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恰到好處的幫助,才能讓孩子在獲得愛的同時也感受到尊重

2020-10-03 春花育兒

過多的關注對孩子是一種傷害,錯誤的愛會阻礙孩子成長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有更好的未來,在他們教育的過程中會傾盡全力,能夠自己掌握的事情就絕不假他人之手,但有的時候家長的包辦和代勞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幫助,而是傷害。

錯誤的愛有的時候是一種軟暴力,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家長。很多時候家長的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甚至會成為他們成長的阻礙,關鍵就在於父母能不能夠適度地關心和照顧孩子,而不過度。

並不是以愛之名的照顧就可以不顧孩子的感受,肆無忌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不能讓對方感覺更好。

從幼兒園到大學,太多的父母以關心照顧之名對孩子的人生橫加幹預,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沒有主見,家長沒有教育方向。

孩子的成長環境是有足夠優渥條件的,但父母的過度關心和教育,恨不得整天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的愛變得畸形。



家長所謂的乖就是父母說什麼孩子就是什麼,不反駁不反抗,這樣最容易讓孩子變得人云亦云毫無主見和自己的看法,將來步入社會之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父母將自己的關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並不是不對,而是要在過程中明白什麼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並不是家長說什麼孩子就聽,而是他們在能夠共情的基礎上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他們早晚有一天要走出家門去經歷風雨見世面,就像小鳥一樣學會無論在多麼惡劣的條件下都要飛翔。

就像走路一定要學會飛翔一樣,小鳥不學會飛,之後就沒有辦法和鳥群一起遷徙。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學著讓他們獨立。

現在的父母都把孩子當作寶貝,不僅不會讓他們學著自己拿主意,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反而事事都想要為孩子出頭,希望他們一切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很多父母都害怕孩子吃苦,但如果現在他們不吃苦,將來可能會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學會什麼是獨立和忍耐,後半生都在吃苦中度過。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獨立意識,不懂得判斷是非,那麼將來也沒有辦法自己經歷風雨,經歷磨難。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沒有辦法獨立成長,需要父母操心的地方越來越多。



現在的孩子有健康的體魄,卻沒有成熟的頭腦,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不是全面的保護,而是適當的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事情去成長,而不是事事都為他們操心勞力。

家長不能以愛的名義,將孩子圈養在身邊,把他們當成唯一的情感寄託,什麼都圍著孩子轉。

很多分離焦慮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沒有辦法放下孩子,其實他們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遠超於家長所想像的,孩子有自己的天空和未來,身為家長應該學會放手而不是事事都為孩子包辦,用種種藉口圍著孩子轉。

孩子的無能有時候就是父母一手造成的,如果家長能夠明白孩子是有自我獨立能力的,那麼就能更好地對孩子做出客觀理性的教育,而不是把自己認為對孩子好的事情一股腦地強加於他們身上。

讓孩子獨立,給他們自由,相信孩子能在風雨中勇往直前,用寬闊的胸襟去包容孩子的錯誤,以欣慰的笑容去接受孩子改正錯誤。最終他們就會明白生命中最寶貴和最重要的是什麼。

過度的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父母但又恨家長,因為在家裡可以對家人頤指氣使,可出了家門卻成為了毫無自理能力的軟弱的人。

如果孩子事事都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做好做對,那麼他們長大之後總有一天需要在面對沉重的打擊之後才知道怎麼做是對的。



小時候孩子的願望家長能夠輕易幫助他們實現,但是等到年紀漸長之後,願望越來越大,家長能力所不能及之後,更多的是孩子的失望和怨恨。

在家中被溺愛的孩子,離開家之後一定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因為他們習慣了別人替自己做事,在家庭和社會之中孩子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從而引發更大的失落感,導致問題的發生。

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堅信即使自己遭受到了挫折,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的。

這就是不同家庭環境下產生的兩種不同教育結果,不要認為孩子的怨恨沒有緣由,其實在很小時候就因為家長的寵溺而埋下了種子,父母的保護有的時候對孩子來說是堅硬的外殼,但過度的約束就會變成他們成長道路上的阻礙。

在成長的道路上,家長最難做到的就是要給孩子適當的愛,作為父母要給他們恰到好處的關注,不要以愛的名義將過多的需求強加到孩子身上,以至於讓孩子被愛綁架。

一個孩子摔倒後的反應,完全取決於大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一旦摔倒之後孩子會出於自然反應哭幾聲,但如果此刻大人神情慌張地衝上去一把將孩子抱起來,並且不斷地安慰,反而會讓孩子哭得更厲害。

很多時候父母過度的愛會讓他們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感受,失去了自我擔責的訓練機會。這樣的情緒累積起來之後,孩子會將情緒擴大並且作為常態,並且延伸出對父母的不屑一顧。因為家長經常將孩子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從而導致了他們對自己重要性的錯誤理解。

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父母都在誇張地做出反應,從而讓孩子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看待遇到的問題。家長可以表示關切,但沒有必要因為過度的關注而破壞孩子自我感知系統,更不能用溺愛讓孩子變得無能。

父母適當的援手才能讓孩子在獲得愛的同時也感受到尊重。

相關焦點

  • 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孩子小,主要是以感性認識為主,所以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點做起: 一、愛要說出來。 中國人的性格沒有西方的放得開,對「愛」這個字難以啟齒。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父母的愛大都是「愛在心裡」。
  • 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這本書以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的18個教養誤區為主線,幫助家長們識別育兒誤區,遠離不必要的焦慮,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多家專欄的定期撰稿人,同時也是十幾年的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
  • 教養孩子3個誤區,你中了嗎?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才能滋養他們
    雖然我們的孩子將來未必能成為楊絳,但楊絳父親這種對孩子的尊重還是很值得學習的。其實現在很多父母缺的恰恰就是這一點:不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發展特點,只顧一味拔苗助長。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麗莎·舒格曼給家長展示了5-8歲孩子的18個教養誤區,並詳細分析支招,讓父母們跳出養育完美孩子的教養陷阱,真正擺脫育兒焦慮。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五歲的孩子300以內的加減法需要思考才能算出,六歲的孩子奧數才刷到四年級,七歲的孩子只會幾百首詩詞,這些在普通人看來已經非常牛的成長,卻還是讓他們的父母們夜不能寐,焦慮不安。如何才能在育兒的道路上不那麼焦慮?如何才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和陪伴孩子的成長?如何更好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焦慮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特有的問題。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下文簡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焦慮的父母在美國也很普遍,「虎媽」、「鷹爸」無處不在。同時,她也是十幾年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在書中,作者以十幾年從事兒童教育的實踐經驗,結合一個個案例,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旨在幫助家長們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直面父母的焦慮,從而改善親子關係,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
  • 《沉默的孩子》:殘障兒童真正需要的照顧,是恰到好處的尊重
    喬安妮幫助莉比學習唇語和手語,有了手語的幫助,莉比學習得很快,人也變得開朗了。可父母覺得莉比學會唇語比手語有用,希望莉比能和其他孩子溝通,於是終止了她的手語學習課程。後來,父母把莉比送到普通學校,因為無法交流,她沒辦法融入集體。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後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正好在這個階段給了我很多心理緩衝。在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裡,麗莎 • 舒格曼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旨在幫助家長們真正地遠離育兒煩惱、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雖然這本書是主要針對5-8歲孩子家長寫的家庭教育指導書,然而對於現在孩子已經讀初中的我而言,仍然具有極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孩子感受到的愛才是愛,讓他明了你的愛
    你讓他吃早餐,他認為你管的太死板了,有這時間還可以多睡一會兒;你讓他堅持鍛鍊,他認為你是在折磨他;你讓他上課外班,他認為你剝奪了他的休息時間……有人說衡量一個父母有多愛孩子的標準,不是你付出了多少,而是孩子感受到了多少。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要一直保持對孩子的好奇心,去探索他的所需、所想。你的愛出現的恰到好處,他才能感受到。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有邊界的自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惑煩惱,可以細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這本書,作者是美國的麗莎·舒格曼,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她從十幾年的兒童教育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了:18個教養誤區,關於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等,讓家長們能夠對育兒路上出現的種種現象有個清晰明確的認知,變焦慮為平和的心態,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實現自我成長
  • 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經歷過背叛、難過、悲傷……最後,憑藉自己的勇氣和善良,一點點去感染身邊的人,一步步獲得友誼和尊重,並獲得了學校的畢業勳章。 這個大家心目中的「奇蹟男孩」所有的底氣,都來自父母對他深深的愛。那些毫無保留的愛,給了他源源不斷的能力和安全感,成為他成長路上最美的底色,讓他用勇氣和力量去直面生活的一切。 然而,中國式父母不缺乏對孩子的愛,但是,卻缺少對愛的表達。 明明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但是卻從來都不說。
  • 教育孩子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父母一定要謹記,尊重孩子很重要
    既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獲得父母的尊重,又在父母的強壓之下,成為一個無法掌控自己的傀儡。當孩子在而這種反覆不定,孩子的心理狀態很容易出現問題。這其中所付出的巨大精力和心神,父母覺得自己必須要從孩子身上獲得回報。而有的父母將這種回報視作自己擁有對孩子的控制權力,對孩子擁有過強的控制欲,不願意尊重一個依附於自己成長的孩子。
  • 父母過度的愛,其實是孩子的負擔
    這裡,我要說明一點,對於父母的愛,孩子覺得是種負擔,並非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另一種情況,就是那種特別懂事的孩子,願意成長的孩子,面對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有一種強烈的愧疚感。>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他們甘願為孩子付出,甚至是傾其所有,但過於「以孩子為中心」,不惜一切代價為了孩子,反倒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 睿智燈塔-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父母毫無保留的愛,讓我們有底氣去追逐詩和遠方。父母毫無保留的愛,讓我們有勇氣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經歷過背叛、難過、悲傷……最後,憑藉自己的勇氣和善良,一點點去感染身邊的人,一步步獲得友誼和尊重,並獲得了學校的畢業勳章。這個大家心目中的「奇蹟男孩」所有的底氣,都來自父母對他深深的愛。那些毫無保留的愛,給了他源源不斷的能力和安全感,成為他成長路上最美的底色,讓他用勇氣和力量去直面生活的一切。
  • 「我用奔跑報答愛,在幫助他們的同時 感受到了內心的豐盈和喜樂」
    在這群特殊孩子裡,一個身影顯得尤其有力量,如果沒有他,這群自閉症孩子不會有這樣的機會,能夠直面世界馬拉松超級冠軍,同時獲得這難得的深刻體驗。他就是鄧超,近年來以極端的馬拉松行為藝術而聞名,更讓他被世人所知的,是一顆以奔跑推行公益的堅韌之心。
  • 智慧父母課堂|人前不教子——維護孩子的自尊,才能贏得他們的愛和尊重
    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人前不教子(維護孩子的自尊,才能贏得他們的愛和尊重。)第二種情況:家長對自己的管教沒有信心,自己也不知道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合理,感覺孩子對自己的教育有所牴觸,就更傾向在外人面前管教孩子,藉助外力幫助自己施教,同時給孩子增加壓力。
  • 你之所以焦慮,是不懂親子教育裡,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愛
    如何破解這樣的怪圈: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父母不焦慮?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中分享了自由成長。讓孩子自由成長,父母學會恰當的放手。麗莎·舒格曼研究兒童心理二十多年,從事兒童教育工作十餘年,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希望幫助家長們真正地遠離育兒煩惱、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春天的梨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梅花。一年四季,花香不斷。
  • 中國台州網丨為何有些父母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日前張麒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根據他在日常心理諮詢和研究工作中的案例為所有的父母總結出了究竟該如何愛孩子——不論是在我日常的諮詢中還是平常教學中和家長打交道時,總有家長跳過孩子,替他們發言,家長們最常說的話是「我這麼努力還不是為了你,如果我不努力,你上哪兒去獲得這麼好的生活。」「我做的這些都是為了你,你還不領情?」
  • 《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阿文的小毯子》是一本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繪本故事書,這本書在2004年獲得凱迪克銀獎,豆瓣評分8.6分。阿文的小毯子封面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父母讓孩子感受到愛愛是需要傳承的,孩子怎麼理解愛呢?靠父母的相親相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家人、親人的愛,這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 《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阿文的小毯子封面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在生活中,隔壁的阿姨也許是自家的長輩或朋友,當他們看到孩子一些「反常」的舉動的時候,難免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如果父母聽之任之,可能會造成對孩子的溺愛。我們原來住的地方,一個鄰居家有一個小男孩,那時候兩三歲,特別霸道,愛打人愛搶別人東西,跟他一起打交道的小朋友幾乎都被他打過被他搶過玩具。
  • 切記:父母給予愛,與孩子能否感受到愛,是兩碼事
    「明明對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孩子似乎壓根兒就不領情,反而變得很對抗」,很多父母始終不明白這一點。一部分人內心給自己的答案是:就是孩子不懂事唄,這是孩子的問題(父母沒有錯),所以其內心不免有責怪、埋怨和無奈!事實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