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2020-12-22 老花經驗談

"把你手裡的布偶小豬放下!""不放!""聽話,我們要出去,帶著不好。""啊啊啊啊啊啊啊。"

走廊上又傳來這對母子的爭執,小孩經常跟他媽媽吵架,吵架的原因就是因為小孩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布偶小豬。記得有一次他媽媽想要改掉他隨時帶布偶小豬的習慣,就把布偶小豬藏了起來,結果那一天孩子一直撕心裂肺地哭,整棟樓都是他的哭聲。

其實孩子對布偶小豬的依賴,與《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裡的阿文一樣,是一種戀物行為。

關於《阿文的小毯子》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很簡單:一隻小老鼠——阿文,無論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因此鄰居多次笑話小老鼠,小老鼠的爸爸媽媽嘗試了很多辦法想讓小老鼠放下他的毯子,但是都失敗。

最後小老鼠的爸爸媽媽覺得讓小老鼠一昧地丟棄小毯子是不對的,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小毯子,小毯子不僅是一個"物",也是孩子感情的一種寄託,於是把毯子做成手帕讓孩子隨身攜帶,即幫孩子緩解了失去所戀之物所帶來的焦慮,也減少了外人的笑話對小老鼠的傷害。這是小老鼠爸爸媽媽運用愛的共情的表現。

無論是上面布偶小豬,還是阿文的小毯子,這些被依賴或者被依戀的東西都可以稱為"過渡性客體"——孩子的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它們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予孩子一種溫暖以及安全感。而《阿文的小毯子》的結局告訴各位家長: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要用愛的共情來對待。

正確看待孩子的戀物行為

1.孩子的戀物行為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

家長們會發現,有戀物行為的孩子不會因為家長去上班或者突然消失而有大哭大鬧的舉動,這是因為被依戀的物品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特別是孩子醒來的時候沒有看到家長,小孩看到被依戀的物品就會感覺到安心。

2. 孩子的戀物行為是孩子獨立的標誌

孩子所戀的"物",一般不是家長給予的,而是孩子自己找到的或者發現的,這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是孩子獨立的開始。可能是一個毯子,可能是一個布偶,也可能是一件衣服等。當孩子有了"物"之後,孩子會開始逐漸的自我思考,自我獨立。

3. 孩子的戀物行為是孩子假想夥伴的深層依戀

假想夥伴又稱假想玩伴,是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發現,63%的7歲以下孩童都曾擁有過"假想夥伴"。它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不可見的,無外部事物依託的幻想物;另一種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被個體賦予擬人化特徵的客觀。

一天的時間裡面,家長跟孩子玩耍的時間很少,家長不是玩手機就是在電腦面前工作。當孩子有了自己戀的"物"之後,孩子面對家長不理睬自己的行為不會感到寂寞或者無聊,因為孩子將"物"當作自己的假想的夥伴,孩子長時間跟自己的"好朋友"玩,逐漸對它產生了依戀。

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戀物行為會十分的煩惱,認為是不是因為自己對孩子不夠重視或者孩子心理發展不正確等等,其實家長過於杞人憂天,孩子的戀物行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家長只要用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對孩子而言會產生積極的效果的。

孩子的戀物行為,要用愛的共情來對待

理解孩子"愛的共情"指的是家長要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感受或者體驗。當家長看到孩子有戀物行為時,不要急著去將孩子的物品扔掉,而是去尋找孩子戀物行為的原因,是源於安全感還是在表達獨立等,家長要理解孩子,用關愛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戀物行為十分嚴重就要注意了。家長要緩解孩子的戀物行為,平時就要多關注和愛護孩子,比如每天記得多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溫暖,就不會從"物"中尋找安全感了。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玩或者體驗不同的樂趣,給孩子的視野和心理帶來更多的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會格外的旺盛,孩子的注意力也會從自己戀的"物"轉移到其他地方。這樣慢慢地,孩子的戀物行為會逐漸的削弱到最後的消失。

寫在最後

一個毛巾,一個布偶,一根手指都會成為孩子戀物行為的對象。因此面對孩子的戀物行為時,要牢記——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戀物行為的對象,戀物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溫暖;要用理智的思維去看待,明白這是孩子成長階段重要的也是正常的一個階段;要用愛去緩解孩子的戀物行為,讓孩子得到更多的愛和關注。總之,正確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阿文的小毯子》:尊重孩子「假想夥伴」,用共情思維助孩子成長
    因此,為了讓孩子儘快從幼稚中成長起來,很多父母根據周圍人的經驗,哄騙孩子交出玩具,或耍花招破壞玩具,甚至直接說「不」,但這些方法不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也沒能讓孩子脫離玩具。而凱迪克銀獎繪本《阿文的小毯子》提供了一種方法,幫助父母正確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在愛的共情中尋找到一條適合孩子的自我發展之路。
  • 如何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阿文的小毯子》:善用共情思維來幫助
    而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就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以及溫暖和諧的畫面直觀地告訴在各位家長眼裡不值一提的小物件,在孩子心中將佔據多麼重要的地位。這本繪本的內容非常簡單,其實就是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它心愛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馨故事。阿文非常喜歡他的小毯子,因此也就養成了一個戒也戒不掉的習慣,無論是在做什麼,就算是在吃飯走路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
  • 《阿文的小毯子》:了解「過渡性客體」,懂得孩子「戀物」心理
    其實孩子所依賴的這一件非生命體對於他們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有一部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專門將孩子的這種依賴呈現了出來,向家長描述了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多麼重要。繪本的語言生動形象,畫面溫馨有趣,主要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他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暖的故事。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阿文的小毯子》的故事中,阿文就是一個存在「戀物」行為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對待和處理有助於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用愛和共情幫助孩子成長,通過這一繪本家長們也可以獲得新的啟發。小小繪本中包含了對孩子的戀物情結的處理,父母育兒理念的雙重啟發。繪本中溫馨的家庭場景《阿文的小毯子》作者凱文·亨克斯擅長用小老鼠代表可愛和孩子的純真,而在繪本的場景中,明亮和溫暖的色彩是主旋律。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男孩喜歡超人玩具,女孩喜歡芭比布偶,大多數情況家長不會阻止孩子玩玩具,但如果孩子不斷痴迷其中,家長也會引起警覺,或哄騙孩子交出玩具,或用強硬的命令口吻直接說「不」,這樣的方法可能無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對玩具撒手,甚至還會傷害到孩子的感情。《阿文的小毯子》的故事中,阿文就是一個存在「戀物」行為的孩子,父母正確的對待和處理有助於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快開學了,老鼠媽媽把阿文的小毯子做成了很多小手帕,阿文每天都帶著小手絹上學。
  • 看《阿文的小毯子》,輕鬆解決孩子的戀物習慣
    我是一位幼師媽媽,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孩子必須要帶著某樣物品,有布娃娃、有小被子、有小玩具、有小水杯等等等等。這些孩子可能不但是上學要帶,可能去任何地方都離不開他們最愛的物品。在家長眼裡可能不能理解,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通過家長正確的引導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 繪本|《阿文的小毯子》
    初看繪本,講述的是小老鼠阿文和一條小毯子做分離的故事。很顯然,這條毯子是阿文小時候的安撫物,伴隨著他長大。無論阿文去哪裡,要做什麼,他都帶著這條小毯子,有這條小毯子在身邊,他就覺得很安心自在。《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就是從孩子與依戀物這一關係視角,來展現孩子的內心世界。每個孩子都有其內在的情感需求,對物品的依賴,從物品中得到安撫,其實是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也是對愛的需求,大人應該更多地去理解,而不是無視,甚至試圖剝奪。書中幾個細節,值得細細品味。首先,這本圖畫書表面上看是阿文和父母之間因為小毯子而「爭鬥」,其實是阿文和鄰居阿姨的「鬥智」過程。
  • 還記得離開毯子就不能活的萊納斯嗎?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不難發現,孩子的小時候的戀物行為如果沒有得到合理地解決,將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陪伴著孩子。想知道怎麼幫助孩子緩解戀物行為,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寶寶戀物行為出現的導火索。當孩子將這種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精心挑選」的物品上時,會對這件物品產生特殊的情感寄託,在外界環境變化的同時寶寶仍然可以從這一件隨身的物品中獲得熟悉感和安全感。繪本《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一直帶著用到大的髒髒的小毯子,即使媽媽想要給他換新的都不願意。
  • 孩子戀物行為,其實是對「假想夥伴」的依戀,父母應學會共情思維
    很多孩子都會有這種習慣,或是家裡的小玩具,或是媽媽的一件小飾品。這些在家長的眼裡不算什麼,可是在孩子的心理這些卻是陪伴他們的最好的夥伴,有著不同的意義。在孩子看來,布娃娃並不只是單純的物品,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背後是孩子無法排解的心理需求。
  • 從心理角度讀《阿文的小毯子》:「過渡性客體」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阿文非常喜歡他的小毯子,他有個習慣,無論是吃飯、走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只要有小毯子陪著阿文,他心裡就很踏實,很安穩,也不會整天黏著爸爸和媽媽。 看阿文開心,爸媽也並沒有阻止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在一起。但是,隔壁阿姨屢次給阿文爸媽提建議,一定要幫阿文戒掉小毯子。爸爸媽媽聽從了阿姨的建議,嘗試用各種方法去阻止,阿文非常傷心。
  • 孩子離不開小毯子,「戀物」到底要不要糾正?
    比如寶寶特別喜歡某個東西,總是愛不釋手甚至寸步不離,這個東東可能是一件小毯子、一個小玩具……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否該糾正呢?最近,閨蜜正在為自家7歲娃依戀一小毯子的事憂愁。就是很普通的法蘭絨小毯子,但孩子離不開,每天不摸著其中一個角就沒法睡。閨蜜覺得好笑的同時,又擔憂孩子的這種行為一直戒不掉會對未來生活會有不好的影響。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 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小班語言教案:阿文的小毯子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小班語言教案:阿文的小毯子 2012-02-17 14:36 來源:[標籤:來源]
  • 教案:《阿文的小毯子》
    統整連結相關領域綜合領域、生活領域六大議題家政教育環境教育故事內容簡介(啟示)阿文有一條從小就陪伴著他的小毯子,阿文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帶著它,後來阿文要開學了,父母親不希望阿文繼續帶著毯子上學,但是阿文堅持要帶著小毯子上學,後來被父親嚴格制止,阿文非常傷心哭個不停
  • 《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活潑可愛的小老鼠阿文有個習慣,不管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但是他慢慢長大,要上學了,還每天帶著小毯子,鄰居都看不下去了。爸爸媽媽也嘗試著讓他離開小毯子,開始都失敗了。後來,媽媽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阿文能夠帶著小毯子上學。
  • 《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阿文的小毯子》是一本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繪本故事書,這本書在2004年獲得凱迪克銀獎,豆瓣評分8.6分。活潑可愛的小老鼠阿文有個習慣,不管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但是他慢慢長大,要上學了,還每天帶著小毯子,鄰居都看不下去了。爸爸媽媽也嘗試著讓他離開小毯子,開始都失敗了。後來,媽媽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阿文能夠帶著小毯子上學。有小毯子陪著阿文,他心裡就很安穩,也不會整天黏著媽媽和爸爸。
  • 娃就愛抱著小毯子睡,這般「戀物」要管嗎?
    娃就愛抱著小毯子睡,這般「戀物」要管嗎?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媽媽們越看越喜歡,然而各種煩惱也層出不窮。比如寶寶特別喜歡某個東西,總是愛不釋手甚至寸步不離,這個東東可能是一件小毯子、一個小玩具……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否該糾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