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覺得家裡的孩子在抗挫跟樂觀方面是不是有足夠的能力呢?您平常又有些什麼幫助孩子培養樂觀抗挫的能力呢?有一個媽媽留言她在這方面的困惑,她非常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所以她就一直鼓勵跟表揚孩子,然而她發現自己的孩子害怕失敗,一碰到挫折就容易放棄。例如如果孩子在學校參加跟別人一起的賽跑,如果沒有跑得很好,他下次就再也不願意跑。怎麼說他都不願意再去參加跟嘗試。媽媽很困惑,一直鼓勵式教育反而沒有養育出內心樂觀、有抗挫能力的孩子。
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要談的是怎麼教孩子有樂觀跟抗挫能力。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樂觀跟抗挫能力要從小就開始培養,六歲以前爸爸媽媽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要培養幼兒的樂觀能力有三個重要的基礎,第一個是掌控感,也就是孩子是否認為自己是有能力,能夠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周遭,以及影響事情發展的結果,這個叫掌控感;第二個是積極緒,指的是孩子不是假裝快樂,而是因為他真的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到一些事情而產生的積極情緒。第三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解釋風格,指的是說孩子當事情做得很好或者是很不好的時候,他是用什麼方法來解釋這個事情的結果的,這個解釋風格本身就說明了孩子是悲觀消極的還是積極樂觀的,也會影響他面對未來的希望。
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有三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第一個是永久性,第二個是普遍性,第三個則是個人化。
第一個永久性的意思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樂觀跟悲觀的人去解釋這個事情的影響有多永久。可例如如果發生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讓人失望的結果,那麼樂觀的孩子相信壞事情的發生只是暫時的,但是悲觀的孩子就會把它變成是一個永久性的災難。如果孩子在碰到挫折的時候,他常常說的話是我永遠或者我從不,用這樣子的話來解釋他的這次失敗,他就比較屬於是悲觀型的人。但如果孩子描述失敗的時候,把失敗的原因限制在一定的範圍裡,代表孩子在這個部分有比較樂觀的解釋風格。
第二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普遍性,這邊所說的是樂觀跟悲觀的人在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他們是如何來解釋這個負面的效果有多普遍。例如有些孩子在碰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把他認為不好的缺點以偏概全,而樂觀的孩子不會將不好的情況局限在這一個單點上,否認它是一個普遍性的失敗。
第三個維度叫做個人化,這個指的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是習慣把所有的事情的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就叫個人,還是歸到周遭環境以及別人身上。樂觀跟悲觀的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嗎?如果發生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悲觀的人習慣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習慣性自我責怪,那個壓力感巨大,當然對於自己的自尊以及對未來的期望都會有非常負面的影響。而樂觀的人在發現事情的發展不太理想的時候,則是會承擔該有的責任。我們不是鼓勵孩子去推卸責任,而是當孩子很容易因為挫敗而難受的時候,爸爸媽媽應該關注他的個人化的歸因傾向是不是太濃,是不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
要培養一個樂觀的孩子他需要什麼能力?首先它需要有掌控感,第二需要有能力因為自己的表現而開心,第三要能夠有樂觀積極的解釋風格;在解釋已發生的事情的時候有三個重要的維度,第一個是永久化,第二個是全面化,第三個是個人化。我們了解了樂觀跟悲觀的孩子面對事情的時候會有了不同的反應,以及所需要的能力之後,爸爸媽媽們要更注重觀察和引導,育兒教養伴隨孩子的一生,大家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