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2020-11-15 睿智燈塔App



被一個人深深的愛著,將給你力量,而深深地愛一個人,將給你勇氣。

——宮崎駿《哈爾移動城堡》


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讓我們有底氣去追逐詩和遠方。


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讓我們有勇氣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父母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

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底氣。



電影《奇蹟男孩》(同名暢銷書)中的小主人公奧吉,是一個天生臉部畸形的小男孩,在歷經27次手術後終於活下來了,卻不得不面對難以修復的「醜陋」容貌。



即使如此,在他10歲以前,他一直活得很快樂。

媽媽放棄自己的學業和事業,全身心投入到對他的治療、照顧和教育中;爸爸總是給他男人式的鼓勵,講一些暖心的小笑話,陪他看《星球大戰》。

然而,10歲那年,奧吉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母決定送他去學校接受正常的教育,他需要面對家以外的世界。同學們會不會嘲笑他,別人總是盯著自己看怎麼辦,能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

他要面對一連串的未知。

意料之中,初入學校的他,感受到了同學的嘲笑和排擠,女同學會竊竊私語「碰到他會傳染上病菌」,男同學會說「如果我長成他那樣,我覺得我會自殺」,他很懊惱。



媽媽卻堅定地告訴他:「你並不醜,奧吉。」

「你是我的媽媽,才這麼說。」

「正因為我是你的媽媽,所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為我才是最了解你的人。」

然後,媽媽溫柔地跟他解釋臉上的疤痕:「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有印記,比如我的皺紋,我的白髮,它們就像一張張地圖,告訴別人我去過哪兒,經歷過什麼。」

爸爸把他不肯離手的頭盔偷偷藏起來,鄭重地告訴他:「我想要看到你的臉,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愛它。」

爸爸媽媽的肯定和鼓勵給了奧吉直面挫折的勇氣和信心。他開始嘗試著跟同學、老師相處,嘗試著融入學校生活。



經歷過背叛、難過、悲傷……最後,憑藉自己的勇氣和善良,一點點去感染身邊的人,一步步獲得友誼和尊重,並獲得了學校的畢業勳章。

這個大家心目中的「奇蹟男孩」所有的底氣,都來自父母對他深深的愛。那些毫無保留的愛,給了他源源不斷的能力和安全感,成為他成長路上最美的底色,讓他用勇氣和力量去直面生活的一切。



然而,中國式父母不缺乏對孩子的愛,但是,卻缺少對愛的表達。

明明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但是卻從來都不說。

明明是關心孩子的身體,說出口的卻是:「多穿點衣服,感冒了看我不揍你!」

明明為孩子而驕傲,說出的卻是:「哪裡哪裡,他還差得遠呢。」

明明很愛孩子,卻總是用指責代替擁抱。

所以很多孩子,童年時在期盼父母的肯定,青年時在和父母對抗,中年時才感受到父母從不言說的愛。




去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爆了整個暑期檔,在中國的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刷屏。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如此勵志的哪吒卻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擁有這樣的心態。

當哪吒被申公豹告知,自己並不是父母口中的靈珠,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魔丸,並且即將在三周歲生日這天遭受天劫,從此神魂俱散,哪吒表現出來了極度的憤怒。



他用申公豹告訴自己的咒語,解開了身上的乾坤圈,讓魔丸的力量全部釋放了出來,在魔丸力量的影響下,哪吒喪失了全部的理智。

值得慶幸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沒有讓哪吒犯下大錯,也給哪吒後期對抗天命留出了轉圜的餘地。

而當哪吒得知,父親給自己的平安符,竟然是從自己出生時,就已經求取來的換命符。


原來,父親早在自己出生起,就已經在替自己考慮未來的出路了。

那一刻,哪吒才真正明白,父親對自己的嚴格教育,不是為了把自己關起來以保全他總督大人的名聲,而是真正的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


為了讓自己在三歲以後,即使再也沒有了父親的教導,依然能夠懂得做人的道理,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如果說,哪吒沒有在魔丸的影響下釀成大禍,是得益於李靖夫婦的悉心教導。

那麼,哪吒在最後選擇對抗天命,則是得益於李靖夫婦對哪吒的愛。

因為你愛我,認可我,所以,我絕不能辜負你們的期待,所以哪吒才有了對抗命運的勇氣。


但是,假如哪吒不是因為偶然得知了這一事情的真相,後面的劇情可能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了。


他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喪命於天雷之中。



對於哪吒是這樣的,對於其他的孩子,也是這樣的。


孩子不懂含蓄,不懂父母指責下的期盼,謙虛下的驕傲,他們只知道指責代表不滿意,謙虛代表不認可。

要想孩子有幸福的童年,父母不僅要明明白白的「偏愛」孩子,更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被愛的,這樣的孩子,一生都有底氣。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用到智慧,所謂智慧父母,就是找到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然後想出有效的方法進行解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睿智燈塔」,一個有溫度的家庭教育知識傳遞者,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家庭教育知識,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睿智燈塔」。

相關焦點

  • 睿智燈塔-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父母毫無保留的愛,讓我們有底氣去追逐詩和遠方。父母毫無保留的愛,讓我們有勇氣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父母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是孩子生命中最大的底氣。電影《奇蹟男孩》(同名暢銷書)中的小主人公奧吉,是一個天生臉部畸形的小男孩,在歷經27次手術後終於活下來了,卻不得不面對難以修復的「醜陋」容貌。
  • 切記:父母給予愛,與孩子能否感受到愛,是兩碼事
    「明明對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似乎壓根兒就不領情,反而變得很對抗」,很多父母始終不明白這一點。一部分人內心給自己的答案是:就是孩子不懂事唄,這是孩子的問題(父母沒有錯),所以其內心不免有責怪、埋怨和無奈!事實如何呢?
  • 輕聲細語的愛意語言,更有利孩子成長,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與其浪費時間不交流,不如我們要學學如何將自己的愛表達出來,不僅僅是表現,還要直接說出來,比如說一個媽媽在孩子睡覺前都會摸摸孩子的頭,「好孩子,媽媽愛你,快快睡覺」等等,而孩子潛移默化接受到愛的信息,當一天晚上媽媽又說著同樣的話,孩子也就突然回答「媽媽,我也愛你」相信作為母親是感動的!而孩子也在這個過程感受到愛,也學會愛!
  • 父母恰到好處的幫助,才能讓孩子在獲得愛的同時也感受到尊重
    孩子的成長環境是有足夠優渥條件的,但父母的過度關心和教育,恨不得整天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愛變得畸形。最終他們就會明白生命中最寶貴和最重要的是什麼。過度的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父母但又恨家長,因為在家裡可以對家人頤指氣使,可出了家門卻成為了毫無自理能力的軟弱的人。如果孩子事事都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做好做對,那麼他們長大之後總有一天需要在面對沉重的打擊之後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 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孩子小,主要是以感性認識為主,所以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點做起: 一、愛要說出來。 中國人的性格沒有西方的放得開,對「愛」這個字難以啟齒。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的愛大都是「愛在心裡」。
  • 致家長:「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而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愛的能力。我們普遍認為,愛孩子,就是關心孩子。高爾基說,愛孩子,是老母雞就會的事情。孩子成長的每一天都在接受愛:父母的愛,親友的愛,老師的愛,甚至陌生人的愛。但愛是相互的,要接受也要給予,一味地接受只會讓孩子變得貪婪自私。所以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更應該讓孩子學會給予愛,學會關愛身邊的人。對父母來說,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愛的能力。
  • 父母要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天生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天生的,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感情、如何理性地去愛孩子,卻是需要所有的父母學習和重視的。新手爸爸媽媽很多時候真的不夠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在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時常常會莫名其妙、手足無措,因為初為父母的角色,誰都沒有經歷過育兒「崗前培訓」,孩子出生時更沒有附帶「說明書」,所以育兒路上也只能是邊學習、邊摸索、邊實踐,不知不覺間孩子長大了,家長似乎才學會如何去對待孩子。
  • 養廢一個孩子,只需要父母的愛毫無原則
    父親毫無原則地寵溺兒子,使他毫無責任心,不尊重長輩,眼裡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孩子來到世上白紙一張,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溺愛無度,他便恃寵而驕,從此誰都不放在眼裡,心安理得啃老,因為他知道父母會給自己兜底。
  • 《送你一朵小紅花》觀後感:世間唯有父母的愛毫無保留
    最近,熱映的《送你一朵小紅花》可謂賺足了觀眾的眼淚,故事講述了兩個平凡家庭抗癌的故事,易烊千璽所飾演的韋一航是一個身患腦癌的少年,而影片中父母對孩子的愛也讓我們感動不已。父愛可能是沉默的 但卻是最深厚的影片有一段情節,韋一航覺得自己拖累了父母,他說:「我再不逃出去喘口氣,我還不如去死。」當聽到孩子說出自己最聽不得的那個字,爸爸一氣之下扇了他一個耳光。但爸爸始終是那個愛得深沉的爸爸,沒控制住情緒打了兒子的父親,深夜還是忍不住去給孩子送藥,不知所措的爸爸,手顫抖著解開塑膠袋,只好用不斷地叮囑來表達,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藥的吃法。
  • 正確表達,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
    父母覺得這就是對孩子的愛,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恰恰相反。孩子不懂抽象的愛,他們只知道自己需要陪伴和擁抱,需要親熱和誇獎。當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時,往往會出現迷茫、自卑等情緒,嚴重的還會出現逆反情緒,故意和父母對著幹或者乾脆不搭理父母。
  •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孩子感受到的愛才是愛,讓他明了你的愛
    你讓他吃早餐,他認為你管的太死板了,有這時間還可以多睡一會兒;你讓他堅持鍛鍊,他認為你是在折磨他;你讓他上課外班,他認為你剝奪了他的休息時間……有人說衡量一個父母有多愛孩子的標準,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孩子感受到了多少。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要一直保持對孩子的好奇心,去探索他的所需、所想。你的愛出現的恰到好處,他才能感受到。
  •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你覺得孩子能感受到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父母對孩子特別的關愛和重視,無論什麼物質條件,都會極大地滿足,可是有些孩子卻表現得令人擔憂,他們有的對父母冷淡漠視,他們有的和父母對抗,有的還特別叛逆,這個時候父母們就納悶了,我們這麼愛孩子,可是孩子卻這麼冷漠,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嗎?
  • 智慧父母: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有的問題,隨著孩子的長大而自然消失,但是有的問題隨著孩子的長大而面臨巨大的挑戰。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教養能夠做到對孩子的有效控制,孩子長大後,父母越來越很難控制。這才會出現當下一些熱門的話題,如「親子關係問題」、「孩子性格培養」、」孩子情商訓練「等。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找到孩子的天賦潛能以及孩子的優勢和劣勢,做到因勢誘導、優劣勢互補和因材施教。
  • 你真的「會」愛你的孩子嗎?
    愛自己的孩子,且毫無保留的去愛自己的孩子,相信每個父母都是這樣的。而且不僅僅是愛,簡直就是傾注全部的愛在孩子身上。但是很多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愛是相互的,在你給孩子愛的同時,孩子感受到了嗎?他是否也學會了愛?學會了怎樣去愛?
  • 這個社會沒有人會毫無保留的愛你
    記得中間有一段他在醫院對媽媽說「你們只在乎你們自己」,在他們三個人的家庭裡,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委屈的一方,而之所以互相不理解,也正是由於每個人都並沒有毫無保留的愛對方,毫無保留的愛是純粹的,不計較得失的。
  • 看完鄧超和女兒的聊天記錄後,才發現孩子的愛才是最毫無保留的
    從古至今大家都在歌頌父母的偉大,家長對孩子有多好,但是大家卻忽視了孩子對家長的愛,很多家長雖然將孩子生了下來,卻沒有真正好好養育他們,而且孩子的出生其實都是父母決定的。都說家長是最愛孩子的,但是還是有很多家長經常打著愛孩子的名義去傷害他們,有的家長會讓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不管什麼事情都需要孩子順從自己,以此找到自己的價值。
  • 中國台州網丨為何有些父母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明明父母對孩子傾盡所有,但是孩子卻感受不到愛。甚至疫情讓孩子和父母的物理距離近了,孩子和父母的心卻愈發遠了。華東師範大學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麒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觸到太多這樣的父母和孩子。其實並非孩子不知感恩,而是家長表達愛的方式出了問題。如何正確地愛孩子,正確地表達愛,對於所有家長來說,是一門必修課。
  • 懂孩子比愛孩子更重要!
    孩子是我們每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引導,為了使我們的孩子更加健康茁壯的成長,今天給各位家長分享三條建議,希望我們更懂孩子,共創孩子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建議一:無論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你都要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因為在小孩子的心中,父母是他們的一切!
  • 讓孩子懂得分享愛,不能有求必應,更不能「無求先應」
    身為父母最成功的愛,就是讓他們愛更多的人教育孩子就是家長不斷提高的過程,如果能夠在這期間,讓孩子學會如何愛更多的人,那就是最成功的教育。愛是無私和偉大的,而對於孩子來說,更需要讓他們學會這一點。很多時候家長只知道愛自己的孩子,但這同時只能讓孩子學會自私,認為所有的愛都應該給自己。
  • 育兒:培養孩子,懂比愛更重要
    孩子上學,幫著背書包、記作業;孩子寫作業,爸爸媽媽在一旁陪著、盯著;老師布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著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說盯著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事務。對孩子期望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