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手裡的布偶小豬放下!""不放!""聽話,我們要出去,帶著不好。""啊啊啊啊啊啊啊。"
走廊上又傳來這對母子的爭執,小孩經常跟他媽媽吵架,吵架的原因就是因為小孩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布偶小豬。記得有一次他媽媽想要改掉他隨時帶布偶小豬的習慣,就把布偶小豬藏了起來,結果那一天孩子一直撕心裂肺地哭,整棟樓都是他的哭聲。
其實孩子對布偶小豬的依賴,與《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裡的阿文一樣,是一種戀物行為。
關於《阿文的小毯子》
《阿文的小毯子》故事很簡單:一隻小老鼠——阿文,無論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因此鄰居多次笑話小老鼠,小老鼠的爸爸媽媽嘗試了很多辦法想讓小老鼠放下他的毯子,但是都失敗。
最後小老鼠的爸爸媽媽覺得讓小老鼠一昧地丟棄小毯子是不對的,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小毯子,小毯子不僅是一個"物",也是孩子感情的一種寄託,於是把毯子做成手帕讓孩子隨身攜帶,即幫孩子緩解了失去所戀之物所帶來的焦慮,也減少了外人的笑話對小老鼠的傷害。這是小老鼠爸爸媽媽運用愛的共情的表現。
無論是上面布偶小豬,還是阿文的小毯子,這些被依賴或者被依戀的東西都可以稱為"過渡性客體"——孩子的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它們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予孩子一種溫暖以及安全感。而《阿文的小毯子》的結局告訴各位家長: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要用愛的共情來對待。
正確看待孩子的戀物行為
1.孩子的戀物行為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
家長們會發現,有戀物行為的孩子不會因為家長去上班或者突然消失而有大哭大鬧的舉動,這是因為被依戀的物品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特別是孩子醒來的時候沒有看到家長,小孩看到被依戀的物品就會感覺到安心。
2. 孩子的戀物行為是孩子獨立的標誌
孩子所戀的"物",一般不是家長給予的,而是孩子自己找到的或者發現的,這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是孩子獨立的開始。可能是一個毯子,可能是一個布偶,也可能是一件衣服等。當孩子有了"物"之後,孩子會開始逐漸的自我思考,自我獨立。
3. 孩子的戀物行為是孩子假想夥伴的深層依戀
假想夥伴又稱假想玩伴,是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發現,63%的7歲以下孩童都曾擁有過"假想夥伴"。它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不可見的,無外部事物依託的幻想物;另一種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被個體賦予擬人化特徵的客觀。
一天的時間裡面,家長跟孩子玩耍的時間很少,家長不是玩手機就是在電腦面前工作。當孩子有了自己戀的"物"之後,孩子面對家長不理睬自己的行為不會感到寂寞或者無聊,因為孩子將"物"當作自己的假想的夥伴,孩子長時間跟自己的"好朋友"玩,逐漸對它產生了依戀。
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戀物行為會十分的煩惱,認為是不是因為自己對孩子不夠重視或者孩子心理發展不正確等等,其實家長過於杞人憂天,孩子的戀物行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家長只要用正確的方式來對待,對孩子而言會產生積極的效果的。
孩子的戀物行為,要用愛的共情來對待
理解孩子"愛的共情"指的是家長要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感受或者體驗。當家長看到孩子有戀物行為時,不要急著去將孩子的物品扔掉,而是去尋找孩子戀物行為的原因,是源於安全感還是在表達獨立等,家長要理解孩子,用關愛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戀物行為十分嚴重就要注意了。家長要緩解孩子的戀物行為,平時就要多關注和愛護孩子,比如每天記得多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溫暖,就不會從"物"中尋找安全感了。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出去玩或者體驗不同的樂趣,給孩子的視野和心理帶來更多的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會格外的旺盛,孩子的注意力也會從自己戀的"物"轉移到其他地方。這樣慢慢地,孩子的戀物行為會逐漸的削弱到最後的消失。
寫在最後
一個毛巾,一個布偶,一根手指都會成為孩子戀物行為的對象。因此面對孩子的戀物行為時,要牢記——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戀物行為的對象,戀物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溫暖;要用理智的思維去看待,明白這是孩子成長階段重要的也是正常的一個階段;要用愛去緩解孩子的戀物行為,讓孩子得到更多的愛和關注。總之,正確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