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有「怪癖」,家長該幹預嗎?

2020-09-12 兩口育兒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怪癖」,而每種「怪癖」的產生背後,都包含著一定的原因,比如:孩子出現的「依戀物」行為。

簡單來說,依戀物是指對某種物品或某些物品,表現出的過分依戀行為,可以是睡覺不離身、出門一定要攜帶等。

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們都擔心是不是他們的心理出現了問題。為了避免此種行為對孩子健康生長的影響,有些家長會不顧孩子的意願強制讓他們戒除,結果卻導致親子之間的矛盾升級。

爸爸強制戒除女兒的「依戀物」行為,導致父女關係敵對

最近,萱萱爸爸發現女兒對一條白色的碎花小毛毯情有獨鍾,幾乎到了不離手的地步,睡覺一定要抱著,玩玩具的時候也要放在自己的旁邊,吃飯的時候還要蓋在自己的腿上……

看到孩子這樣,他就覺得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應該馬上強制讓她改正過來,不然以後長大了還隨時隨地帶著小毛毯?所以他就趁女兒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的把她小毛毯藏了起來。

可誰想到,女兒發現小毛毯不見了之後,先是在屋子裡找來找去。找不到之後就讓爸爸媽媽幫忙一起找,還找不到之後,就開始大哭,怎麼哄都哄不好,吃飯也不吃,睡覺也不睡。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萱萱爸爸趕緊把床單拿了出來,知道是爸爸藏了自己的床單,女兒非常的生氣,連著好幾天都沒有理他。

根據調查發現,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出現的這種「戀物」行為,帶著一定的誤解,總認為它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就會想著一定要讓孩子改掉,就像上述案例中提到的這位爸爸一樣。

其實,如果對孩子的「戀物」行為有充分的的了解之後,相信不少的家長會改變這種看法。

孩子為什麼會有「依戀物」行為?

威斯康星大學兒童心理學者Richard Passman等人,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軟物依戀」在全世界的孩子中普遍存在,尤其是1.5歲至2歲的孩子中最為常見,並且不同國家的孩子佔據的比例不同。

其中美國、紐西蘭等國家,有此種行為的孩子佔比可高達五分之三;而倫敦的孩子只佔據六分之一。

可見,「依戀物」行為並不是一種特殊性現象,因此,家長不必因為自家娃有這種行為,就覺得他比較奇怪。

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會經歷情感發育的過度時期。在這個時期,於孩子而言,他們開始出現自我意識,並呈現逐漸加強的規律。

有了自我意識之後,他們會更傾向於去探索世界,比如:自己動手拿奶瓶、吃飯、去外面感受風、陽光等。

在他們積極「闖蕩」外部世界的過程中,由於爸爸媽媽不能隨時隨地的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所以他們就會把這種對父母該有的依戀情感,轉移到某種物品上,而這種物品也成為了他們的一種情感寄託。

其中被他們選擇成為的「依戀物」,多為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床單、毛絨玩具、被子等。原因是柔軟的物品會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慰藉,即使沒有爸爸媽媽的時刻陪伴,也能夠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依戀物」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嗎?

國家級遊泳運動員傅園慧,24歲了依然隨身斜跨一個紅色的「環形繩線」,她稱它為「摸摸」,這就是她從小帶到大的「依戀物」。

帶著「摸摸」長大,傅園慧不僅樂觀開朗幽默,而且具備拼搏、勇於挑戰的精神,多次在遊泳比賽中獲得數一數二的成績。

又有誰敢說「依戀物」給她的心理造成了負面影響嗎?

因此,那些擔心「依戀物」會對孩子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的家長可以放下自己的顧慮了。不僅如此,孩子有了屬於自己的「依戀物」,還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依戀物」的作用

1、情感寄託

孩子作為生命個體,不僅有自己的思想,也有屬於自己的情感。

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情感問題,而不是所有的情感問題都會被傾聽、消解。這時候「依戀物」的存在,可作為孩子情感寄託、表達的出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依戀物」是孩子的情感依靠、心理安慰,有利於孩子情感的健康發展。

2、可以幫助孩子適應環境

孩子有了「依戀物」,也就獲得了一份安全感,所以每當到了新環境之後,只要帶著「依戀物」,孩子就不會表現的太過緊張、焦慮、牴觸。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依戀物」能夠幫助孩子更快的適應新環境。

  • 需不需要強制戒除孩子的「依戀物」?
  •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非常明確的回答:不需要!

原因有兩點:

1、父母的陪伴可減輕孩子對物品的依戀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孩子對父母比較依戀的主要時期。在這一階段,父母如果能夠做到對孩子的充分陪伴,那麼孩子一般不會發生「依戀物」行為。

對於已經產生「依戀物」行為的孩子,家長想要改善他們的這種行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增加跟孩子的親密互動,比如:擁抱、親吻、舉高高等。

這樣做的目的是重新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當孩子從父母那裡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時,即可有效的改善他們的「依戀物」行為。

一個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一個是讓自己依戀的物品,兩個都能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自動選擇前者。

2、孩子的「依戀物」行為可能會自動消失

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他們會接觸到更多的人、事、物,家長認知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加強,他們對「依戀物」的注意力和情感,也會逐步的轉移到其他的地方,最終會自然而然的脫離依戀物。

總之,「依戀物」行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不僅不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對孩子的成長帶去好處。因此,不建議家長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就強制性的讓孩子戒除這種行為,只要孩子的此種行為沒有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影響,家長們根本不需要太過在意理會。

相關焦點

  • 24歲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有「怪癖」,家長該不該幹預?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怪癖」,而每種「怪癖」的產生背後,都包含著一定的原因,比如:孩子出現的「依戀物」行為。簡單來說,依戀物是指對某種物品或某些物品,表現出的過分依戀行為,可以是睡覺不離身、出門一定要攜帶等。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們都擔心是不是他們的心理出現了問題。為了避免此種行為對孩子健康生長的影響,有些家長會不顧孩子的意願強制讓他們戒除,結果卻導致親子之間的矛盾升級。
  • 傅園慧「摸摸帶」隨身攜帶,孩子的「怪癖」,父母是否要制止?
    在成長的過程中,寶寶總是會出現那樣這樣的「小怪癖」,有的喜歡在身上隨身攜帶某件物品,從來不都離身的,若是當這件物品被人拿走,或者不見的話,就會覺得很不安,甚至是哭鬧。就拿傅園慧來舉例吧!她是一名遊泳運動員,在體壇上有著輝煌的成就,拿到過世界遊泳冠軍,為國家帶來了許多的光榮!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家長要阻止嗎?
    文|小雪媽媽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對某種物品的依戀,可能是個玩具、也能是個布偶,孩子走到哪裡都會隨身攜帶,並且是任何同類產品所不能替代的。其實孩子存在某種物品的「依戀情節」並不少見,就連元氣少女「傅園慧」,這個24歲的大姑娘,到現在還有著一種物品依戀情節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情結」,父母該咋辦
    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它到底是「何方神聖」?由於這條摸摸帶陪伴傅園慧多年,在她的心中這條本來非常普通的紅色背帶有了非常特殊的意義,即便是出席一些重要場合也會隨身帶著這條「摸摸帶」,讓它陪著自己度過每一個重要的人生瞬間。
  • 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孩子的戀物情結,家長應該怎麼辦
    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就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心理上有一些問題啊,有的時候家長會強制性把孩子的依戀物拿走,幫孩子解決到這種行為。傅園慧隨身攜帶「摸摸」有一個綜藝叫《我家那閨女》,有一季邀請了傅園慧,但是在整場節目下來,觀眾會發現一點,傅園慧總是不管到哪裡,總是會隨身掛著一個紅色的繩子。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小孩的「怪癖」,家長要不要制止?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小孩的「怪癖」,家長要不要制止?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少不了各種小習慣或者「小怪癖」,每個人的「怪癖」也許都不一樣。有些家長會任由孩子的「怪癖」發展,有些家長則會制止,那麼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呢?小婷今年4歲,有一個很喜歡的玩偶。
  • 24歲傅園慧「摸摸帶」不離身,娃的「怪癖」,家長要不要制止
    在成長中,孩子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小癖好」。每個孩子的「怪癖」都不一樣,有的喜歡隨身帶著某樣東西,當這件東西被別人拿走就會百般哭鬧,沒有這個東西就受不了。五歲的靜靜有一個很喜歡的毛絨兔子玩具,每天都不離手,晚上睡覺和白天吃飯的時候都要帶著,去幼兒園也要放在書包裡。父母感覺孩子這個習慣有些「不正常」了,說什麼也不讓她帶去上學,可是靜靜就會大吵大鬧,父母只能服軟。
  • 傅園慧的「摸摸」隨身攜帶:孩子的「戀物癖」,是否要戒除?
    一旦外出旅遊,曉雯總會將它隨身攜帶,不然晚上可就有得鬧了。朋友很擔心,問我這孩子是否缺少安全感,今後會不會孤僻,甚至還會有「戀物癖」?其實孩子「戀物」並不奇怪,很多父母的擔憂是多餘的,生怕自家的孩子身心發育受影響,性格上可能會內向。
  • 傅園慧24歲依然「摸摸帶」不離身,娃的「怪癖」,家長該不該管
    不少家長們就會覺得孩子這種「戀物」的行為是不是有某種疾病?甚至還十分強硬地不讓孩子帶著他所依戀的物品。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階段,而且這種情況也不在少數,就像我們耳熟能詳的遊泳運動員傅園慧一樣,即便如今已經24歲了,但她仍然習慣在身上斜挎一條紅色的圓環線圈,還給這條紅線圈起了一個十分可愛的名字叫「摸摸」。
  • 傅園慧24歲「摸摸」還不離身,孩子某些怪癖,家長該不該阻止?
    曉曉今年三歲,正是要送到幼兒園的年齡、平時在家裡,曉曉有不少玩具,她還給這條線圈起了一個名字叫「摸摸」。傅園慧從小就離開父母獨自訓練,難免有想家的時候,所以她選擇了把對爸爸媽媽的想念寄托在了這條紅色線圈上。想父母的時候就摸摸它,久而久之,這條普通的紅色線圈已然成為了傅園慧在參加比賽過程中的精神支柱。除了傅園慧之外,還有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情節,歸根究底還是因為缺少父母的的陪伴。
  • 傅園慧「摸摸」不離身,歐陽妮妮一條被子盤24年,這怪癖要改嗎
    據資料顯示,美國耶魯大學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共同研究說明:有七成以上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童年時期的安慰對象有著強烈的依賴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會有這樣的小怪癖,或許在別人眼裡覺得你十分古怪,不被理解,但只有自己明白其中所謂的「戀物癖」所帶來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 24歲傅園慧「摸摸」不離身,領獎時都要帶它,娃的行為要制止嗎
    孩子們的成長離不開玩具的陪伴,不少孩子在小的時候會把玩具當成自己的精神寄託,獨自一人時,無論傷心與否都會與玩具進行傾訴,更是時常會將這個心愛的玩具隨身攜帶,一刻也不想與其分開,當這件玩具被外人所觸碰時,孩子們甚至會表現出憤怒的情緒,若被家長強制與玩具分離,孩子更是會大聲哭鬧,這種現象正常嗎?
  • 24歲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娃的戀物情結咋破?三點父母需注意
    引言: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各種各樣你想像不到的「小怪癖」,比如喜歡某樣東西陪著自己睡覺,如果這個東西不見了,他們就會哭鬧睡不著。24歲傅園慧「摸摸」不離身,成了她訓練和比賽時的精神支持24歲的運動員傅園慧就有這樣的情況,她的身上一直斜跨著一條紅色的線圈,傅園慧還給它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摸摸。
  • 23歲女孩「摸摸」寸不離身,孩子的這些「怪癖」需要戒掉嗎?
    23歲的傅園慧「摸摸」寸不離身傅園慧因為樂觀開朗的性格被大家所熟知,作為遊泳運動員她也非常出色,而且之前在比賽之後的採訪中,傅園慧「瘋癲」的性格立馬圈了很多粉絲,傅園慧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就是這樣優秀的女孩,也有著自己的「依戀物」,在一檔綜藝節目中,23歲的女孩「摸摸」寸不離身,這個「摸摸」其實就是一條紅布,在面對新環境的時候,傅園慧如果產生緊張感,就會摸一摸這個紅條。在傅園慧睡覺的時候,也要將這個紅條放在隨手能碰到的地方,傅園慧的爸爸也說孩子在小的時候非常喜歡摸一塊毛巾後來變成了紅布條。
  • 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孩子有戀物怪癖,父母要怎麼處理?
    前段時間,我看見她參加了一檔綜藝節目,發現她有一個小習慣,走到哪裡都不忘記身上斜挎著的一根紅圈圈,傅園慧還管它叫「摸摸」。據傅園慧爸爸透露,傅園慧小的時候喜歡摸一塊兒毛巾,長大後就變成了這根紅圈。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孩子從小到大都有戀物情結。
  • 23歲傅園慧「摸摸」寸不離身,孩子的「怪癖」需要戒除嗎?
    但是,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好」、「有問題」的嗎?真的需要我們去強行制止嗎?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傅園慧身上總是斜掛著一根紅繩子,在她緊張、焦慮尤其是面對新環境時都要把它帶在身邊,睡覺也要把它放在床上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根紅繩有自己的名字,叫摸摸。
  • 24歲傅園慧「摸摸」不離身,引起網友們共鳴:抱著小被子才能睡
    嬰兒時期的寶寶沒有自我生活能力,所以會依賴父母,等他們漸漸長大後,孩子有了管理自己的能力,父母牽絆就會減弱。因此,他們對於身邊常用物品便會有移情作用,這並不是家長需要強迫改正的壞習慣。原來,這個被子是孩子之前的親人親手所制,孩子把這個當做是親人來依戀,所以才會在這位媽媽要扔掉被子時出現情緒激動的現象,這主要還是缺乏了家人給予的安全感24歲的傅園慧「摸摸」不離身作為遊泳界「扛把子」的傅園慧在泳池裡像是一條來去自如「龍」,沒想到在生活中卻是一位依戀物不離身的「小朋友」。
  • 24歲傅園慧的「摸摸帶」不離身,孩子的「過渡物」能替代母親?
    24歲傅園慧的「摸摸帶」寸不離身,仿佛「幸運之帶」纏繞在身還記得那個「我已用盡洪荒之力」的少女傅園慧嗎傅園慧之所以會對「摸摸帶」寸不離身,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要離家去隊裡訓練,沒有父母的陪伴,只剩下「摸摸帶」成為她的「幸運之帶」,陪伴她共同成長。
  • 孩子跟傅園慧一樣愛「摸摸」?這種「戀物癖」需要戒除嗎?
    一旦外出旅遊,妮妮也會將它隨身攜帶,不然晚上可就有得鬧了。研究還發現,年齡在1.5-2歲的孩子,戀物情結的概率更大一些,此時孩子正處於情感發育期,自我意識增加,對新鮮東西的好奇感更多,也面臨不少挑戰,比如說吃飯、爬樓梯、認識花草樹木等。
  • 23歲傅園慧依戀「摸摸」,帶身上寸步不離,孩子有戀物癖該管嗎
    ,許多家長就會產生擔憂,就會不斷的去想要不要跟著孩子這種行為。實際上,這種戀物的情節並沒有什麼大礙,我們國家的現役遊泳運動員傅園慧,她就有非常典型的戀物癖,她隨身會帶著一條紅繩子,這條紅繩子還有一個名字,叫摸摸,這條繩子從小就陪伴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