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可以認真觀察會發現孩子都會有一個自己非常喜歡和依戀的東西。比如說毛絨玩具,比如說小毯子等等。對於孩子依戀非生命體的行為會有不少的寶媽陷入到焦慮情緒當中,害怕孩子因為對於某件物品的過度依賴而忽視了正常親密關係的建立。
但其實這個非生命體對於孩子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而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就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以及溫暖和諧的畫面直觀地告訴在各位家長眼裡不值一提的小物件,在孩子心中將佔據多麼重要的地位。這本繪本的內容非常簡單,其實就是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它心愛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馨故事。
阿文非常喜歡他的小毯子,因此也就養成了一個戒也戒不掉的習慣,無論是在做什麼,就算是在吃飯走路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就算小毯子髒了臭了,他都還是愛護有加。
看到阿文如此開心,爸爸媽媽也並沒有強烈阻止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在一起,但是隔壁阿姨卻固執地認為一定要幫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認為對於小毯子產生的深度依賴會阻礙阿文的健康成長。
起初,阿文爸媽採納了隔壁阿姨的建議,用盡辦法想要將小毯子從阿文身邊「奪」走。但看到阿文非常傷心,最終就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小毯子變成了一條小手帕,這樣的話小毯子依舊能夠陪伴阿文,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
不僅是阿文,每個小朋友心裡都會有這樣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小毯子」但很多家長會因為無法理解孩子如此迷戀物品的原因,就可能會站在大人的角度去剝奪孩子正當的依戀權利。就比如說把孩子用舊了的東西給偷偷扔掉的,甚至有些家長擅自將舊的東西給換成新的等等。為了解決因為依戀物品而產生的親子矛盾,今天要給大家分享兩個概念:過渡性客體與假想夥伴。
過渡性客體的由來
英國兒童學家以及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克特,在1953年提出過渡性課題這麼一個概念:
就是指嬰兒為抵禦分離焦慮並獲得自我滿足而創造出來的第一個「非我」擁有物。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在孩子的慢慢成長過程當中,取代母親象徵安全感的一個完美替代品。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個整體,自己的心理需求也都能夠被媽媽及時的滿足,但這被及時滿足的狀態持續太久,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認知的錯覺,認為自己的意志可以控制周圍的一切。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發現其實自己和母親並不是一個整體,當自己哭鬧需要媽媽的關懷時,有時候媽媽並不能立即的作出回應,而這個陌生的認知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無法像從前那般控制一切,於是就會不由自主的產生莫名的挫敗感,繼而引發焦慮等負面的情緒。
而在不得不接受分離的過程當中,他迫切希望有一個東西可以用來代替分離的媽媽,並且能夠和這一個物品建立非常穩定的關係,用來抵抗內心因離別所帶來的恐懼與孤獨的感覺。
如果從這個觀念出發,我們也可以明白,過渡性客體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會成為安撫孩子情緒的一個好幫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分校的一項研究證明:孩子和安撫物之間的連接越親密,在他們面對壓力時就越能適應壓力。
假想夥伴的定義
通過閱讀繪本,我們也會發現小毯子上並不是乾乾淨淨的,而是會塗滿了各種醬汁或者是水果汁。如果問起阿文,阿文會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喜歡的東西,小毯子都喜歡,我想讓小毯子嘗一嘗各種醬汁和水果汁的味道。對於阿文來講,小毯子並不只是一個玩具,而已經變成了他的一個可以分享一切的好夥伴。而這類小物件在心理學上就被叫做「假想夥伴」。
心理學家斯文德森指出假想夥伴是兒童在與他人對話和直接遊戲的一段時間內,兒童命名指向一個看不見的角色,這個角色對兒童是真實的,但實際上並不存在。
作為家長的我們又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特殊小夥伴呢?
第一、尊重過渡性客體的存在,不過度幹涉
美國兒科學會指出,過渡性客體並不代表軟弱或不安全感,所以你沒有任何理由去阻止你的孩子擁有它。當家長發現孩子在某一階段對於某個物品非常的依戀時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些孩子正在慢慢發展的自己,表示他已經能夠開始了解在自我之外還存在著其他更加重要的東西,是孩子發明或者創造的開端。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需要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哈佛商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對於衝突的化解或者避免,最佳的思維方式就是共情思維。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於孩子的認可和理解,多多傾聽孩子的真實心聲。而不是讓自己變成繪本中的隔壁阿姨那樣胡亂地給孩子提建議。
第二、做到充分的陪伴
心理學家認為過渡性客體的出現並不是孩子的安全感的缺失,而是情感關懷缺失造成的,這也是一種必然現象。
過渡性客體或者說假想夥伴的存在其實也在反映一個問題,那就是爸爸媽媽能夠給予的直接陪伴時間會比剛出生的時候減少很多,那麼在缺失陪伴的時候,孩子就會不自覺地像阿文那樣把自己的小毯子當作一種重要的依靠。
所以說,如果家長想要適當減少孩子對於物品的依戀,家長需要做到的是更多的陪伴,並且多跟孩子親密接觸,通過非語言方式跟孩子建立更加良好的情感連接。比如說輕柔地擁抱,比如說溫和的撫摸讓孩子能夠直接感受到父母對於他的關懷與愛意。
所以說,還是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夠好好呵護孩子的「小毯子」,讓孩子能夠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美國家庭教育心理學家帕蒂·惠芙樂曾經說過:學會正確地傾聽孩子的心聲,運用合理的方法應對,才能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