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父母要怎麼處理?

2020-10-06 育兒秘籍

文|秘籍君

生活中,孩子對某樣物品有特殊的依賴,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比如,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喜歡抓著奶嘴;爬行時期的孩子手絹不讓離手;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被子不讓換、舊玩具不讓丟等等。更有甚者,有的孩子長大後,還有明顯的「戀物」表現。

「洪荒少女」傅園慧,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當初她在參加裡約奧運會接受採訪時,憑藉一句「洪荒之力」走紅。前段時間,我看見她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發現她有一個小習慣,走到哪裡都不忘記身上斜挎著的一根紅圈圈,傅園慧還管它叫「摸摸」。據傅園慧爸爸透露,傅園慧小的時候喜歡摸一塊兒毛巾,長大後就變成了這根紅圈。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孩子從小到大都有戀物情結。

「戀物情結」

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身上遇到類似的情況:家裡的東西千千萬,貴的、好看的、好玩的都有,但是孩子就是鍾情於一個,即便是髒了、破了,也不會產生絲毫的嫌棄。這種異常的表現,會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是不是怪癖,要不要改正?

其實,這種表現是「戀物情結」,通常發生在3-6歲的兒童身上,也有極少數可持續到成年。孩子出現戀物行為,主要是渴望獲得安全感和慰藉,對其成長沒有壞處。因為,有的孩子從小由父母撫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和父母的分離必不可少,戀物行為,可以有效幫助孩子緩解焦慮,適應獨立面對新環境。

孩子出現戀物情結,可追根溯源

孩子過度地依賴某一樣東西,在外人看來總是奇奇怪怪的,忍不住有不好的聯想。所以,家裡孩子有戀物的行為,會讓很多家長感到困惑和不解,為什麼是我家孩子?我家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其實,孩子有戀物的行為,原因複雜。

①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需要和照料者建立起安全、信任的依賴關係,比如可能喜歡依偎在父母懷裡,親親抱抱父母。但是,有的父母工作繁忙,大部分時間無法陪著孩子,孩子從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的渠道就會打破,所以會從身邊尋找一些物品來代替。像觸感毛茸茸的玩具、溫暖柔軟的被子,都有可能成為孩子新的依戀對象,當孩子感到恐懼不安是,就會從這些東西上,尋找安全感。

②孩子對皮膚和身體有接觸的需求

父母會發現,孩子在小的時候,對父母的身體很感興趣,喜歡摸摸父母的頭髮,擰擰父母的耳朵,揉揉父母的臉等等,如果不讓他做,他就會跟你急,這是因為我們人有「皮膚饑渴」,有身體接觸的需求。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觸覺發育最早,他通過觸摸情緒上得到滿足,心理上就會感受到安全和舒適。孩子戀物,可能就是和父母的關係不夠親密,孩子渴望肢體接觸,就轉移到了物品上面。

③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

孩子在一歲前,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如果他和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他就不會因為父母的不在身邊患得患失,有足夠的勇氣探索外部的世界。但是,有的父母陪伴孩子,親密的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比如,和孩子相處太冷漠、不關心孩子的內心等等。孩子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愛和關懷少,孩子就會轉而尋找更能夠給自己安全感、幸福感的東西。

孩子出現「戀物情結」,如何幫助他擺脫?

孩子有戀物情結,對某一件東西迷戀,不是壞事情。但是,這些身外之物,難免有遺失情況的出現,對孩子情緒的影響還是蠻大的。所以,有家長也會希望幫助孩子擺脫:

①多陪陪孩子。孩子有戀物情結,比如有小毯子、毛絨玩具依戀,但是他內心最渴望依戀的對象肯定是父母。所以,父母可以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天、玩耍,讓填補孩子的情感空缺,孩子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身上,對其他的物品的依戀,也會逐漸地減少。

②學會擁抱孩子。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需要父母提供物質方面的供給,他也需要和父母有肢體上的接觸,偶爾需要父母溫暖的懷抱。所以,父母養育孩子,不要羞於表達情感,可以多多擁抱孩子,給孩子安慰和鼓勵。

③努力去理解孩子。父母讓孩子感受到,有親人是理解他的十分重要。即便父母覺得孩子有戀物情結不好,也不好斥責他,用愛和關愛體貼他,孩子心理更加健康積極,有助於擺脫戀物情結。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有戀物情結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相關焦點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情結」,父母該咋辦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不相同,個人習慣也大不一樣,甚至有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會養成一些小的「怪癖」,讓其他人非常難以理解,不知道其行為動機。那麼在養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面對自己孩子養成的這些「小怪癖」家長是應該放縱還是制止呢?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家長要阻止嗎?
    小姑娘很喜歡一個玩具布偶,走到哪裡都不離手,尤其是晚上睡覺一定要抱著,儘管布偶已經有些破舊,但是孩子視如珍寶。朋友擔心孩子這個習慣不好,說了好幾次,但每次女兒都倔強的抱在懷裡,有次不小心在小區裡丟了,哭得昏天黑地,爸爸在物業群裡連發幾條消息,最後找到孩子才轉哭為笑。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小孩的「怪癖」,家長要不要制止?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小孩的「怪癖」,家長要不要制止?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少不了各種小習慣或者「小怪癖」,每個人的「怪癖」也許都不一樣。有些家長會任由孩子的「怪癖」發展,有些家長則會制止,那麼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呢?小婷今年4歲,有一個很喜歡的玩偶。
  • 24歲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娃的戀物情結咋破?三點父母需注意
    引言: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各種各樣你想像不到的「小怪癖」,比如喜歡某樣東西陪著自己睡覺,如果這個東西不見了,他們就會哭鬧睡不著。24歲的運動員傅園慧就有這樣的情況,她的身上一直斜跨著一條紅色的線圈,傅園慧還給它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摸摸。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娃的「怪癖」,家長要不要制止
    在成長中,孩子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小癖好」。每個孩子的「怪癖」都不一樣,有的喜歡隨身帶著某樣東西,當這件東西被別人拿走就會百般哭鬧,沒有這個東西就受不了。五歲的靜靜有一個很喜歡的毛絨兔子玩具,每天都不離手,晚上睡覺和白天吃飯的時候都要帶著,去幼兒園也要放在書包裡。父母感覺孩子這個習慣有些「不正常」了,說什麼也不讓她帶去上學,可是靜靜就會大吵大鬧,父母只能服軟。
  • 傅園慧「摸摸」不離身,歐陽妮妮一條被子盤24年,這怪癖要改嗎
    據資料顯示,美國耶魯大學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共同研究說明:有七成以上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童年時期的安慰對象有著強烈的依賴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小怪癖,或許在別人眼裡覺得你十分古怪,不被理解,但只有自己明白其中所謂的「戀物癖」所帶來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 傅園慧「摸摸帶」隨身攜帶,孩子的「怪癖」,父母是否要制止?
    不知道你們是否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身高將近一米八的傅園慧,不管走到哪裡,身上都會斜跨著一條紅色的圓環線圈,而且傅園慧還給取了一個很可愛的名字,叫做「摸摸」!,沒有想到漸漸的,傅園慧喜歡上了這項運動,平時的時候也是非常的努力訓練,父母給她的陪伴也非常的少,常年累月陪在身邊的,也只有這根「摸摸帶」,因此,這根帶子,給她提供了很大的精神安慰!
  • 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的戀物情結,家長應該怎麼辦
    ,表現出的過分依戀行為,可以是睡覺不離身、出門一定要攜帶等。「摸摸」有一個綜藝叫《我家那閨女》,有一季邀請了傅園慧,但是在整場節目下來,觀眾會發現一點,傅園慧總是不管到哪裡,總是會隨身掛著一個紅色的繩子。
  • 23歲女孩「摸摸」寸不離身,孩子的這些「怪癖」需要戒掉嗎?
    23歲的傅園慧「摸摸」寸不離身傅園慧因為樂觀開朗的性格被大家所熟知,作為遊泳運動員她也非常出色,而且之前在比賽之後的採訪中,傅園慧「瘋癲」的性格立馬圈了很多粉絲,傅園慧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就是這樣優秀的女孩,也有著自己的「依戀物」,在一檔綜藝節目中,23歲的女孩「摸摸」寸不離身,這個「摸摸」其實就是一條紅布,在面對新環境的時候,傅園慧如果產生緊張感,就會摸一摸這個紅條。在傅園慧睡覺的時候,也要將這個紅條放在隨手能碰到的地方,傅園慧的爸爸也說孩子在小的時候非常喜歡摸一塊毛巾後來變成了紅布條。
  • 24歲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引起網友們共鳴:抱著小被子才能睡
    嬰兒時期的寶寶沒有自我生活能力,所以會依賴父母,等他們漸漸長大後,孩子有了管理自己的能力,父母牽絆就會減弱。因此,他們對於身邊常用物品便會有移情作用,這並不是家長需要強迫改正的壞習慣。沒有孩子的她想在孤兒院領養一位孩子,在辦好手續要帶孩子回家後,發現孩子手上一直抱著一個破破爛爛的被子,直到要上車了也沒扔下。
  • 傅園慧24歲「摸摸」還不離身,孩子某些怪癖,家長該不該阻止?
    ,但她對一個小狗型的玩具簡直是「青睞有加」,不管去哪都要帶著,就連上幼兒園也不例外。曉曉的父母對此十分擔心,一是因為去幼兒園還要抱著一個大型毛絨玩具不太合規矩。二是因為父母害怕曉曉對一件物品如此喜愛,是不是因為有「戀物癖」?其實,曉曉的父母是把「戀物癖」和「戀物情結」搞混了。曉曉這樣的情況屬於「戀物情結」,與戀物癖並沒有關係。如果說戀物癖是一種精神類疾病的話,那戀物情結只是一種人類用於寄託自己的感情的方式。
  • 24歲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有「怪癖」,家長該不該幹預?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怪癖」,而每種「怪癖」的產生背後,都包含著一定的原因,比如:孩子出現的「依戀物」行為。簡單來說,依戀物是指對某種物品或某些物品,表現出的過分依戀行為,可以是睡覺不離身、出門一定要攜帶等。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們都擔心是不是他們的心理出現了問題。為了避免此種行為對孩子健康生長的影響,有些家長會不顧孩子的意願強制讓他們戒除,結果卻導致親子之間的矛盾升級。
  • 傅園慧的「摸摸」隨身攜帶:孩子的「戀物癖」,是否要戒除?
    一次,曉雯爸經將被單藏起來,誰知曉雯哭了很久,怎麼勸都沒用,只能將小被單再交給曉雯。這之後,曉雯對被單的保存力度更大,洗澡時也要將它放看得見的地方。朋友很擔心,問我這孩子是否缺少安全感,今後會不會孤僻,甚至還會有「戀物癖」?其實孩子「戀物」並不奇怪,很多父母的擔憂是多餘的,生怕自家的孩子身心發育受影響,性格上可能會內向。
  • 23歲傅園慧「摸摸」寸不離身,孩子的「怪癖」需要戒除嗎?
    每次睡覺都要抱著這張小被單,用手摸摸或者聞著氣味才能安靜入睡,即使自己陪在身邊也不例外,有時候甚至吃飯、出門都要帶在身邊。對於孩子的「戀物」現象,大部分家長都是比較擔心與焦慮的。害怕自己的娃與眾不同,害怕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並不特別。
  • 24歲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有「怪癖」,家長該幹預嗎?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怪癖」,而每種「怪癖」的產生背後,都包含著一定的原因,比如:孩子出現的「依戀物」行為。簡單來說,依戀物是指對某種物品或某些物品,表現出的過分依戀行為,可以是睡覺不離身、出門一定要攜帶等。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們都擔心是不是他們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 傅園慧24歲依然「摸摸帶」不離身,娃的「怪癖」,家長該不該管
    不少家長們就會覺得孩子這種「戀物」的行為是不是有某種疾病?甚至還十分強硬地不讓孩子帶著他所依戀的物品。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階段,而且這種情況也不在少數,就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遊泳運動員傅園慧一樣,即便如今已經24歲了,但她仍然習慣在身上斜挎一條紅色的圓環線圈,還給這條紅線圈起了一個十分可愛的名字叫「摸摸」。
  • 24歲傅園慧「摸摸」不離身,領獎時都要帶它,娃的行為要制止嗎
    當時不少人都好奇,為什麼24歲的傅園慧身上經常掛著一條紅繩,這是有什麼特殊的寓意嗎還是紅繩有什麼特別的功效?面對網友們的好奇,傅園慧的爸爸出面對此進行了一番解釋,這條紅繩有個可愛的名字,叫"摸摸",它三歲的時候就陪伴在傅園慧的身邊,一開始它是一塊非常柔軟的布,後面為了方便帶著就把它捲成甚至的形狀。
  • 孩子跟傅園慧一樣愛「摸摸」?這種「戀物癖」需要戒除嗎?
    一次,妮妮爸經將被單藏起來,誰知妮妮哭了很久,怎麼勸都沒用。最後,沒辦法的妮妮把只能將小被單再交給妮妮。這之後,妮妮對被單的保存力度更大了,洗澡時也要將它放看得見的地方。朋友很擔心,問我這孩子是否缺少安全感,今後會不會孤僻,甚至還會有「戀物癖」?
  • 23歲傅園慧依戀「摸摸」,帶身上寸步不離,孩子有戀物癖該管嗎
    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非常的依戀某一樣東西,具體表現為要時刻見到或者觸摸到那樣東西,自己才會安心。其實這種行為是一種習慣,而習慣養成之後,就會非常難以割捨,而如果那樣依戀的物品沒有帶在身邊,或者不小心丟失了,那麼孩子可能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
  • 24歲傅園慧的「摸摸帶」不離身,孩子的「過渡物」能替代母親?
    24歲傅園慧的「摸摸帶」寸不離身,仿佛「幸運之帶」纏繞在身還記得那個「我已用盡洪荒之力」的少女傅園慧嗎傅園慧之所以會對「摸摸帶」寸不離身,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要離家去隊裡訓練,沒有父母的陪伴,只剩下「摸摸帶」成為她的「幸運之帶」,陪伴她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