇到的挫折,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遠比刻意製造困難讓孩子經歷,又或者故意做一些舉措去延遲滿足效果要更好。
讓肯定和支持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家長的陪伴應該讓孩子變得內心更加篤定,而不是消極和挫敗。
所謂挫折教育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並不需要刻意的訓練,因為他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生活經驗也並不豐富,很有可能這些教育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適得其反。
而是在面臨生活中突發事件或者一些情緒低落的時候,家長抓住這些機會,讓他們能夠看見問題,勇於面對問題,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鼓勵,給出建議和反饋,從而逐漸樹立起他們面對挫折和困難的自尊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