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2021-01-09 騰訊網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

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安撫物的困惑: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特別鍾意的玩具或物品。在家喻戶曉的動畫片《小豬佩奇》裡,佩奇最喜歡的玩具是一隻泰迪熊,而她的弟弟喬治,手裡經常拿著一個恐龍玩具。無論是外出活動還是睡覺,都要把恐龍形影不離的帶在身邊。

父母對於類似問題的疑惑還有許多,比如說:

a.一條毯子從小用到大,已經又舊又破,但是孩子一定要抱著、聞著毯子才肯睡覺;

b.孩子都已經四五歲了,毛絨娃娃就像是他的小跟班,到哪都要帶著它;

c.把孩子壞了的玩具扔掉,他卻哭鬧著一定要從垃圾桶裡撿回來。

看到孩子這些行為,有一部分父母不僅焦慮起來,孩子不會是有「戀物癖」吧?如果不去糾正孩子,是不是長大了更難戒掉呢?

其實,孩子的「戀物」,本質上是一種依戀行為。孩子喜歡的毯子和毛絨娃娃,和成人的「戀物癖」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它並不是必須糾正的病態行為。隨著年齡和社會經驗的增長,只要不被過多地幹擾,兒童的「戀物」行為逐漸都會消失。心理學上我們把孩子們這些依戀的物品稱為「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安撫物。(comfort object)

不是「戀物癖」,孩子喜歡的安撫物只是他的「過渡性客體」

最早提出「過渡性客體」這個概念的人是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他認為:過渡性客體是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最早出現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藝術經驗的前導指標。

「過渡性客體」不是母親所給予的,而是兒童自己發現或創造的。它甚至比母親重要,是兒童「幾乎無法切割的一部分」 (Winnicott,7) 。

孩子的第一個過渡性客體:自己的大拇指(象徵性的乳房)

當寶寶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子宮為寶寶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環境。通過臍帶,寶寶與母親彼此連接,共同生存。

而當寶寶出生後,臍帶剪斷,他會有天生的覓乳反射動作,如果將嬰兒放在母親的胸前,他會尋找媽媽的乳頭進行含乳並吸吮。

臍帶斷開,乳頭連接上,這可謂是生命最偉大的第一次分離和再次依附。

但是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媽媽的乳頭不是一直都在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焦慮不安,尤其在累了、餓了的時候,甚至會哇哇大哭。

差不多在2個月的時,他會發現自己揮動的雙手,而將手指(通常是大拇指或者兩三個手指)放入嘴裡吸吮能讓自己感覺良好。孩子的大拇指就像母親象徵性的乳房,給孩子帶來安慰。這便是孩子創造的第一個「過渡性客體」。這個客體不是媽媽,也不是自己(主體),而是處於客體和主體之間的一種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客體的出現,可以說是孩子認知發展的裡程碑。

因為他已經明白,媽媽不是他的東西,自己控制不了媽媽。但是自己的大拇指就不一樣了,大拇指可以隨時隨地和他在一起,實現在媽媽身上實現不了的願望。

於是他會對媽媽的愛一部分轉移到這個自己創造的「過渡性客體」,達到自我安撫的需求。

當然,「過渡性客體」有些時候也可以是父母人為因素創造、給予孩子的,比如說安撫奶嘴。

父母給予孩子的過渡性客體:安撫奶嘴

安撫奶嘴的設計就是完全模擬母親的乳房。許多父母也會發現嬰兒在哭鬧或鬧覺的時候,給他一個安撫奶嘴,孩子很快就會安靜下來。這種安撫的方式或許短期內有效,但是長期使用並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安撫奶嘴和孩子自己的手指不同,一是無法時時刻刻在身邊,二是如果每一次孩子哭鬧就給孩子塞奶嘴或者含著奶嘴入睡,容易讓孩子產生不正確的安撫方式,造成混淆和依賴。

安撫奶嘴的設計整個充滿孩子的口腔,導致孩子無法正確的發出聲音,也不利於未來唇、齒、口腔和語言的發展。

母親的「替身」給孩子等價的溫暖關懷與撫摸:毛毯和安撫娃娃

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一部分孩子會把他的口水斤、小毛毯或者毛絨娃娃當作自己的安撫物。一般來說,這些安撫物都有以下三個特點:

a.熟悉的味道:帶來穩定和安全感。

b.毛絨的質感:滿足肌膚之親的感官需求。

c.可以隨時移動:帶來「絕對控制感」。

這些安撫物,給予了孩子感官上的熟悉感,可以帶給孩子內心安定的「參照點」,讓孩子變得平靜。它們就像是媽媽的替身,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給予孩子等價的溫暖和關懷。

戀物 ≠ 壞事,安撫物讓孩子學會面對分離危機

因此孩子有一兩件安撫物也並非壞事,相反,在孩子面對各種人生分離的裡程碑時,還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他更加順利過渡。

安撫物是依戀到獨立的過渡,強行戒除會引發焦慮,造成人格創傷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依戀物在兒童身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彌補了父母的缺席,還使兒童學會如何在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自我安慰。因為孩子帶著他的安撫物,可以幫助他從依戀父母逐步過渡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小小的安撫物代表著安全和依戀感,是神聖一般的存在。如果把孩子安撫物扔掉,或者「一刀切」強行戒除,不僅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焦慮和恐懼,甚至會造成寶寶人格上的創傷,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安撫物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的連續性」,忍受父母暫時離開的時間

6個月~2歲的孩子,處於依戀對象單一化的階段,孩子依戀的對象就是平時照顧他的親人。誰和寶寶相處的時間長,他就依戀誰。也就是這個階段,孩子會對這個父母產生強烈的依戀感,如果父母離開,孩子就會大哭大鬧,和父母反覆確認:你還會回來嗎?

而依戀物件能給孩子一種父母還在身邊的感覺,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的連續性」,使得他可以更容易渡過父母離開的時間。

安撫物幫助孩子渡過斷奶、入園、分床、親人離開等分離危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分離。比如說斷奶是孩子和媽媽的分離,入園是孩子和家庭的暫時的分離,分床更是逐漸和父母分離,走向獨立的標誌。孩子還有可能面臨親人離開等各種分離的情景。

每一次分離都是孩子一次獨立的挑戰,分離也意味著新的機會,新的生活。

一邊分離,一邊成長。孩子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有些寶寶在入園階段,或暫時離開親密養育者,獨自出遠門時,他們會突然特別依賴安撫物,這個時候安撫物能給孩子一種熟悉的依戀感,更好的幫助他渡過各種分離的時刻。

從尊重、理解到愛護,幫助孩子更有效的與世界連結

因此,面對孩子的安撫物,我們需要了解到這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家長焦慮的想法、強硬戒除的方式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幫助孩子更好的過渡,和更豐富多彩的世界做連結。

尊重孩子的過渡性行為,注意做好安撫物的衛生

我們會理解孩子對安撫物的依戀需求,並且理解這只是一種過渡性的行為。2歲後,孩子的依戀就會從之前的「單一化階段」向「對象夥伴化」階段過渡,孩子始終會放下他手中愛不釋手的安撫物的。在那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注意做好安撫物的衛生。

比如孩子的口水巾、小毯子、毛絨玩具容易滋生細菌,孩子又喜歡放在口鼻的地方,因此需要定時做好清洗消毒的工作。在天氣好的時候放在陽臺曬曬,保持安撫物的衛生情況。

理解「過渡性客體」背後的潛臺詞:多多陪伴孩子

我們還需要反思: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足夠嗎?還是我們每次都用買玩具來彌補陪伴孩子的缺失?雖然孩子收到玩具每次也很高興,但是許多時候新鮮勁過了也就沒有了,玩具是始終無法代替內心父母陪伴缺失帶來的空洞的。

孩子生命的前三年,和父母建立起正確的依戀關係至關重要。這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與他人互動的模式。「過渡性客體」可以幫助孩子暫時的渡過父母不在身邊的焦慮,但是本質上還是需要父母多多的陪伴,建立起內心安全的基地,這種影響孩子一生的穩定依戀關係是安撫物無法給予的。

幫助孩子從「依戀」轉變為「照顧」

在孩子3、5歲之後,如果孩子仍然非常迷戀他的安撫物,甚至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生活時,我們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

比如說,以正向積極的方式邀請孩子給他的安撫物找一個家,幫助孩子從對安撫物的「依戀」轉換為「照顧」。小帳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這個小小的帳篷裡,孩子可以和安撫物有獨一無二的相處時間。

提供豐富的感官環境,幫助孩子和世界更好的連結

我們還要儘量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感官經驗,多多帶孩子體驗大自然的美好。

我們還需要創造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情的經驗,讓他感覺到雙手可以做許多有用、有趣的事,這樣也可以幫助孩子轉移對安撫物的依戀。尤其是在孩子日常的家庭生活經驗中,我們要做到不包辦代替,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寫在最後

瑪麗亞蒙特梭利:兒童應該得到成人的愛,而不是成人忙於生活殘餘的愛。

面對孩子對安撫物的依戀,做到客觀認識、尊重對待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更多全情的陪伴,更多細緻的觀察,以及更多耐心的等待。教育就是用心灌溉,靜待花開,這就是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給予的最好的教育。

相關焦點

  • 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 發現寶寶有「戀物癖」,我們該阻止嗎?
    丁丁一歲半了,最近媽媽發現她有一個奇怪的「愛好」:每次睡覺時都要把她小毯子的一角緊緊地抓著貼著嘴巴,時不時還用嘴巴「嘬嘬」。換了其他地方睡覺時,也一定要把她的那張小毯子抱過去,不給她就哭鬧著不肯睡,已經髒兮兮了也不能去洗。媽媽實在搞不懂丁丁為什麼會這樣,所以在後臺問育姐,這種行為是不是「戀物癖」?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洪荒少女傅園慧身上總是帶著一根紅帶子,很多人認為這是衣服上的裝飾物,後來傅爸爸就提到那其實是傅園慧的安撫物。傅爸爸說,「我們叫這個帶子摸摸,傅園慧嬰兒的時候就這樣,有塊小毛巾放在邊上這樣摸摸,她會有安全感,長大之後,這塊小毛巾變成了紅帶子摸摸」。這種行為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會不會發展成為戀物症?
  • 為什麼寶寶睡覺喜歡摸乳房、抱玩偶、毯子?揭秘戀物背後的原因
    01.孩子為什麼會有「戀物」行為呢寶寶在出生後的早期,為了生存而完全依賴媽媽,並感到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媽媽高興時,孩子也會高興,媽媽憂傷時,孩子也會憂傷,如果媽媽不在身邊他就以為那個叫媽媽的東西消失了。
  • 孩子迷戀毛絨熊、不舍兒時圍嘴,得知「戀物」原因,我只想更疼他
    區別:孩子的戀物不同於成年人的戀物癖孩子的戀物行為並非就是成年人的戀物癖,這兩者有一定關係,但更多的在於,孩子的「戀物」能給他帶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以再次培養;而成年人的戀物癖帶來的是一種快感,使之沉迷難以自拔。
  • 看《阿文的小毯子》,輕鬆解決孩子的戀物習慣
    今天想通過分享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從而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解決戀物習慣。這個繪本的主角就是封面上這只可愛的小老鼠,它手上還拿著它最愛的小毯子。封面上還有一個拿著望遠鏡的老鼠,我們可以讓孩子猜猜這隻老鼠在看什麼。
  • 了解下孩子的「戀物癖」
    聰明的家長會通過加大對孩子的感情投入,多準備一些「遷移載體」來轉移孩子的分散力、注意力,幫助他擺脫對物品的依戀;笨蛋家長會一巴掌拍過去同時吼孩子「你傻不傻啊,這麼個破公仔整天抱著它,是不是要帶你去看醫生啊」?在幼兒園多年,我總能看到每個班上都會有「戀物癖」的小朋友,各種各樣的物件都有可能被他們依戀。
  • 寶寶過分依戀,安撫物,必須解除,3個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戀物」
    閨蜜家的孩子濤濤就是一個典型的戀物寶寶,閨蜜從孩子半歲之後就去了職場,讓寶寶和家裡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過周歲的時候,閨蜜把我們都喊到一起給孩子過周歲,當時就發現孩子有一個習慣,就是走到哪裡手裡都要抱著一個小熊。有時候小熊掉到地上髒了,濤濤不管它是否乾淨直接撿起來繼續抱著。
  • 還記得離開毯子就不能活的萊納斯嗎?孩子戀物行為的秘密一次講透
    生活中也常常會有相似的場景:可愛的寶寶即使長大了也會「痴迷」於小時候的一件東西,或者是小毛絨玩具,小時候媽媽的一件衣服。就連睡覺都會緊緊地抱著不放。哪怕衣服和玩具已經破舊了,孩子也不願意拿新的衣服去換。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家長要阻止嗎?
    小姑娘很喜歡一個玩具布偶,走到哪裡都不離手,尤其是晚上睡覺一定要抱著,儘管布偶已經有些破舊,但是孩子視如珍寶。朋友擔心孩子這個習慣不好,說了好幾次,但每次女兒都倔強的抱在懷裡,有次不小心在小區裡丟了,哭得昏天黑地,爸爸在物業群裡連發幾條消息,最後找到孩子才轉哭為笑。
  • 小傢伙有「戀物情結」,要不要幹涉?
    一旦孩子對社會的認識提高了(例如,當他們開始上幼兒園時),他們就會知道大多數孩子不會一直隨身攜帶毛毯或毛絨玩具,這樣他們就會決定不再依戀安撫物。如果寶寶自然地捨棄了安撫物這樣當然很好,但是也沒有必要讓寶寶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強迫他捨棄掉。
  • 孩子離不開小毯子,「戀物」到底要不要糾正?
    比如寶寶特別喜歡某個東西,總是愛不釋手甚至寸步不離,這個東東可能是一件小毯子、一個小玩具……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否該糾正呢?最近,閨蜜正在為自家7歲娃依戀一小毯子的事憂愁。就是很普通的法蘭絨小毯子,但孩子離不開,每天不摸著其中一個角就沒法睡。閨蜜覺得好笑的同時,又擔憂孩子的這種行為一直戒不掉會對未來生活會有不好的影響。
  • 孩子連睡覺都要抱著布偶,髒了也不讓洗,這是戀物癖嗎?
    有一次,我看布偶髒了,就扔進洗衣機裡洗了,結果當天晚上她就大哭大鬧,我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給她換一個別的也不行,總不能讓她抱著溼噠噠的玩偶睡覺吧。孩子整天把布偶當寶,以前在家裡也就罷了,等上了幼兒園,如果老師不讓帶到園裡可怎麼辦?
  • 怎麼都丟不掉的毛絨玩具和小毛毯,孩子行為背後的小心思您知道嗎
    導語最近有些粉絲媽媽們在後臺給開心爸爸留言,說了一些這樣的疑惑:家裡面有條毯子,是孩子一出生就用的,到現在已經是又破又舊的,但孩子就是不放手,特別是睡覺的時候,說什麼都要抱著,只有抱著才能睡覺;孩子都已經5歲多了,按正常情況都已經是可以自己睡覺了
  • 娃就愛抱著小毯子睡,這般「戀物」要管嗎?
    娃就愛抱著小毯子睡,這般「戀物」要管嗎? 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媽媽們越看越喜歡,然而各種煩惱也層出不窮。比如寶寶特別喜歡某個東西,總是愛不釋手甚至寸步不離,這個東東可能是一件小毯子、一個小玩具……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否該糾正呢?
  • 孩子跟傅園慧一樣愛「摸摸」?這種「戀物癖」需要戒除嗎?
    朋友很擔心,問我這孩子是否缺少安全感,今後會不會孤僻,甚至還會有「戀物癖」?其實孩子「戀物」並不奇怪,很多父母的擔憂是多餘的,生怕自家的孩子身心發育受影響,性格上可能會內向。「戀物癖」在全球都非常普遍,美國孩子的戀物情結佔比3/5,英國孩子為1/6,韓國為1/5。
  • 《小豬佩奇》裡喬治依戀他的小恐龍:面對孩子戀物癖,家長這樣做
    接著,他又拿著恐龍玩具扔高高,結果恐龍玩具又掉到了樹杈上,喬治又急得要哭起來,豬爸爸只好又伸手幫喬治把恐龍玩具拿下來。這個情節不知道家長們是否還記得,《小豬佩奇》裡喬治很依戀他的小恐龍,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也有著這樣的行為。比如,孩子睡前一定要吸手指才能入睡 、一定要抱著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等等。
  • 傅園慧的「摸摸」隨身攜帶:孩子的「戀物癖」,是否要戒除?
    朋友很擔心,問我這孩子是否缺少安全感,今後會不會孤僻,甚至還會有「戀物癖」?其實孩子「戀物」並不奇怪,很多父母的擔憂是多餘的,生怕自家的孩子身心發育受影響,性格上可能會內向。研究還發現,年齡在1.5-2歲的孩子,戀物情結的概率更大一些,此時孩子正處於情感發育期,自我意識增加,對新鮮東西的好奇感更多,也面臨不少挑戰,比如說吃飯、爬樓梯、認識花草樹木等。此時的孩子對世界有了更多的認知,也能夠去獨自「闖蕩」世界,因母親不會經常陪伴自己,只好將戀物對象轉移到其他東西上。
  • 23歲傅園慧依戀「摸摸」,帶身上寸步不離,孩子有戀物癖該管嗎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每一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論是從性格上還是其他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小孩子小的時候,對外界的事物表現出的興趣愛好不盡相同,而這個時期的小孩子喜歡的東西,可能千奇百怪,部分的孩子還會對某一樣特定的事物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依戀感,而這種依戀感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之後,就會變成&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