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有這樣一件異常迷戀、愛不釋手的物品,它或許是一條毯子、一個奶嘴或是一個毛絨玩具,孩子走到哪就帶到哪。
有些父母對此顯得非常無奈,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戒掉這個「陋習」。丟不掉的毯子和安撫物,孩子是有「戀物癖」嗎?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的那些安撫物。
安撫物的困惑:孩子是有「戀物癖」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特別鍾意的玩具或物品。在家喻戶曉的動畫片《小豬佩奇》裡,佩奇最喜歡的玩具是一隻泰迪熊,而她的弟弟喬治,手裡經常拿著一個恐龍玩具。無論是外出活動還是睡覺,都要把恐龍形影不離的帶在身邊。
父母對於類似問題的疑惑還有許多,比如說:
a.一條毯子從小用到大,已經又舊又破,但是孩子一定要抱著、聞著毯子才肯睡覺;
b.孩子都已經四五歲了,毛絨娃娃就像是他的小跟班,到哪都要帶著它;
c.把孩子壞了的玩具扔掉,他卻哭鬧著一定要從垃圾桶裡撿回來。
看到孩子這些行為,有一部分父母不僅焦慮起來,孩子不會是有「戀物癖」吧?如果不去糾正孩子,是不是長大了更難戒掉呢?
其實,孩子的「戀物」,本質上是一種依戀行為。孩子喜歡的毯子和毛絨娃娃,和成人的「戀物癖」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它並不是必須糾正的病態行為。隨著年齡和社會經驗的增長,只要不被過多地幹擾,兒童的「戀物」行為逐漸都會消失。心理學上我們把孩子們這些依戀的物品稱為「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安撫物。(comfort object)
不是「戀物癖」,孩子喜歡的安撫物只是他的「過渡性客體」
最早提出「過渡性客體」這個概念的人是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他認為:過渡性客體是第一個 "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最早出現在孩童的玩耍中,也是藝術經驗的前導指標。
「過渡性客體」不是母親所給予的,而是兒童自己發現或創造的。它甚至比母親重要,是兒童「幾乎無法切割的一部分」 (Winnicott,7) 。
孩子的第一個過渡性客體:自己的大拇指(象徵性的乳房)
當寶寶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子宮為寶寶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環境。通過臍帶,寶寶與母親彼此連接,共同生存。
而當寶寶出生後,臍帶剪斷,他會有天生的覓乳反射動作,如果將嬰兒放在母親的胸前,他會尋找媽媽的乳頭進行含乳並吸吮。
臍帶斷開,乳頭連接上,這可謂是生命最偉大的第一次分離和再次依附。
但是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媽媽的乳頭不是一直都在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焦慮不安,尤其在累了、餓了的時候,甚至會哇哇大哭。
差不多在2個月的時,他會發現自己揮動的雙手,而將手指(通常是大拇指或者兩三個手指)放入嘴裡吸吮能讓自己感覺良好。孩子的大拇指就像母親象徵性的乳房,給孩子帶來安慰。這便是孩子創造的第一個「過渡性客體」。這個客體不是媽媽,也不是自己(主體),而是處於客體和主體之間的一種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客體的出現,可以說是孩子認知發展的裡程碑。
因為他已經明白,媽媽不是他的東西,自己控制不了媽媽。但是自己的大拇指就不一樣了,大拇指可以隨時隨地和他在一起,實現在媽媽身上實現不了的願望。
於是他會對媽媽的愛一部分轉移到這個自己創造的「過渡性客體」,達到自我安撫的需求。
當然,「過渡性客體」有些時候也可以是父母人為因素創造、給予孩子的,比如說安撫奶嘴。
父母給予孩子的過渡性客體:安撫奶嘴
安撫奶嘴的設計就是完全模擬母親的乳房。許多父母也會發現嬰兒在哭鬧或鬧覺的時候,給他一個安撫奶嘴,孩子很快就會安靜下來。這種安撫的方式或許短期內有效,但是長期使用並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安撫奶嘴和孩子自己的手指不同,一是無法時時刻刻在身邊,二是如果每一次孩子哭鬧就給孩子塞奶嘴或者含著奶嘴入睡,容易讓孩子產生不正確的安撫方式,造成混淆和依賴。
安撫奶嘴的設計整個充滿孩子的口腔,導致孩子無法正確的發出聲音,也不利於未來唇、齒、口腔和語言的發展。
母親的「替身」給孩子等價的溫暖關懷與撫摸:毛毯和安撫娃娃
當孩子逐漸長大,有一部分孩子會把他的口水斤、小毛毯或者毛絨娃娃當作自己的安撫物。一般來說,這些安撫物都有以下三個特點:
a.熟悉的味道:帶來穩定和安全感。
b.毛絨的質感:滿足肌膚之親的感官需求。
c.可以隨時移動:帶來「絕對控制感」。
這些安撫物,給予了孩子感官上的熟悉感,可以帶給孩子內心安定的「參照點」,讓孩子變得平靜。它們就像是媽媽的替身,在父母不在的時候給予孩子等價的溫暖和關懷。
戀物 ≠ 壞事,安撫物讓孩子學會面對分離危機
因此孩子有一兩件安撫物也並非壞事,相反,在孩子面對各種人生分離的裡程碑時,還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他更加順利過渡。
安撫物是依戀到獨立的過渡,強行戒除會引發焦慮,造成人格創傷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依戀物在兒童身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彌補了父母的缺席,還使兒童學會如何在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自我安慰。因為孩子帶著他的安撫物,可以幫助他從依戀父母逐步過渡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小小的安撫物代表著安全和依戀感,是神聖一般的存在。如果把孩子安撫物扔掉,或者「一刀切」強行戒除,不僅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焦慮和恐懼,甚至會造成寶寶人格上的創傷,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安撫物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的連續性」,忍受父母暫時離開的時間
6個月~2歲的孩子,處於依戀對象單一化的階段,孩子依戀的對象就是平時照顧他的親人。誰和寶寶相處的時間長,他就依戀誰。也就是這個階段,孩子會對這個父母產生強烈的依戀感,如果父母離開,孩子就會大哭大鬧,和父母反覆確認:你還會回來嗎?
而依戀物件能給孩子一種父母還在身邊的感覺,幫助孩子建立「心理的連續性」,使得他可以更容易渡過父母離開的時間。
安撫物幫助孩子渡過斷奶、入園、分床、親人離開等分離危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分離。比如說斷奶是孩子和媽媽的分離,入園是孩子和家庭的暫時的分離,分床更是逐漸和父母分離,走向獨立的標誌。孩子還有可能面臨親人離開等各種分離的情景。
每一次分離都是孩子一次獨立的挑戰,分離也意味著新的機會,新的生活。
一邊分離,一邊成長。孩子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分離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有些寶寶在入園階段,或暫時離開親密養育者,獨自出遠門時,他們會突然特別依賴安撫物,這個時候安撫物能給孩子一種熟悉的依戀感,更好的幫助他渡過各種分離的時刻。
從尊重、理解到愛護,幫助孩子更有效的與世界連結
因此,面對孩子的安撫物,我們需要了解到這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家長焦慮的想法、強硬戒除的方式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我們可以從以下四點入手,幫助孩子更好的過渡,和更豐富多彩的世界做連結。
尊重孩子的過渡性行為,注意做好安撫物的衛生
我們會理解孩子對安撫物的依戀需求,並且理解這只是一種過渡性的行為。2歲後,孩子的依戀就會從之前的「單一化階段」向「對象夥伴化」階段過渡,孩子始終會放下他手中愛不釋手的安撫物的。在那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注意做好安撫物的衛生。
比如孩子的口水巾、小毯子、毛絨玩具容易滋生細菌,孩子又喜歡放在口鼻的地方,因此需要定時做好清洗消毒的工作。在天氣好的時候放在陽臺曬曬,保持安撫物的衛生情況。
理解「過渡性客體」背後的潛臺詞:多多陪伴孩子
我們還需要反思: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足夠嗎?還是我們每次都用買玩具來彌補陪伴孩子的缺失?雖然孩子收到玩具每次也很高興,但是許多時候新鮮勁過了也就沒有了,玩具是始終無法代替內心父母陪伴缺失帶來的空洞的。
孩子生命的前三年,和父母建立起正確的依戀關係至關重要。這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與他人互動的模式。「過渡性客體」可以幫助孩子暫時的渡過父母不在身邊的焦慮,但是本質上還是需要父母多多的陪伴,建立起內心安全的基地,這種影響孩子一生的穩定依戀關係是安撫物無法給予的。
幫助孩子從「依戀」轉變為「照顧」
在孩子3、5歲之後,如果孩子仍然非常迷戀他的安撫物,甚至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生活時,我們可以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
比如說,以正向積極的方式邀請孩子給他的安撫物找一個家,幫助孩子從對安撫物的「依戀」轉換為「照顧」。小帳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這個小小的帳篷裡,孩子可以和安撫物有獨一無二的相處時間。
提供豐富的感官環境,幫助孩子和世界更好的連結
我們還要儘量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感官經驗,多多帶孩子體驗大自然的美好。
我們還需要創造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情的經驗,讓他感覺到雙手可以做許多有用、有趣的事,這樣也可以幫助孩子轉移對安撫物的依戀。尤其是在孩子日常的家庭生活經驗中,我們要做到不包辦代替,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寫在最後
瑪麗亞蒙特梭利:兒童應該得到成人的愛,而不是成人忙於生活殘餘的愛。
面對孩子對安撫物的依戀,做到客觀認識、尊重對待是很重要的。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更多全情的陪伴,更多細緻的觀察,以及更多耐心的等待。教育就是用心灌溉,靜待花開,這就是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給予的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