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生活中,孩子對某樣物品有特殊的依賴,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比如,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喜歡抓著奶嘴;爬行時期的孩子手絹不讓離手;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被子不讓換、舊玩具不讓丟等等。更有甚者,有的孩子長大後,還有明顯的「戀物」表現。
「洪荒少女」傅園慧,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當初她在參加裡約奧運會接受採訪時,憑藉一句「洪荒之力」走紅。前段時間,我看見她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發現她有一個小習慣,走到哪裡都不忘記身上斜挎著的一根紅圈圈,傅園慧還管它叫「摸摸」。據傅園慧爸爸透露,傅園慧小的時候喜歡摸一塊兒毛巾,長大後就變成了這根紅圈。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孩子從小到大都有戀物情結。
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身上遇到類似的情況:家裡的東西千千萬,貴的、好看的、好玩的都有,但是孩子就是鍾情於一個,即便是髒了、破了,也不會產生絲毫的嫌棄。這種異常的表現,會讓很多家長擔心,這是不是怪癖,要不要改正?
其實,這種表現是「戀物情結」,通常發生在3-6歲的兒童身上,也有極少數可持續到成年。孩子出現戀物行為,主要是渴望獲得安全感和慰藉,對其成長沒有壞處。因為,有的孩子從小由父母撫養,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和父母的分離必不可少,戀物行為,可以有效幫助孩子緩解焦慮,適應獨立面對新環境。
孩子過度地依賴某一樣東西,在外人看來總是奇奇怪怪的,忍不住有不好的聯想。所以,家裡孩子有戀物的行為,會讓很多家長感到困惑和不解,為什麼是我家孩子?我家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其實,孩子有戀物的行為,原因複雜。
①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需要和照料者建立起安全、信任的依賴關係,比如可能喜歡依偎在父母懷裡,親親抱抱父母。但是,有的父母工作繁忙,大部分時間無法陪著孩子,孩子從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的渠道就會打破,所以會從身邊尋找一些物品來代替。像觸感毛茸茸的玩具、溫暖柔軟的被子,都有可能成為孩子新的依戀對象,當孩子感到恐懼不安是,就會從這些東西上,尋找安全感。
②孩子對皮膚和身體有接觸的需求
父母會發現,孩子在小的時候,對父母的身體很感興趣,喜歡摸摸父母的頭髮,擰擰父母的耳朵,揉揉父母的臉等等,如果不讓他做,他就會跟你急,這是因為我們人有「皮膚饑渴」,有身體接觸的需求。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觸覺發育最早,他通過觸摸情緒上得到滿足,心理上就會感受到安全和舒適。孩子戀物,可能就是和父母的關係不夠親密,孩子渴望肢體接觸,就轉移到了物品上面。
③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
孩子在一歲前,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如果他和父母建立良好的關係,他就不會因為父母的不在身邊患得患失,有足夠的勇氣探索外部的世界。但是,有的父母陪伴孩子,親密的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比如,和孩子相處太冷漠、不關心孩子的內心等等。孩子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愛和關懷少,孩子就會轉而尋找更能夠給自己安全感、幸福感的東西。
孩子有戀物情結,對某一件東西迷戀,不是壞事情。但是,這些身外之物,難免有遺失情況的出現,對孩子情緒的影響還是蠻大的。所以,有家長也會希望幫助孩子擺脫:
①多陪陪孩子。孩子有戀物情結,比如有小毯子、毛絨玩具依戀,但是他內心最渴望依戀的對象肯定是父母。所以,父母可以多陪陪孩子,陪孩子聊天、玩耍,讓填補孩子的情感空缺,孩子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父母的身上,對其他的物品的依戀,也會逐漸地減少。
②學會擁抱孩子。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需要父母提供物質方面的供給,他也需要和父母有肢體上的接觸,偶爾需要父母溫暖的懷抱。所以,父母養育孩子,不要羞於表達情感,可以多多擁抱孩子,給孩子安慰和鼓勵。
③努力去理解孩子。父母讓孩子感受到,有親人是理解他的十分重要。即便父母覺得孩子有戀物情結不好,也不好斥責他,用愛和關愛體貼他,孩子心理更加健康積極,有助於擺脫戀物情結。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有戀物情結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