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的關注對孩子是一種傷害,錯誤的愛會阻礙孩子成長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好的未來,在他們教育的過程中會傾盡全力,能夠自己掌握的事情就絕不假他人之手,但有的時候家長的包辦和代勞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幫助,而是傷害。
錯誤的愛有的時候是一種軟暴力,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家長。很多時候家長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甚至會成為他們成長的阻礙,關鍵就在於父母能不能夠適度地關心和照顧孩子,而不過度。
並不是以愛之名的照顧就可以不顧孩子的感受,肆無忌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不能讓對方感覺更好。
從幼兒園到大學,太多的父母以關心照顧之名對孩子的人生橫加幹預,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沒有主見,家長沒有教育方向。
孩子的成長環境是有足夠優渥條件的,但父母的過度關心和教育,恨不得整天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愛變得畸形。
家長所謂的乖就是父母說什麼孩子就是什麼,不反駁不反抗,這樣最容易讓孩子變得人云亦云毫無主見和自己的看法,將來步入社會之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父母將自己的關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並不是不對,而是要在過程中明白什麼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並不是家長說什麼孩子就聽,而是他們在能夠共情的基礎上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他們早晚有一天要走出家門去經歷風雨見世面,就像小鳥一樣學會無論在多麼惡劣的條件下都要飛翔。
就像走路一定要學會飛翔一樣,小鳥不學會飛,之後就沒有辦法和鳥群一起遷徙。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學著讓他們獨立。
現在的父母都把孩子當作寶貝,不僅不會讓他們學著自己拿主意,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反而事事都想要為孩子出頭,希望他們一切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吃苦,但如果現在他們不吃苦,將來可能會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學會什麼是獨立和忍耐,後半生都在吃苦中度過。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獨立意識,不懂得判斷是非,那麼將來也沒有辦法自己經歷風雨,經歷磨難。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沒有辦法獨立成長,需要父母操心的地方越來越多。
現在的孩子有健康的體魄,卻沒有成熟的頭腦,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不是全面的保護,而是適當的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事情去成長,而不是事事都為他們操心勞力。
家長不能以愛的名義,將孩子圈養在身邊,把他們當成唯一的情感寄託,什麼都圍著孩子轉。
很多分離焦慮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沒有辦法放下孩子,其實他們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遠超於家長所想像的,孩子有自己的天空和未來,身為家長應該學會放手而不是事事都為孩子包辦,用種種藉口圍著孩子轉。
孩子的無能有時候就是父母一手造成的,如果家長能夠明白孩子是有自我獨立能力的,那麼就能更好地對孩子做出客觀理性的教育,而不是把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一股腦地強加於他們身上。
讓孩子獨立,給他們自由,相信孩子能在風雨中勇往直前,用寬闊的胸襟去包容孩子的錯誤,以欣慰的笑容去接受孩子改正錯誤。最終他們就會明白生命中最寶貴和最重要的是什麼。
過度的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父母但又恨家長,因為在家裡可以對家人頤指氣使,可出了家門卻成為了毫無自理能力的軟弱的人。
如果孩子事事都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做好做對,那麼他們長大之後總有一天需要在面對沉重的打擊之後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小時候孩子的願望家長能夠輕易幫助他們實現,但是等到年紀漸長之後,願望越來越大,家長能力所不能及之後,更多的是孩子的失望和怨恨。
在家中被溺愛的孩子,離開家之後一定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因為他們習慣了別人替自己做事,在家庭和社會之中孩子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從而引發更大的失落感,導致問題的發生。
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堅信即使自己遭受到了挫折,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的。
這就是不同家庭環境下產生的兩種不同教育結果,不要認為孩子的怨恨沒有緣由,其實在很小時候就因為家長的寵溺而埋下了種子,父母的保護有的時候對孩子來說是堅硬的外殼,但過度的約束就會變成他們成長道路上的阻礙。
在成長的道路上,家長最難做到的就是要給孩子適當的愛,作為父母要給他們恰到好處的關注,不要以愛的名義將過多的需求強加到孩子身上,以至於讓孩子被愛綁架。
一個孩子摔倒後的反應,完全取決於大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一旦摔倒之後孩子會出於自然反應哭幾聲,但如果此刻大人神情慌張地衝上去一把將孩子抱起來,並且不斷地安慰,反而會讓孩子哭得更厲害。
很多時候父母過度的愛會讓他們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感受,失去了自我擔責的訓練機會。這樣的情緒累積起來之後,孩子會將情緒擴大並且作為常態,並且延伸出對父母的不屑一顧。因為家長經常將孩子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從而導致了他們對自己重要性的錯誤理解。
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父母都在誇張地做出反應,從而讓孩子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待遇到的問題。家長可以表示關切,但沒有必要因為過度的關注而破壞孩子自我感知系統,更不能用溺愛讓孩子變得無能。
父母適當的援手才能讓孩子在獲得愛的同時也感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