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媽媽們越看越喜歡,然而各種煩惱也層出不窮。比如寶寶特別喜歡某個東西,總是愛不釋手甚至寸步不離,這個東東可能是一件小毯子、一個小玩具……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否該糾正呢?
最近,閨蜜正在為自家7歲娃依戀一小毯子的事憂愁。就是很普通的法蘭絨小毯子,但孩子離不開,每天不摸著其中一個角就沒法睡。閨蜜覺得好笑的同時,又擔憂孩子的這種行為一直戒不掉會對未來生活會有不好的影響。
其實,很多家長跟達媽反映過這個問題。不過,孩子們各有所愛,有的得聞著枕巾的氣味,有的離不開一個玩偶,有的必須摸著寶寶的乳房或耳朵才能睡……
其實啊,對於寶寶來說,這些個心頭愛都是「媽媽替代品」,在幼兒心理學上就叫做「過渡性客體」。而可以寶寶這一行為可以稱之為「戀物」。下面我們展開來具體說說。
寶寶為什麼會戀物?
簡單地說,寶寶這是為了尋求安全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啊寶寶成長到了一定階段慢慢懂得媽媽並不是時刻都能陪在自己身邊,一時難以適應就會找一個提供心理安全感的依靠。特別是到了晚上,寶寶會非常不安,這個時候這個東東顯得非常重要。
寶寶一般對那些物品迷戀?
通常,一些比較柔軟的東西更容易受寶寶青睞,因為它們好把玩,好控制。比如乳房、奶瓶;手指頭、玩具或拳頭;蓋的小被子;毛絨玩具、毛巾等柔軟的物品;照顧者身體的某一部分,比如頭髮、耳朵等。
寶寶戀物是缺愛嗎?
經常看到一些文章有諸如這樣的表述「寶寶戀物,比如常抱著小毯子,是因為缺乏母親的關懷,沒有安全感……」
不少媽媽看了上述言論自責不已,覺得自己這個當媽沒能一直陪著寶寶太不盡職了。在達媽看來,為人父母當然要多陪伴寶寶給予他安全感,但把原本的正常的心理現象寫成「苦情戲」也太過了。
事實上,寶寶使用「過渡性客體」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心理行為,和親子關係以及質量並沒有直接關聯哦~
如何看待的戀物行為?
不知道大家看過動畫片《幸福是一條溫暖的毛毯》?動畫片中,萊納斯超愛一條毛毯,而大家都希望他戒掉。
萊納斯的姐姐嘗試了很多「強行的」的方式,包括把毯子鎖起來、埋在土裡,甚至做成風箏放飛了。失去小毯子的萊納斯的心情可想而知,傷心又無助,以至於夜不能寢……之後,他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小毛毯,儘管他幾經蹂躪已經破敗不堪的「我的毯子,我美麗的毯子,它撕破了,潮溼了,但它是我的。」
動畫片的最後,萊納斯表示「我需要我的毯子,我承認這一點!但看看你們所有的人,你們中間誰沒有缺乏安全感?你們中間有誰不依賴某人或某個東西去度過難熬的一天?」
萊納斯愛的那條小毯子就是非常典型的「過渡性客體」。
那麼,這種戀物行為到底要不要戒掉?
千萬別強行要求孩子戒掉!因為這麼做會讓孩子像萊納斯失去小毯子那樣非常不安、焦慮甚至恐懼,甚至會影響他獨立。再說,過渡性客體的存在在某一階段滿足了孩子心理發展的需求,對他的成長是必須的,有積極作用。
當然了,如果孩子已經很大了仍然有比較嚴重的戀物行為,或是影響到正常社交,那麼就要注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要不要幫助孩子戒掉。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