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可能都留意到了這則報導,「廣西一六年級孩子因沒完成國慶假期的作業,先後被老師和家長批評責備後,跳樓不治身亡。」 事件一出,關於孩子的抗挫能力的話題,又再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而事實上,很多父母對抗挫能力的理解大多只是停留在無奈的感嘆:「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而缺乏對抗挫能力更深層的理解和認識,甚至對挫折教育存在著誤區。
認識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是一種受到傷害時能夠克服的能力,或者說是承受來自逆境壓力的能力,這種傷害或者逆境可以是源於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和遇到的境況。例如孩子走路摔倒了,把膝蓋擦傷流血了,此時的孩子不僅要面對身體上的痛苦,還有面對流血的恐懼,這種情形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逆境。抗挫能力這時候就會有所體現,抗挫能力強的孩子會拍拍屁股,站起來去尋求大人的幫忙,而抗挫能力差的孩子會在恐懼中痛哭,不知所措。又例如心理上的傷害,小寧和小軒同時開始學習圍棋,小寧剛開始的時候棋藝一直比小軒好,在相互對壘中,總是小寧勝出,後來小軒進步了,在對壘中小寧逐漸輸多贏少,這時候老師表揚了小軒,說小軒越下越好,已經超越小寧了。此時小寧面對小軒的進步和老師的評價,無疑是從一個優越的位置上跌了下來甚至被他人取代了,這局面對於小寧就是一個逆境,小寧的抗挫能力將會決定他是選擇努力進取還是退縮甚至放棄。
我們的家長希望對孩子傾注更多的關心,不讓孩子受到傷害,希望孩子從小不要經歷那些艱難或悲傷的事情,希望他們總像小太陽一樣開朗無憂無慮且快樂幸福。但期望孩子毫髮無損地成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痛苦的經歷,即使有特別快樂的事情,他們也無法體驗其中的快樂有多麼強烈和真切。於是有教育專家提出了挫折教育的理念,認為孩子需要接受更多的挫折才能在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競爭最終勝出。但在挫折的教育中,有一些必須指出的誤區,一旦陷入這些誤區,挫折教育將會是適得其反。
挫折教育的誤區
有些家長非常認同孩子只有經歷越多的挫折才會越堅強,於是像「狼爸爸」那樣逼著孩子在冰天雪地裡跑步,逼著孩子越野徒步等類似的做法屢見不鮮。這些人為刻意強加給孩子的挫折是對孩子的一種挫折教育嗎?我不能論證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起到積極的意義,但我認為這些做法不是挫折教育。這些有意的挫折背後當然是父母的用心良苦,但孩子幼小的心靈未必能理解和體會到父母的用心。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並且做出調整。而孩子面對挫折是需要勇氣和力量的,父母應該是給予孩子這份勇氣和力量去對抗挫折,但此時卻成了挫折的製造者,這會讓孩子不禁問自己「我拿什麼來抵抗挫折?」,從而令孩子產生對世界的恐懼。
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大量的自然而成的挫折,一次考試考砸了,一次比賽意外 輸掉了,一次與朋友鬧矛盾......這些都是孩子必經的挫折,當孩子經歷這些挫折時,父母引導 好孩子如何去承受這些就足以讓孩子變得堅強了。
並非如此!曉東從鞦韆上掉了下來,摔斷了手,在治療了一個月後才痊癒,但從此曉東再也不去玩鞦韆了,甚至一些略帶危險的玩耍,他也不敢去參與。如果說,受了傷害就會提高抗挫能力,曉東應該變得更加大膽才對。
因被同伴取笑、被老師或家長訓斥或因為某些事情傷心時,在感到孤獨無助等負面情境時, 只有正確認識這些情感並積極處理,才可能產生抗挫能力。例如亮亮一向都是學習標兵,但最近因成績下降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這個時候,如果亮亮再老師批評自己後,認為是因為自己無能或者是覺得老師不喜歡自己,所以才會被批評,那老師的批評就會讓亮亮產生不自信和自卑的心理;此時,唯有通過引導,讓亮亮認識到,老師批評自己,是因為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和可能,這樣才能讓亮亮在老師的批評下,提高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的核心是適應和調整能力
當孩子在身體上遇到傷害的痛苦時,父母能做的,只有用愛和關懷去化作勇氣和力量,注入到孩子的心靈去,幫助孩子抵抗痛苦。肉體上的痛苦也是有等級的,當孩子經歷過高等級的痛楚後,自然對低級的痛楚承受就會變得更容易適應。
而面對心理上的痛楚,孩子該如何去適應呢?文中開頭提到的孩子因沒做完作業受到了批評,我們不是要求孩子去「適應批評」,把老師和父母的批評當作耳邊風,而是需要引導孩子認識為什麼老師會批評他,以後該怎樣做才能按時完成作業。
抗挫能力的核心是適應和調整,關於這一點,有個很好的例子。不久前,我家房子外牆需要做防水,師傅需要用電鑽打開牆面,電鑽就一會「突突突」一會「突突突」地響,吵得兒子根本沒法做作業。兒子走過來抱怨說:「電鑽太吵了,我沒法做作業!能不能讓師傅停下來?」 對於這個環境,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而這樣的環境造成了兒子心煩意亂,不能正常做作業,此時的噪音就是兒子要面對的一個逆境。於是我建議他,當電鑽響起時,我們就一起唱歌,比比誰唱得更大聲。兒子接受了我這個建議,電鑽又響起了,兒子放開喉嚨喊出了「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邊唱邊做著作業,很快兩首歌下來後,當電鑽再想起時,他已經不需要通過歌唱來抵抗噪音了,顯然已經他已經從剛開始的煩躁中走了出來,並且適應了噪音的幹擾。這就是一個提高孩子抗挫能力的過程。
在抗挫教育中,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情感是抗挫教育是否有效的前提,切莫為了教育而教育,更不能因此而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莫讓孩子成為一個「強壯的懦夫」。(指一種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大,但內心非常脆弱的人)
【我是年九,一個親子閱讀和家庭教育雙證指導師,致力於如何培養孩子的情感能力,歡迎關注我 ,每天學習一點培養兒童情感能力小知識。歡迎有關於親子閱讀和家庭教育的問題諮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