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加入百合媽媽讀書會!
文|百合媽媽
這幾天一直在持續關注繆可馨事件,說實話在網上看到這個事件的第一時間,就覺得心情特別沉重,有特別多的話想說,但是一直按捺著自己的情緒,期待時間能夠讓我們更客觀地看到真相,可以聽到一個確切的結論或是聲音,讓我們清楚地明白她選擇放棄生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但是,事件在不斷發酵,真相卻依然撲朔迷離,有消息稱是老師不當的教育方式所致,也有消息稱老師是無辜的,有消息稱孩子父母沒有培養好孩子的抗挫能力,也有消息稱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很民主……
到底是什麼壓垮了孩子內心的最後一道防線,也許只有孩子自己最清楚,死者已逝,此刻,我們能做的除了反思,還是反思。
孩子,別走!
類似的悲劇其實並不鮮見,前段時間網課期間,就曾有一位初三女孩,因為被老師踢出釘釘群,而選擇從家中16層樓頂跳下。
這些如花生命的隕落,必然是因為他們卡在了生命的通道裡,進入了一個沒有出口的死循環,承受了本不該由他們來承受的壓力,死亡也許是他們唯一的解脫。
雖然我們無法斷定老師是否就是始作俑者,但這其中必然有一部分是老師的原因。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名老師,大多工作十分繁忙,不僅肩負著沉重的課業壓力,來自於生活的、經濟的壓力也不小,為了增加收入辦補課班來貼補家用的老師不在少數,雖然政策不允許,但大部分家長礙於情面,或者為了得到老師對孩子的特殊照顧,大多暗許並支持老師的這一行為,所以補課之風滋長的土壤確實是存在的。
網課期間隕落的如花生命!
一個班級有幾十個孩子,老師很難一碗水端平,必然會出現厚此薄彼的現象,除卻個人喜好,家長與老師的關係遠近便直接影響了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
號稱「馬屁精」一類家長的孩子必然會受到老師的特殊照顧,座位靠前、悉心關照,追隨老師「補課班的」一類孩子也必然深得老師之心。那些既不會拍馬屁,又不能給老師增加收益,還很有個性的一類孩子就成了老師的「眼中釘」,也成了老師情緒的收納者,老師如果有什麼壞情緒就有可能發洩到這些孩子身上,老師的壓力也自然轉嫁到了這些無辜的孩子身上,充當了「替罪羊」、「犧牲者」,繆可馨一類的孩子可能就會身在其中痛苦不堪。
一次兩次還好,但通常一位老師帶一個班級要好幾年,長年累月下來,孩子的內心怎麼可能不扭曲、不崩潰!
這作文改的什麼玩意兒!
從新聞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出繆可欣的家庭教育還是很科學的,父母很尊重孩子,給了孩子一個民主的家庭環境,越是這樣的孩子越有靈性,被老師以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褻瀆,孩子的內心必然是很分裂的,再加上他們年紀尚小,不知道如何面對與化解這種情緒,就很容易走極端。
那麼,問題來了,當孩子遭遇了這樣的處境的時候,他的身旁是否哪怕只有一個堅定的支持者?
答案是「沒有」,如果只有一個,哪怕聲音再微弱,孩子的困惑終還有一個出口。
在我們傳統教育理念之下,大多數人都認為老師就是絕對的權威,關於這一點想必孩子是能感受到的。鑑於此,孩子就算覺得自己對、老師錯,也不敢對抗權威,而只能認為是自己錯、老師對,但是孩子的內心又分明覺得自己是對的,於是百思不得其解,孩子必然苦惱不堪。
千萬不要高估了某些老師的職業素養!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有足夠的覺察,能夠發現孩子的異常,能夠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幫助孩子處理情緒、解決困惑,孩子也不至於走向絕路。悲哀的是,大多數家長雖然對老師頗有不滿,卻敢怒不敢言,大多選擇了隱忍、迎合、說好話、巴結,很自然地站到了老師的一邊。
連至親的人都選擇在權威面前低下了頭,都選擇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孩子還能依靠誰?
絕望、無助,最終讓這些澄澈無暇的生命選擇了放棄。
可以像這樣一直和孩子堅定地站在一起嗎?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很了解孩子,但事實卻血淋淋的打臉,我們或許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
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他需要一個足夠強大的盟友來幫助他渡過難關。這套由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博士編寫的《小學生心理漫畫》可以幫助解決孩子整個小學階段會出現的各類心理問題。包括剛進校園怎麼認識新朋友,和關係不好的同學如何相處,萬一被老師批評了該怎麼辦?
從孩子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選用漫畫代替了大段文字,非常切合孩子的口味,孩子無形中就可以學會遇到問題應該如何去適應和改變。孩子讀完定會有豁然開朗之感,他們會發現,「原來這件事情我還可以這麼想、這麼做」,真正達到自助解憂的目的。
這套書不僅對孩子有用,對於大人來說也有很大的用處,一方面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另一方面還能用來教育孩子。
再來談抗挫能力,什麼叫抗挫能力,抗挫能力不是說,你人為的給孩子創造一些壓力、磨難,讓孩子去經歷,就是鍛鍊孩子的抗挫能力。
父母能夠給到孩子最好的抗挫能力,是給孩子無條件的真愛,給孩子情感上的回應與支持,給他足夠的面對磨難與挫折的底氣,讓他有能力對抗世間的風雨。
孩子還只是個孩子,他們年齡尚小,還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和強大的自我功能,還需要來自於他們最信任、最依賴的人的幫助與引領。當孩子內心的感受與需求能夠得到回應的時候,他們必然會擁有強大內心和幸福感。
我有一位朋友是心理諮詢師,她的孩子在學校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在和老師溝通無果的情況下,果斷選擇了讓孩子暫時休學,然後轉學。後來,孩子到了新學校後,這些問題便消失了。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只是把目光全部放在成績上,片面地認為讓孩子休學或者轉學,會影響成績,殊不知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全。
一段時間的暫停並不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多大的影響,但一個庸師卻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在孩子擁有了良好心理的前提下,成績必然會慢慢提升,將來也必定能夠擁抱幸福、快樂飛翔。
我們和你站在一起!
那些指責孩子抗挫能力差的大人,都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我永遠站在孩子的一邊,永遠站在弱者的一邊,唯願繆可馨事件不再發生。
關注,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陪孩子一起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