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發現,很多寶寶在入睡前或者需要被安撫的時候,都喜歡抱著一個毯子、一個泰迪熊、媽媽的衣服等等。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過渡對象」,大約一半左右的寶寶會在6到12個月大的時候產生這種現象。
隨著寶寶從完全依賴於他人的狀態逐步過渡成為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人,那些物品(以下統稱為「安撫物」)可以幫助寶寶渡過這個時期。
為什麼寶寶會「戀物」呢?
一般而言,寶寶喜歡的安撫物,都是聞起來摸起來看起來特別熟悉的物品。它們對於寶寶來說,就是自己的家和爸爸媽媽的一個便攜的寄託載體,這會讓他們在獨自面對外界陌生的環境或者情形時感到安全和舒適。
無論是破舊的毛絨狗,還是「經典」的毯子,再或是絲質的枕頭,寶寶們喜歡的這些安撫物通常都是柔軟可愛的,拿著它們會讓寶寶感覺很舒適。
安撫物對寶寶有什麼幫助呢?
在寶寶面臨壓力或者是過渡時期時,比如寶寶開始上幼兒園、寶寶外出旅行,毛絨小熊和毛毯都可以幫助寶寶自己平靜下來。不過,為了降低SIDS(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的風險,一歲前請不要讓寶寶和毛絨玩具或者是毛毯一起睡。
除了毛毯和毛絨玩具等等,寶寶們喜歡的安撫物有可能會是一些出乎大人意料之外的物品,比如:遙控器、沐浴海綿、積木、媽媽的絲質睡衣、橡皮鴨、衣服上的軟緞標籤、吸塵器附件、密碼鎖、編織的地毯、玩具車、梳子等等。
通常,寶寶選擇任何讓自己舒適的物體都是可以的。只要確保物品上沒有小的可拆卸部件,因為有可能會造成窒息危險。
寶寶什麼時候不再依戀安撫物?
這種依戀可能會在18至24個月大時達到頂峰,然後逐漸減弱。一旦孩子對社會的認識提高了(例如,當他們開始上幼兒園時),他們就會知道大多數孩子不會一直隨身攜帶毛毯或毛絨玩具,這樣他們就會決定不再依戀安撫物。如果寶寶自然地捨棄了安撫物這樣當然很好,但是也沒有必要讓寶寶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強迫他捨棄掉。
不過,如果想讓寶寶在某些情況下將安撫物留在家中,比如你們要去門口小公園玩,則可以建議寶寶將安撫物留在家裡。寶寶這時可能會有些擔憂和猶豫,但是他們最終會因為有爸爸媽媽的陪伴而同意的。
寶寶可以過分依戀安撫物嗎?
在大多數情況下,寶寶並不會過分依戀安撫物。並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有安撫物陪伴,其實並沒什麼錯。很多兒童甚至是成年人,對於他們小時候喜歡的安撫物會有很多記憶。即使你的孩子帶著他的安撫物去學校,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當孩子開始上學時,這種對於安撫物的依戀也會逐漸消失。
當然這也有一些例外,如果年齡較大的孩子或者是青少年在壓力大的時候仍然非常依戀安撫物,並且在沒有人的環境下很難平靜下來,那麼這可能是人格障礙的徵兆。
同樣的,如果孩子到處攜帶汽車或玩具火車之類的物體,並且一遍又一遍地痴迷於做一件特定的事情,不理會你,也不與你互動,那可能是自閉症的早期徵兆。如果對此有任何的擔憂,可以諮詢專業的醫生獲得幫助。
寶寶沒有安撫物,正常嗎?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安撫物絕對正常的。大約一半的孩子擁有安撫物,而另一半孩子則沒有。這類孩子可能會發現其他疏解壓力的方法,例如吮吸拇指,拉扯頭髮或凝視牆上的特定部位。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擁有安撫物?
如果安撫物對於寶寶來說很重要的話,那麼最好提前為可能無法使用安撫物的情形想好對策,例如安撫物需要清洗或者是弄丟的時候。大部分孩子似乎對於安撫物有第六感,即使替換成一個新的,他們仍然可以發現與原來的不同。
所以,建議從一開始就將幾個相同的安撫物輪流替換。例如,可以將一條安全毯切成幾塊,或者購買多個相同的物品。如果可以的話,引導孩子喜歡上一個方便清洗的安撫物也是很好的。不過不要經常清洗,務必在保持衛生與保持物品特彆氣味和質地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如何引導孩子擁有一個安撫物?
通常,孩子會自己去培養起對安撫物的依戀。你可以將你想讓孩子依戀的安撫物帶去一些新的場所,例如打預防針的時候,這樣孩子會因為你在場而將這個依戀物與你聯繫起來,當你不在的時候,會將這個物品用來撫慰自己
。如果孩子表現出對安撫物並不感興趣,也不要強迫孩子,有些孩子會用其他方式來安撫自己。如果孩子擁有幾個不同的安撫物,那麼孩子可能會將不同的安撫物與特定的情況聯繫起來。例如,一個要帶到公園玩耍,另一個用來陪伴睡覺,安撫物的數量通常最終會減少到一兩個。
我們的孩子會在生活的不同階段找到不同的自我放鬆方式。當孩子擺弄安撫物的時候,與我們感到無聊或在社交上感到尷尬而拿起手機時,並沒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