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怪癖」,而每種「怪癖」的產生背後,都包含著一定的原因,比如:孩子出現的「依戀物」行為。
簡單來說,依戀物是指對某種物品或某些物品,表現出的過分依戀行為,可以是睡覺不離身、出門一定要攜帶等。
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們都擔心是不是他們的心理出現了問題。為了避免此種行為對孩子健康生長的影響,有些家長會不顧孩子的意願強制讓他們戒除,結果卻導致親子之間的矛盾升級。
爸爸強制戒除女兒的「依戀物」行為,導致父女關係敵對
最近,萱萱爸爸發現女兒對一條白色的碎花小毛毯情有獨鍾,幾乎到了不離手的地步,睡覺一定要抱著,玩玩具的時候也要放在自己的旁邊,吃飯的時候還要蓋在自己的腿上……
看到孩子這樣,他就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應該馬上強制讓她改正過來,不然以後長大了還隨時隨地帶著小毛毯?所以他就趁女兒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把她小毛毯藏了起來。
可誰想到,女兒發現小毛毯不見了之後,先是在屋子裡找來找去。找不到之後就讓爸爸媽媽幫忙一起找,還找不到之後,就開始大哭,怎麼哄都哄不好,吃飯也不吃,睡覺也不睡。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萱萱爸爸趕緊把床單拿了出來,知道是爸爸藏了自己的床單,女兒非常的生氣,連著好幾天都沒有理他。
根據調查發現,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出現的這種「戀物」行為,帶著一定的誤解,總認為它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就會想著一定要讓孩子改掉,就像上述案例中提到的這位爸爸一樣。
其實,如果對孩子的「戀物」行為有充分的的了解之後,相信不少的家長會改變這種看法。
威斯康星大學兒童心理學者Richard Passman等人,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軟物依戀」在全世界的孩子中普遍存在,尤其是1.5歲至2歲的孩子中最為常見,並且不同國家的孩子佔據的比例不同。
其中美國、紐西蘭等國家,有此種行為的孩子佔比可高達五分之三;而倫敦的孩子只佔據六分之一。
可見,「依戀物」行為並不是一種特殊性現象,因此,家長不必因為自家娃有這種行為,就覺得他比較奇怪。
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會經歷情感發育的過度時期。在這個時期,於孩子而言,他們開始出現自我意識,並呈現逐漸加強的規律。
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他們會更傾向於去探索世界,比如:自己動手拿奶瓶、吃飯、去外面感受風、陽光等。
在他們積極「闖蕩」外部世界的過程中,由於爸爸媽媽不能隨時隨地的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所以他們就會把這種對父母該有的依戀情感,轉移到某種物品上,而這種物品也成為了他們的一種情感寄託。
其中被他們選擇成為的「依戀物」,多為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床單、毛絨玩具、被子等。原因是柔軟的物品會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慰藉,即使沒有爸爸媽媽的時刻陪伴,也能夠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國家級遊泳運動員傅園慧,24歲了依然隨身斜跨一個紅色的「環形繩線」,她稱它為「摸摸」,這就是她從小帶到大的「依戀物」。
帶著「摸摸」長大,傅園慧不僅樂觀開朗幽默,而且具備拼搏、勇於挑戰的精神,多次在遊泳比賽中獲得數一數二的成績。
又有誰敢說「依戀物」給她的心理造成了負面影響嗎?
因此,那些擔心「依戀物」會對孩子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的家長可以放下自己的顧慮了。不僅如此,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依戀物」,還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1、情感寄託
孩子作為生命個體,不僅有自己的思想,也有屬於自己的情感。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情感問題,而不是所有的情感問題都會被傾聽、消解。這時候「依戀物」的存在,可作為孩子情感寄託、表達的出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依戀物」是孩子的情感依靠、心理安慰,有利於孩子情感的健康發展。
2、可以幫助孩子適應環境
孩子有了「依戀物」,也就獲得了一份安全感,所以每當到了新環境之後,只要帶著「依戀物」,孩子就不會表現的太過緊張、焦慮、牴觸。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依戀物」能夠幫助孩子更快的適應新環境。
原因有兩點:
1、父母的陪伴可減輕孩子對物品的依戀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孩子對父母比較依戀的主要時期。在這一階段,父母如果能夠做到對孩子的充分陪伴,那麼孩子一般不會發生「依戀物」行為。
對於已經產生「依戀物」行為的孩子,家長想要改善他們的這種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增加跟孩子的親密互動,比如:擁抱、親吻、舉高高等。
這樣做的目的是重新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當孩子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時,即可有效的改善他們的「依戀物」行為。
一個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一個是讓自己依戀的物品,兩個都能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自動選擇前者。
2、孩子的「依戀物」行為可能會自動消失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們會接觸到更多的人、事、物,家長認知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加強,他們對「依戀物」的注意力和情感,也會逐步的轉移到其他的地方,最終會自然而然的脫離依戀物。
總之,「依戀物」行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不僅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對孩子的成長帶去好處。因此,不建議家長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就強制性的讓孩子戒除這種行為,只要孩子的此種行為沒有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影響,家長們根本不需要太過在意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