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2020-12-22 凡媽說教育

《阿文的小毯子》是一本關於一隻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繪本故事書,這本書在2004年獲得凱迪克銀獎,豆瓣評分8.6分。

阿文的小毯子豆瓣評分8.6分

繪本《阿文的小毯子》,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

活潑可愛的小老鼠阿文有個習慣,不管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但是他慢慢長大,要上學了,還每天帶著小毯子,鄰居都看不下去了。爸爸媽媽也嘗試著讓他離開小毯子,開始都失敗了。

後來,媽媽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阿文能夠帶著小毯子上學。有小毯子陪著阿文,他心裡就很安穩,也不會整天黏著媽媽和爸爸。《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但是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值得細細品味。

阿文的小毯子封面

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對孩子而言,有一對相親相愛的父母陪伴他們成長,是他們最幸福的事。

父母有相同的教育理念

每一對父母,都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們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受著不同的教育,接觸著不同的人和物,當他們對同一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但是成家之後,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如果父母同頻,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孩子會快樂許多。

在繪本故事《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的爸爸媽媽的表現總是一致的,他們一唱一和,當隔壁阿姨給他們出主意對阿文講毛毯小精靈的故事,他們耐心的聽了。

於是到了晚上,爸爸對阿文說:「如果你把小毯子放在枕頭下,明天早上,小毯子就不見了,但是毛毯小精靈會留給你一個非常棒的禮物。」媽媽接著說:「是男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哦!」

爸爸媽媽給阿文講毛毯小精靈的故事

第二天早上,阿文說他把小毯子藏在褲子裡,爸爸媽媽的表情驚人地一致,他們正納悶怎麼昨晚找不到呢。為了讓阿文丟掉小毯子,媽媽說小毯子髒,爸爸說小毯子又破又舊,他們總是那麼默契,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像一個人似的。

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常常有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做法。簡單說就是慈母嚴父或者慈父嚴母,「白臉」嚴厲,負責打、罵、訓,「紅臉」溫和則負責哄、逗、護。

殊不知,這種「紅白臉」的教育方式,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比如會讓孩子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一個這樣說一個那樣說,孩子到底該聽誰的?再比如影響親子關係,孩子喜歡溫和的「紅臉」卻討厭嚴厲的「白臉」。

父母正視問題不逃避

當隔壁阿姨發現阿文整天帶著小毯子的時候,她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說話了:阿文長大了,怎麼還帶著毯子到處走呢?

看似隔壁阿姨的多管閒事,卻道出了阿文父母心中的困惑,他們或許早就發現了阿文的這個問題卻沒有太在意,當隔壁阿姨提出的時候,他們也沒有迴避問題,而是嘗試去解決問題。不管是給阿文編毛毯小精靈的故事,還是給小毯子泡醋,他們都在嘗試用隔壁阿姨的方法解決問題,儘管這幾個方法都沒有湊效。

在生活中,隔壁的阿姨也許是自家的長輩或朋友,當他們看到孩子一些「反常」的舉動的時候,難免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如果父母聽之任之,可能會造成對孩子的溺愛。

我們原來住的地方,一個鄰居家有一個小男孩,那時候兩三歲,特別霸道,愛打人愛搶別人東西,跟他一起打交道的小朋友幾乎都被他打過被他搶過玩具。當其他人一提起那個小孩,都說「哎呀,那個小孩呀,最好離他遠一點,那家人不好相處!」

打架

兩三歲的小孩確實懵懂無知,可是他身邊的大人,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僅無動於衷,還大言不慚地說:我孫子多麼多麼厲害,誰都搶不過他。似乎孩子搶別人東西是件很榮耀的事一樣。更離譜的是,當她家的孩子打了別人,不僅不道歉,還說孩子這麼小懂什麼呀?

你家的孩子小打人就有理了?別人家的孩子也不大呀!這是典型的寵娃過頭了,家長若一味地逃避問題,不僅不能給孩子正面的引導,還會造成孩子對大人的依賴,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能力。

父母讓孩子感受到愛

愛是需要傳承的,孩子怎麼理解愛呢?靠父母的相親相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家人、親人的愛,這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貝貝熊系列叢書》中熊爸爸和熊媽媽的親密互動,讓人感受到父母的恩愛和相處方式對孩子成長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結婚紀念日,看著爸爸媽媽穿戴來一場浪漫的蜜月之旅,孩子心裡也會埋下一顆幸福的種子,這為他們未來自己建立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好的範本——父母相親相愛和彼此尊重。

對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父母恩愛更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了

阿文和小毯子之間的互動,時時刻刻都體現出他的快樂。

「小毯子可以當披風......」"我可以躲在小毯子裡面,你們都找不到我。"阿文剪頭髮,看牙齒的時候,都把小毯子帶在身邊。每天帶著它,披著它,拖著它......每天吸著它,抱著它,扭著它......

小毯子就像阿文親密的小夥伴,陪他做遊戲,陪伴他玩耍,陪伴他每一個獨處的時刻。當阿文想帶著小毯子去上學,爸爸媽媽採納了隔壁阿姨的建議,命令他放棄小毯子的時候,仿佛要奪走他一個心愛的朋友,阿文傷心地哭了,這是繪本中唯一一次表現阿文難過的地方。

爸爸媽媽不讓帶小毯子,阿文傷心地哭了

阿文的爸爸媽媽並沒有以家長的威嚴讓孩子屈服,看到孩子這麼傷心難過,他們一起安慰他,一起想辦法。這是故事的高潮,爸爸抱著哭泣的阿文,媽媽在一旁安慰他,耐心地給他講道理,這是非常溫馨的一個畫面。

好多家庭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往往採用冷處理,或者以大欺小強行讓孩子遵守,這會累積孩子心中的怨氣,說不準到某個時候就爆發了。所謂的「熊孩子」,都不是一天長成的。

爸爸媽媽安慰哭泣的阿文

爸爸媽媽的安慰,及時地釋放了阿文的情緒,講著講著媽媽有了好主意:將小毯子剪成小手絹不就行了。

說做就做,媽媽把小毯子做成了許多小手絹,還教給他口訣教他小手絹的用法:「小手絹兒,一大堆,擦擦眼淚,擦擦嘴。」阿文立刻高興地呼叫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場禁止帶小毯子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了,阿文不再感到難過,反而因為小毯子變成小手絹,使用更方便,他更開心了,不管走到哪裡,身上都帶著一條小手絹。

阿文隨時帶著小手絹

養育孩子的目的是教會孩子熱愛生活,而經常爭吵的家庭,問題孩子相對較多,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也缺少快樂。

總結

愛孩子,就要捨得為孩子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即使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愛,讓孩子有安全感。父母的相親相愛和彼此尊重是孩子獲得安全感和快樂的源泉。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關注並私信「小毯子」免費贈送《阿文的小毯子》電子版。

相關焦點

  • 《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阿文的小毯子封面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但是成家之後,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如果父母同頻,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孩子會快樂許多。在繪本故事《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的爸爸媽媽的表現總是一致的,他們一唱一和,當隔壁阿姨給他們出主意對阿文講毛毯小精靈的故事,他們耐心的聽了。
  • 繪本|《阿文的小毯子》
    初看繪本,講述的是小老鼠阿文和一條小毯子做分離的故事。很顯然,這條毯子是阿文小時候的安撫物,伴隨著他長大。無論阿文去哪裡,要做什麼,他都帶著這條小毯子,有這條小毯子在身邊,他就覺得很安心自在。於是,阿文的爸爸媽媽聽從了鄰居阿姨的建議,做了各種嘗試,甚至激發了「矛盾」,也無法讓阿文捨棄小毯子。最後,媽媽想到了一個好主意,將小毯子裁成許多小手絹,讓阿文隨身帶著,才平息了這場親子間關於依戀物的「爭鬥」。
  • 從心理角度讀《阿文的小毯子》:「過渡性客體」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就像寶媽們一樣,各有各的道理,新手爸媽一時間也不知道究竟哪個說法更有道理,哪種方法對孩子更有益。 直到前段時間看了《阿文的小毯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依戀物對於孩子的真正意義,今天我就從心理角度跟大家聊一聊,這本豆瓣評分8.6分並獲得凱迪克銀獎繪本在育兒過程中的實用意義。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最後媽媽想了個辦法,將毯子剪成了很多的小手絹順利解決了阿文戀物的問題。父母沒有採用直接奪走的方法,而是通過共情了解阿文的內心,進一步地採取措施,這是對孩子愛的體現。每個孩子都是獨特而獨立的個體,因此如何養育並沒有統一的模板,從共情出發,家長可以更好地看到孩子真實的內心感受。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阿文的小毯子》的故事中,阿文就是一個存在「戀物」行為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對待和處理有助於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用愛和共情幫助孩子成長,通過這一繪本家長們也可以獲得新的啟發。父母沒有採用直接奪走的方法,而是通過共情了解阿文的內心,進一步地採取措施,這是對孩子愛的體現。每個孩子都是獨特而獨立的個體,因此如何養育並沒有統一的模板,從共情出發,家長可以更好地看到孩子真實的內心感受。
  • 《阿文的小毯子》:尊重孩子「假想夥伴」,用共情思維助孩子成長
    因此,為了讓孩子儘快從幼稚中成長起來,很多父母根據周圍人的經驗,哄騙孩子交出玩具,或耍花招破壞玩具,甚至直接說「不」,但這些方法不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也沒能讓孩子脫離玩具。而凱迪克銀獎繪本《阿文的小毯子》提供了一種方法,幫助父母正確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在愛的共情中尋找到一條適合孩子的自我發展之路。
  • 《阿文的小毯子》:了解「過渡性客體」,懂得孩子「戀物」心理
    其實孩子所依賴的這一件非生命體對於他們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有一部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專門將孩子的這種依賴呈現了出來,向家長描述了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多麼重要。繪本的語言生動形象,畫面溫馨有趣,主要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他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暖的故事。
  • 教案:《阿文的小毯子》
    統整連結相關領域綜合領域、生活領域六大議題家政教育環境教育故事內容簡介(啟示)阿文有一條從小就陪伴著他的小毯子,阿文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帶著它,後來阿文要開學了,父母親不希望阿文繼續帶著毯子上學,但是阿文堅持要帶著小毯子上學,後來被父親嚴格制止,阿文非常傷心哭個不停
  • 看《阿文的小毯子》,輕鬆解決孩子的戀物習慣
    我是一位幼師媽媽,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孩子必須要帶著某樣物品,有布娃娃、有小被子、有小玩具、有小水杯等等等等。這些孩子可能不但是上學要帶,可能去任何地方都離不開他們最愛的物品。在家長眼裡可能不能理解,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通過家長正確的引導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記得有一次他媽媽想要改掉他隨時帶布偶小豬的習慣,就把布偶小豬藏了起來,結果那一天孩子一直撕心裂肺地哭,整棟樓都是他的哭聲。其實孩子對布偶小豬的依賴,與《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裡的阿文一樣,是一種戀物行為。
  • 給大人講故事的繪本——2 阿文的小毯子
    「阿文長大了,怎麼還帶著毯子到處走。。。」「阿文不能永遠像個長不大的孩子。。。」「不可以讓阿文帶著小毯子上學,你們直接告訴他,不行!」這些帶著否定的字眼,成年人聽多了都會懷疑人生,何況孩子?如果你和我一樣有這樣的體會,咱們曾經都是折翼的天使,都會很介意別人的看法。這個點是怎麼來的?接下來是我個人對故事的分析。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快開學了,老鼠媽媽把阿文的小毯子做成了很多小手帕,阿文每天都帶著小手絹上學。
  • 如何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阿文的小毯子》:善用共情思維來幫助
    而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就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以及溫暖和諧的畫面直觀地告訴在各位家長眼裡不值一提的小物件,在孩子心中將佔據多麼重要的地位。這本繪本的內容非常簡單,其實就是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它心愛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馨故事。阿文非常喜歡他的小毯子,因此也就養成了一個戒也戒不掉的習慣,無論是在做什麼,就算是在吃飯走路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
  • 小班語言教案:阿文的小毯子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小班語言教案:阿文的小毯子 2012-02-17 14:36 來源:[標籤:來源]
  • 我要放下「小毯子」
    在幼兒園裡,不論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都會有一些孩子帶著依戀物,如小奶嘴、小毯子、媽媽的相冊、小娃娃、枕頭等物品。有的孩子大熱天懷揣著小毛毯,睡覺時也要放在自己的枕頭邊,直至枕著它入眠。由於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所以教育方法必須直觀形象,才能被孩子所接受和理解。比如用故事教育幼兒正確對待依戀物就遠比枯燥的道理有效得多。童話故事《阿文的小毯子》反映了真實的孩子世界,借阿文和小毯子的故事,自然融入孩子成長中面臨的調適問題。生活中孩子們的 「小毯子」現象跟故事中的阿文的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與孩子一同閱讀,一定會讓他們感到親切和喜悅。
  • 孩子的世界不該孤單,「安慰物」是幼兒自我解救的「心理創可貼」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隻叫做阿文的小老鼠,阿文有一條黃色的小毯子,當他還是小寶寶的時候,他就有這條小毯子了,阿文非常喜歡它。無論去哪裡,阿文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阿文總是說:"我去哪裡,小毯子就跟我去哪裡"。
  • 父母要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天生的,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天生的,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父母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感情、如何理性地去愛孩子,卻是需要所有的父母學習和重視的。正因為這些因素,就更需要家長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要一同學習、一同成長!我們對孩子的愛有很多方式,但請記住要表達出來!比如日常生活中,寶爸寶媽們可以通過這些形式,來表達我們的愛,也更能讓孩子深刻感受我們的溫暖,培養出有「愛」的孩子。
  • 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家長要謹記
    但這位小女孩的父母並沒有責罵她,爸爸在旁邊笑著看女兒玩泥坑,媽媽則是拿出了手機,記錄下這難忘的一刻。很多網友看到後,都表示是笑著看完這個視頻的,其中一位高贊的網友感嘆道:從這個視頻中,感受到了孩子的快樂,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不像現在的孩子,被父母管束得太多。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啊!
  • 為什麼家長總是誤解孩子?不是代溝太大,而是雙方缺乏同頻共振
    ,當大人們局限於自己的認知思維,而不試圖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時,那麼大人和孩子之間就會產生對彼此的誤解,進而無法做到同頻共振。無法實現平等溝通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和孩子自然無法實現同頻共振。父母對孩子有管教引導的責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就一定要保持與孩子的距離感,試著和孩子處於同樣的頻率進行想法的溝通,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的世界並非如自己想像的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